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859),漢族,他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子,原名原名李怡,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

基本信息

(圖)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859),漢族,他是唐憲宗的第13子,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原名李怡.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

生平

(圖)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鑒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
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為僧之說

(圖)唐玄宗為僧圖唐玄宗為僧圖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後來唐宣宗),於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廁所里,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後,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謚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但是,也有些學者認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裡聽來的,那么,為什麼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的傳說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後,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宣宗即位後,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於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並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關於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閒提出要作詩,其動機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和尚見此人學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查閱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等有關正史,雖並無發現唐宣宗為僧的史料記載,但其中也確有些地方讓人揣測不透。比如在《舊唐書·唐宣宗本紀》中就記載有宣宗為光王時為了避禍,假裝痴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會上把他當作笑料,武宗氣盛,對他更加傲慢無禮等等之詞。接著又云:“宣宗皇帝器識深遠,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如此等等。綜上所述,我們不能不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如果說宣宗為僧之事完全出自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的杜撰,那么正史中“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又從何而來?第二,宣宗為光王時,是否因為受到武宗的迫害,被迫流落民間,隱匿為僧呢?即使退一步說,假若宣宗真的隱匿為僧,武宗病死於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宦官立其為皇太叔,不幾日,唐宣宗便登基即位,時間僅僅相隔10餘天,宦官們在找到他之前,就非常肯定地認為一定能夠找到他,而且會這樣容易地就將他找到?此外,眾所周知,宣宗是一位恩怨分明、報復心理極強的人,如果真像傳說的那樣,武宗曾差點將其迫害致死,那么他即位後,竟然不對武宗進行任何報復?有一次,朝臣李景讓以叔不應拜侄為由,奏請將武宗等神主遷出太廟,宣宗將這件事讓群臣議論,結果不了了之,並未採納李景讓的建議。
看來,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一事,根據現存的史料,很難給它定下結論,只有等到發現新的材料後,再去揭開這歷史之謎吧。

皇后

元昭皇后晁氏 晁皇后生唐懿宗、萬壽公主,晁美人逝世後被追封昭容、皇太后,後被追謚為元昭皇后

子女


唐懿宗李漼
靖懷太子李渼,會昌六年始封雍王。大中六年薨,有詔追冊。
雅王李涇,大中元年始王。亡薨年。
通王李滋
慶王李沂,大中十四年薨。
濮王李澤,大中二年始王。亡薨年。
鄂王李潤,大中五年始王。乾符三年薨。
懷王李洽,大中八年與昭、康二王同封。亡薨年。
昭王李汭,乾符三年薨。
康王李汶,乾符四年薨。
廣王李澭,大中十一年始王,與衛王同封。乾符四年薨。
衛王李灌,大中十四年薨。

萬壽公主,母晁皇后。公主下嫁鄭顥。公主為唐宣宗所寵愛,前此下詔:“先王制禮,貴賤共之。萬壽公主奉舅姑,宜從士人法。”舊制:車輿以鐐金扣飾。帝曰:“我以儉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銅。”公主次每進見,帝必諄勉篤誨,曰:“無鄙夫家,無乾時事。”又說:“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之禍,不可不戒!”故諸主祗畏,爭為可喜事。唐宣宗遂下詔:“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改嫁。”
永福公主,曾許嫁於琮。
齊國恭懷公主,始封西華公主。下嫁嚴祁。祁為刑部侍郎。主薨大中時,追贈及謚。
廣德公主,下嫁於琮。初,琮尚永福公主,公主與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為士人妻乎?”更許琮尚主。許琮為黃巢所害,廣德公主哭著說道:“今日誼不獨存,賊宜殺我!”巢不許,乃縊室中。主治家有禮法,嘗從琮貶韶州,侍者才數人,卻州縣饋遺。凡內外冠、婚、喪、祭,主皆身答勞,疏戚鹹得其心,為世聞婦。
義和公主
饒安公主
盛唐公主
平原公主,薨鹹通時,已而追封。
唐陽公主
許昌莊肅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時。
豐陽公主

點評

(圖)唐宣宗李忱唐宣宗李忱

為什麼宦官擁立這樣一位賢明皇帝呢?是不是宦官們腦子壞了呢?那當然不是。在這裡我給大家作解釋:李忱幼時聰明,為了振興李唐,只有奪得皇位,現在勢力最大的是宦官,只有藉助他們才可以登上皇位,於是他裝出一副憨傻的樣子,蒙過了宦官,宦官認為他好被控制,所以將他抬上皇位。看來,李忱真是一個厲害之人哪!

相關詞條

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 唐睿宗 唐中宗 唐玄宗 唐肅宗 唐代宗 唐德宗 唐順宗 唐憲宗 唐穆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