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遍·春詞

《哨遍·春詞》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上片主要寫白日在園內觀賞春景,以描繪自然景觀為主;下片寫攜妓入花叢及佳人的歌舞之態。這首詞從景入情,抒發了人生浮幻,要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全詞層次清晰,一絲不紊,筆致紆徐。

作品原文

哨遍 ·春詞

睡起畫堂 ,銀蒜 押簾,珠幕 雲垂地。初雨歇,洗出碧羅 天,正溶溶養花天氣 。一霎 暖風回芳草 ,榮光 浮動,掩皺銀塘 水。方 杏靨 勻酥 ,花須 吐繡,園林排比紅翠。見乳燕捎 蝶過繁枝。忽一線爐香逐遊絲 。晝永 人間,獨立斜陽,晚來情味。

便乘興攜將 佳麗 。深入芳菲 里。撥 胡琴 語,輕攏慢捻 總伶俐 。看緊約 羅裙,急趨 檀板 ,霓裳 入破驚鴻起 。顰月臨眉 ,醉霞橫臉 ,歌聲悠揚雲際 。任滿頭紅雨 落花飛。漸鳷鵲樓 西玉蟾 低。尚徘徊、未盡歡意。君看今古悠悠,浮幻人間世。這些百歲,光陰幾日,三萬六千 而已。醉鄉路穩不妨行 ,但人生、要適情 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哨遍:詞牌名。雙調二百三字,上片十八句五仄韻、兩叶韻,下片十九句九仄韻、兩叶韻。

畫堂:有壁畫的居室。

銀蒜:銀質蒜形簾墜,拴於簾幕下端,以防風吹。

珠幕:飾有珠玉的簾幕。

碧羅:青色絲織品,此喻雨後天色澄淨。

“正溶”句:謂暮春牡丹花開時。古人認為此時天氣輕雲微雨,半陰半晴,適宜養花。南唐鄭文寶《送曹緯劉鼎二秀才》:“小舟聞笛夜,微雨養花天。”宋邵雍《暮春寄李審言龍圖》:“傷酒情懷因小會,養花天氣為輕陰。”溶溶,和暖貌。

一霎(shà):一陣。

回芳草:芳草回綠。

榮光:指花木的光澤。

銀塘:波光粼粼的塘面。南唐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方:正。

杏靨(yè):杏形狀微渦,故云。靨,酒渦。

勻酥:勻淨細嫩。

花須:花蕊。

捎:掠過。

遊絲:春季空中所飄蛛絲。

永:長。時近夏天,故晝長。

將:義同“攜”。

佳麗:美人。

芳菲:花草。

撥:彈撥。

胡琴:泛指來自北方、西北各族的撥弦、拉弦樂器。從下句看,知其為琵琶。

攏、捻(niǎn):叩弦與揉弦。

伶俐:聰靈,謂佳麗。

約:束。

趨:節拍。此為打節拍。

檀板:檀木所制拍板,用以定節拍。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畫堂檀板秋拍碎。”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傳自唐代。

人破驚鴻起:唐宋大曲(一種大型歌舞樂曲)分散序、排遍、破三大段,人破為破之第一樂段,至此節奏加快,演唱急促,故舞者動作如驚雁飛起。晉陸機《艷歌行》:“赴曲迅驚鴻,蹈節如集鸞。”

顰(pín)月臨眉:謂眉似彎月。顰,皺眉,此為彎義。

醉霞橫臉:謂臉色紅潤。

悠揚雲際:謂歌聲響亮。《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紅雨:謂落花。李賀《將進酒》:“桃花亂落如紅雨。”

鳷(zhī)鵲樓:南朝樓閣名,在今江蘇南京。李白《永王東巡歌》之四:“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鵡鵲樓。”

玉蟾(chán):皎潔的月亮。蟾,蟾蜍,俗稱癩蛤蟆,《淮南子·精神》:“月中有蟾蜍。”後以蟾指月。

三萬六千:即上句所謂“百歲光陰”,故人所認為的人壽上限。王建《短歌行》:“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

“醉鄉”句:意謂應一醉方休。醉鄉,喻醉中境界。唐王績有《醉鄉記》。

適情:順乎性情。

1.

哨遍:詞牌名。雙調二百三字,上片十八句五仄韻、兩叶韻,下片十九句九仄韻、兩叶韻。

2.

畫堂:有壁畫的居室。

3.

銀蒜:銀質蒜形簾墜,拴於簾幕下端,以防風吹。

4.

珠幕:飾有珠玉的簾幕。

5.

碧羅:青色絲織品,此喻雨後天色澄淨。

6.

