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黑釉瓷器

名稱

TangdaiHeiyouciqi
唐代黑釉瓷器
Black-glazedPorcelainoftheTangDynasty
中國唐代燒制的鐵鹽呈色的黑釉瓷器。

民國瓷器民國瓷器

正文

中國唐代燒制的鐵鹽呈色的黑釉瓷器。當時北方雖以燒白瓷為主,但也有許多瓷窯兼燒黑瓷與青瓷。在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均發現了這類瓷窯,以河南為最多。
河南鞏縣是唐代瓷窯比較集中的地區。今發現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與三彩陶器的窯址 3處。燒制的黑瓷有瓶、壺、碗、盤等,胎體潔白,釉色黑,但不甚光亮。其中有些黑瓷由於生燒往往還產生一種俗稱“茶葉末”釉色的效果。瓶為平底,製作極其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見到。壺的形體一般都較小, 扁圓形腹,壺口外卷,頸細而短,底徑大而平,短流為圓柱狀,與流相對處為雙帶形曲柄,柄的上端貼一小圓形鉚釘裝飾,柄的空隙僅能容納一食指,與短流配在一起,十分協調。壺的形制除黑釉以外,還有白釉者。盤為淺形,胎體厚重,圈足,施釉特徵與碗同,唯口沿不施釉,露胎。碗以平底大碗為多,胎體厚重,撇口,腹下部豐滿,腹部凸起弦紋一道,碗裡施白釉。這種碗式在白瓷以及三彩陶器中也很普遍,為唐代較為流行的式樣。河南地區除了鞏縣窯外,燒黑瓷的還有鶴壁集窯、郟縣窯、密縣窯以及安陽窯等。
陝西的黃堡鎮銅川窯,唐代以燒制黑瓷與白瓷為主,兼燒青瓷。黑瓷的造型多種多樣,有碗、盤、盒、燈、盆、壺、蓋罐等。碗有兩種式樣:一種五花瓣口圈足碗,胎骨薄,色灰質細,釉色黑而光亮;另一種為唇口平底碗,胎質粗,釉色不甚光亮。盒有 3種造型:有的為扁圓形,蓋與底的高度相等,平底;有的盒較高,蓋面隆起如饅頭狀,盒底高於盒蓋,有圈足與平足之分。壺為喇叭口,腹長圓形,流很短,雙帶形柄,平底。雙系瓶式燈座,盤形口,短頸,長圓形腹,盤口與肩部連以雙帶形系,盤口內凸起 3 個乳釘狀物, 似為放燈盞而設。燈油儲存於座內,用時方便,既能繫繩提吊,又能手執安放,設計巧妙,實用美觀,為銅川窯獨有的器物。三足帶蓋罐的造型別致,罐直口,腹部上下有弦紋兩道,中間四面各有一條凹入的直線,使腹部呈瓜棱形,底部坦平,下承以三小足,蓋為子母口,蓋頂有紐。另外,1972年黃堡鎮曾出土了 1件黑瓷塔式罐,造型近似唐三彩陶器,但又不盡相同。罐橢圓腹,下部模印堆貼葉紋一周。下承以多邊形底座,座上鏤雕佛像人物及花卉。罐蓋為七級寶塔形,蓋頂塑一小猴,形象生動,器形端正,尤其可貴,是唐代北方黑瓷的一件傑出作品。從胎質、釉色特徵看,應為銅川窯的產品。
山東淄博窯位於淄博市淄川區磁村,從窯址規模之大來看,它的黑瓷產量比河南、陝西多。但器形比較單調,以碗為最多,瓶、壺、罐、爐較少。器皿均為平底,有的底部中心微凹入。這種作法遺存著隋代風格。淄博窯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徵之外,釉質晶瑩滋潤、色黑如漆是它的特色。器物的底部一般比同時代瓷窯產品為厚,甚至有的厚達 2厘米以上,占器高的三分之一還多,給人以穩重之感。
唐代燒黑瓷的瓷窯還有山西的渾源窯。此窯生產一種外施黑釉,里為白釉的碗較為特別,這種施釉方法在北方尚少見。
唐代瓷器的發展,儘管南方以越窯青瓷為代表,北方以邢窯白瓷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瓷窯系統,但黑瓷的生產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為宋代黑瓷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配圖

唐代黑釉瓷器唐代黑釉瓷器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