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精神

哲學的精神

《哲學的精神》是由馮友蘭 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哲學/宗教哲學知識讀物。

基本信息

圖書概述

哲學的精神”講得好的有兩個人,一為馮友蘭先生,一為李慎之先生。馮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國哲學簡史》 的第一章講這個問題的;李慎之先生則是在《新華文摘》1993 年第 7 期中用專文的形式論述同樣的問題。我今天主要沿著這兩位先生的觀點來談這個問題。 “哲學”這個概念用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有點勉強,因為我們的傳統是追求“聖賢”人格,而不是古希臘傳統所嚮往的“愛智慧者”。因此, 有兩種關於“中國哲學”的提法,一為“哲學在中國”,這是作為一種“共相”性的哲學,即“愛智慧者”;一為“中國的哲學”,這是一種“殊 相”性的哲學,這種殊相性的哲學,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語講,最好就叫“天命之學”,即“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周敦頤語)所表達的宇宙 人生觀。

內容簡介

哲學能使人對於宇宙人生,有理智底了解,亦能使人,對於宇宙人生,有情感上底滿足。

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於認識的互異。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他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問的成就需要才的成份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份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份大。

中國哲學有一個主要的傳統,有一個思想的主流。這個傳統就是求一種最高底境界。這種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離乎人倫日用底。這種境界,就是即世聞而出世間底。這種境界以及這種哲學,我們說它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作者簡介

馮友(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9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一直擔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著有《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A新原道》、《(新知言》、《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和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目錄

上篇 闡舊邦以輔新命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

泛論中國哲學

怎樣研究中國哲學史?

中國哲學之貢獻

從中國哲學會說到哲學的用處

在中國傳統社會基礎的哲學

中國古代哲學之政治社會的背景

中國哲學中之民主思想

哲學在當代中國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

中國哲學中所說精神動員

從哲學觀點看藝術

論民族哲學

儒家哲學之精神

先秦儒家哲學述評

宋明儒家哲學述評

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孟子哲

孟子浩然之氣章解

老子哲學

浪漫派——道家

名教之分析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甲)

哲學與人生之關係(乙)

下篇 極高明而道中庸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成功之因素

論命運

一個新人生論(上)

一個新人生論(下)

中國之社會倫理

新舊道德問題

青年的修養問題

我的讀書經驗

論大學教育

大學與學術獨立

歷史與傳統

教育與政治

樂觀與戒懼

理想與現實

關於真善美

論信仰

說思辨

論信念

論知行

再論知行

論風流

論“唯”

論“比較中西”

論“天下為公”

“貧窮的哲學”

論救國道德

北大懷舊記

我所認識的蔡孑民先生

懷念梅貽琦先生

懷念聞一多同志

對《中國青運》記者談五四

大人物之分析

勢力之分析

經濟制度與社會制度

中國的官氣與美國的商氣

書摘插圖

上篇 闡舊邦以輔新命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後果的一種解釋

去年杜威教授在《新共和》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

“我想問,他(訪問者)能夠為別的對中國感興趣的人作出的最有啟發意義的事,莫非是和他們分享他的發現。他的發現是只有通過中國本身,通過早先的歐洲歷史,才能了解中國。可是他還得要反覆地說:中國正在急劇變化;若還是用舊時帝制的中國那一套來思索中國,就和用西方概念的鴿籠子把中國的事實分格塞進去來解釋中國,同樣地愚蠢。從政治上、經濟上說,中國是另一個世界,一個又大又悠久的世界,一個無人知道到底向何處去的世界。”《新共和》,XXV卷,1920年,紐約版,一八八頁)

這確實是一個發現。我們若把中國的歷史和若干世紀前歐洲的歷史加以比較,比方說,和文藝復興以前比較,就看出,它們雖然不同類,然而是在一個水平上。但是現在,中國仍然是舊的,而西方各國已經是新的。是什麼使中國落後了?這自然是一個問題。

中國落後,在於她沒有科學。這個事實對於中國現實生活狀況的影響,不僅在物質方面,而且在精神方面,是很明顯的。中國產生她的哲學,約與雅典文化的高峰同時,或稍早一些。為什麼她沒有在現代歐洲開端的同時產生科學,甚或更早一些?本文試圖通過中國自身來回答這個問題。

地理、氣候、經濟條件都是形成歷史的重要因素,這是不成問題的,但是我們心裡要記住,它們都是使歷史成為可能的條件,不是使歷史成為實際的條件。它們都是一場戲裡不可缺少的布景,而不是它的原因。使歷史成為實際的原因是求生的意志和求幸福的欲望。但是什麼是幸福?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遠非一致。這是由於我們有許多不同的哲學體系,許多不同的價值標準,從而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歷史。在本文的結尾,我不揣冒昧,作出結論說:中國沒有科學,是因為按照她自己的價值標準,她毫不需要。但是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前,必須首先看一看歷來的中國的價值標準是什麼。

為了做到這一點,通觀中國哲學的歷史就十分必要了。

周朝晚期,天子喪失了控制封建諸侯的力量,諸侯各自為政,遍地戰火。那實在是一個政治混亂的時代,但又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創新的時代。它相當於歐洲的雅典智力旺盛時期。在批評中國各種不同類型的理想之前,為方便計,我想引進兩個名詞,在我看來,它們分別表示中國哲學的兩種一般趨勢:它們是“自然”與“人為”,說得更確切些,就是“天”、“人”。茲引《莊子》一段話說明這一點:“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莊子·秋水》)

可見“天”指自然的東西,“人”指人為的東西。一個是天造的,一個是人造的。在周末,有兩種趨勢代表這兩個極端,第三種趨勢則代表在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道。一個說,天是完全的,人是自足的,不需要外來的幫助;另一個說,天不是完全的,人不是自足的,要變得好些就要有外來的幫助;第三者則加以調和。這三種主要的理想類型,並不是相繼出現的,而是同時興起的,在同一個時代里表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經驗的不同方面。據《漢書》記載,周末的思想有九家: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當時最有影響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周末所著的書里,幾乎每一部都告訴我們,這三家都在為其生存而奮鬥。孟子是當時儒家的最大保衛者,現在引用他好辯的言論來說明這一點: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