“正溶”句:謂暮春牡丹花開時。古人認為此時天氣輕雲微雨,半陰半晴,適宜養花。南唐鄭文寶《送曹緯劉鼎二秀才》:“小舟聞笛夜,微雨養花天。”宋邵雍《暮春寄李審言龍圖》:“傷酒情懷因小會,養花天氣為輕陰。”溶溶,和暖貌。

7.

一霎(shà):一陣。

8.

回芳草:芳草回綠。

9.

榮光:指花木的光澤。

10.

銀塘:波光粼粼的塘面。南唐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11.

方:正。

12.

杏靨(yè):杏形狀微渦,故云。靨,酒渦。

13.

勻酥:勻淨細嫩。

14.

花須:花蕊。

15.

捎:掠過。

16.

遊絲:春季空中所飄蛛絲。

17.

永:長。時近夏天,故晝長。

18.

將:義同“攜”。

19.

佳麗:美人。

20.

芳菲:花草。

21.

撥:彈撥。

22.

胡琴:泛指來自北方、西北各族的撥弦、拉弦樂器。從下句看,知其為琵琶。

23.

攏、捻(niǎn):叩弦與揉弦。

24.

伶俐:聰靈,謂佳麗。

25.

約:束。

26.

趨:節拍。此為打節拍。

27.

檀板:檀木所制拍板,用以定節拍。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畫堂檀板秋拍碎。”

28.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傳自唐代。

29.

人破驚鴻起:唐宋大曲(一種大型歌舞樂曲)分散序、排遍、破三大段,人破為破之第一樂段,至此節奏加快,演唱急促,故舞者動作如驚雁飛起。晉陸機《艷歌行》:“赴曲迅驚鴻,蹈節如集鸞。”

30.

顰(pín)月臨眉:謂眉似彎月。顰,皺眉,此為彎義。

31.

醉霞橫臉:謂臉色紅潤。

32.

悠揚雲際:謂歌聲響亮。《列子·湯問》:“(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33.

紅雨:謂落花。李賀《將進酒》:“桃花亂落如紅雨。”

34.

鳷(zhī)鵲樓:南朝樓閣名,在今江蘇南京。李白《永王東巡歌》之四:“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鵡鵲樓。”

35.

玉蟾(chán):皎潔的月亮。蟾,蟾蜍,俗稱癩蛤蟆,《淮南子·精神》:“月中有蟾蜍。”後以蟾指月。

36.

三萬六千:即上句所謂“百歲光陰”,故人所認為的人壽上限。王建《短歌行》:“百年三萬六千朝,夜裡分將強半日。”

37.

“醉鄉”句:意謂應一醉方休。醉鄉,喻醉中境界。唐王績有《醉鄉記》。

38.

適情:順乎性情。

白話譯文

醒來在畫堂中用銀蒜將帘子押上,用珠裝飾的帷幕如雲般落在地上。雨剛下又停歇下來,洗出一個碧羅明淨的天色,正是暖洋洋的花卉生長的天氣。一瞬間暖風吹春天回來,芳草又生,祥和的天氣在浮動,風還吹皺起銀色的池塘水。正是杏花醉成酒窩,還在臉上勻勻地搽上酥一類細嫩乳品,花蕊如繡般綻開,紅紅綠綠前後排列。只見稚嫩的燕子,吃掉蝴蝶而飛過了密林。忽然出現一條線,那是爐子香菸逐繞著蟲絲。白晝長了人也閒了,獨自一人站在斜陽下,體會著夜即將到來的情味。

自然地乘著遊興,帶領美女們,進入到香花芳草園裡。彈撥胡琴使之發聲,輕輕地“攏”,慢慢地“攢”,都很靈巧高妙。把羅裙系得緊緊的,急速趨使按照檀板節奏而舞,《霓裳羽衣曲》音響進入到急速的樂章時如受驚的雁飛聲。暗淡的月光降到眉間,如喝酒紅臉的霞光布了一臉,歌聲悠揚悅耳地飛入雲際。隨它落雨般的紅花飛滿頭,高樓西邊的天空的月亮漸漸地往下落去。人們還在徘徊不回,只因遊人的歡樂情意未得到滿足,還想行樂下去。君不見今古悠悠往事,都成為浮幻空虛的人間世事。這一百年,有幾多時間,三萬六千日罷了。醉生夢死的回鄉路,不妨走一遭,但人們的一生要痛快地盡情地行樂,人生多短暫啊!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於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春。是時,東坡知徐州任上。他曾攜樂妓游張山人園,作詩以志之。在此之前,自求外任。為了解脫政治爭鬥之苦惱,他又攜“佳麗”遊春,作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遊春行蹤,即景生情。開頭三句寫室內景起興。 “畫堂’、“銀蒜”、“珠幕”,表明為富貴人家的富麗堂皇的內部環境,住上好是好,就是叫人發膩,自然聯想到遊春。接著三句寫第一個景象:雨後天晴正養花。雨洗碧羅天,溶溶養花天,好一個“天”的世界。第七、八、九句寫第二個景象:風回芳草皺銀塘。暖風回芳草,暖風皺銀塘,好就好在“風”之力。第十、十一、十二句寫第三個景象:杏靨勻酥花吐繡。百花滿園林,紅綠大排列。杏好花好春更好。第十三句寫第一個物象:乳燕捎蝶過繁枝。一“捎”一“過”,十分靈巧可愛。第十四句寫第二個物象:一線爐香逐遊絲。一“線”一“逐”,異常生動有趣。最後三句寫第三個物象:斜陽景含人情味。一“立”一“來”,自然形象逼真。東坡儼然以攝影師蒙太奇手法,將三景象、三物象剪輯、組合、疊印成一幅“明媚春光”長卷,讓人爽心悅目,向上一路。

下片寫遊春娛樂,借題發論。開頭二句寫男歡女樂:攜佳麗,人芳菲,幽情默默。第三、四句寫彈撥胡琴:輕攏慢燃伶俐,琴韻悠揚。第五、六、七句寫起舞《霓裳》:約羅裙,趣檀板,舞姿驚雁。第八、九、十句寫動人歌聲:顰眉醉霞橫臉,歌聲嘹亮。第十一、十二、十三句寫樂興高漲:落花飛,玉蟾低,意欲再娛。最後七句針對上片下片遊春觀景物,與娛樂,借題發論。悠悠往事,時光易逝;浮幻人生,如人道境;醉生夢死,及時行樂。東坡儼然以戲劇家導演手法,將一個“入芳菲”境、三個歌舞場面和一個未盡意情景排列在一起,成為多幕性戲劇一幕幕推向觀眾,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全詞以鋪敘的手法寫了情景,先景後情;寫了時間,先晝後晚;寫了歌舞,交錯呈現。有頭有尾,結構完整。由晝永——斜陽——晚來。玉蟾低,突出地寫了度過一個漫長而無憂慮、極其痛快的美好時光,渲染了青春易逝、及時行樂的消沉感。這是與東坡此時此地外任處境和心境分不開的。

名家點評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卷一七:此詞情采密麗,氣質香婉,乃是以殘唐諸公小令筆意用之於黲1丞 長讕,茬宋一代中固不多,在眉山一身中尤其少。

清·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卷一一:《東坡集》載《哨遍》二闋,以巢栝歸去來詞,一賦春宴雲 慨雉(詞略)。雖兩詞平仄句讀均有出入,而字數則同。《詞綜》於“顰月”句上落“正”字,“一霎”句“時”字作“晴”,均誤。汲古閣本“時”字作“暖”,換頭匍作“便乘興攜將佳麗”,“花飛”下多“墜”字,“紅翠”作“翠紅”。“悠飈”作“悠揚”,亦非。“飈”字應讀去聲。此調宋以後作者絕少。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先言景,後言情,先言晝,後言夜,層次一絲不紊。樓敬思云:“詞到工處,未有不靜細者,此亦靜細之一端也。”(“銀蒜押簾”二句)先從室中說起。”(評“初雨歇”六句)次言景象。(“方杏靨勻酥”五句)次言物類。(“獨立斜陽”二句)勒住。(“便攜將佳麗”二句)接入行樂。(“撥胡琴語”二句)嗚弦。(“看緊約羅裙”三句)看舞。(“顰月臨眉”三句)徵歌。(“君看今古悠悠”至末)總收。

清·陳廷焯《詞則》卷一:(上片)筆致紆徐,蓄勢在後。(下片“君看今古悠悠”至篇末)縱筆揮灑,如天風海雨,咄咄逼人。

清·張德瀛《詞徵》卷一:詞有與風詩意義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鉅制,多寓微旨。如李太白“漢家陵闕”,《兔爰》傷時也……蘇子瞻“睡起畫堂”,《山樞》勸飲食也;晁無咎“陂塘楊柳”,《伐檀》力稼穡也;岳忠武“收拾山河”。《無衣》修矛戟也……其他觸物牽緒,抽恩人冥,漢魏齊梁,托體而成,揆諸樂章,喁於勰聲,信淒心而咽魄,固難得而遍名矣。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