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福文化

哈福文化

哈福文化的提出有利於考古界研究內蒙古地區和東北哈爾濱地區兩者之間歷史文化的交融,研究松花江流域古人類生活發展的交融,更有利於研究東北亞地區原始文化傳承和原始陶器在東北哈爾濱地區的啟源與發展情況。

簡介

..

在中國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哈爾濱段“哈福文化”出土的舊石器晚期的泥塑炻胎陶器,採用X螢光光譜等系統儀器檢測及材質原素XRF全分析綜合測定,距今已有1.5/2萬年的歷史。由此可見,先民們在上萬年前就利用天然物泥土捏成型後,用火燒制而成泥塑炻胎陶器。他們按照自己的意圖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現有的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泥塑炻胎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證明了萌生於舊石器時代古文化意識也是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距今15000多年前燒造泥塑炻胎陶器是追求精神文化活動時期至高崇敬的產物歷史,進一步發現了舊石器晚期燒制泥塑炻胎陶器的實物紀錄,同時把世界泥塑炻胎陶器的製作歷史記錄推前了1.5萬至2年萬前。出土了大量泥塑炻胎陶器,塤,罄,典形的蛇形器,陶蟬物體型制狀況表現佐證了中國北方興隆窪,出土玉器形狀的原始雛形,在器物上存在著相同相連濃厚的原素由此對紅山祖先尋根啟源的重大發現,然而縱深追尋北方人類精神生活活動的文化發展史,出土器物證實了原始人從精神文化時期到追求生活物質文化時期過渡發展的根源,出土遺珍物證了原始古文化.普寫於浩瀚的歷史典籍之中光耀華夏文明。

考證發現

整個遺址被淹埋在松花江底水下沉積沙中,沙層厚度約在16m至33m左右。通過觀察河道地理狀況證實,現在的松花江河床是當年適合人群居住的陸地或江岸。但是,遺址為什麼被淹埋於現在的松花江底水下沉積沙中呢?縱觀岀土器物在江底沉積沙中的實際保存狀況,發現它們從未經過江水沖刷搬運痕跡,參考沉積岩礦沙礫沉積學,河流沉積相劃分,確認江底沙中的古遺址保存現狀為洪水沉積。就是說這個古遺址是遭受突如其來的大洪水瞬間淹埋形成。

黑龍江"哈福文化"水下遺址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任何文化是隨人而生的,文化的最初的含意就是“人化”、“人類化”,有了人,就開始有了文化,儘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們從根本上使人與動物產生了本質的區別,因而成為人類文化的發端和最初的源頭。開天闢地後的黒龍江哈爾濱地區是一種什麼情形呢?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記載,但是,他們卻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曾經生活過的蛛絲馬跡,考古學家挖掘出他們遺留的各種遺蹟和遺物,人們在有意或無意中的發現而用其可見的實物,逐漸揭開了黑龍江這塊古老黑土地的神秘面紗,激活了這段凝固存封的月歲,展現輝煌的原始文明文化。
黑龍江省是中國最東北的省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此地就有人類活動。黑龍江地區有古代文明國家——屬於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黑龍江省位於東經121°11′-135°05′,北緯43°25′-53°33′,是中國最東北部。北部、東部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與俄羅斯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面積為46萬多平方公里。省會是哈爾濱
舊石器時代晚期,哈爾濱地區就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哈爾濱舊為古林省濱江縣治,縣治土名哈爾濱,原為松花江右岸一小漁村。滿語‘曬穀場’之義。是我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大都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東北北部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國十大城市之一。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轄8區10縣(市)。其中市區人口495.2萬人,48個少數民族,其中少數民族66萬人。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市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SonghuaRiver),女真語(滿語)“松啊察里烏拉”,漢譯“天河”。古代是東北流直至韃靼海峽的巨大河流名稱(混同江),發源於吉林省長白山天池。其幹流由西向東貫穿哈爾濱市地區中部,是哈爾濱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
松花江流域介於北緯41°42′~51°38′、東經119°52′~132°31′之間,流域面積55.68萬km2,占黑龍江總流域面積184.3萬km2的30.2%。流域西部以大興安嶺與額爾古訥河分界,海拔700~1700m;北部以小興安嶺與黑龍江為界,海拔1000~2000m。松花江是黑龍江的最大支流,東北地區的大動脈,本身也有兩條主要支流。其一為源於白頭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為源於大興安嶺的嫩江,兩條支流在黑龍江省肇源縣匯合始稱松花江,折向東北流至同江縣注入黑龍江。全長一千八百四十公里,流域面積54萬平方公里。
整個遺址被淹埋在松花江底水下沉積沙中,沙層厚度約在15m至33m左右,觀察河道地理狀況證實,現在的松花江哈尓濱段遺址,河床是當年適合人群居住的陸地或松花江邊灘。但是,遺址為什麼被淹埋於現在的松花江底水下沉積沙中呢?從沉積沙特徵,沉積物源區域和沉積地的古代環境條件分析。縱觀岀土器物在江底沉積沙中的沉積背景實際淹埋保存狀況,發現它們從未經過江水沖刷搬運痕跡等狀況。參考岩礦沉積河床沙礫沉積學方法,沉積體系的研究用河流沉積相劃分,認為江底沙中的古遺址沉積構造為洪水沉積。就是說這個古遺址是遭受突如奇來的大洪水瞬間對邊灘,河漫灘淹埋。陸源沉積物超出河流的搬運能力而發生遺址被淹埋沉積於江底。查據史記及民間相傳,史前存在一場特大洪水災難.地球北半球突然被來歷不明的洪水包圍,近千米高的洪峰,以雷霆萬鈞之勢,咆哮著沖向陸地,高山在波濤中顫抖,陸地在巨變中呻吟,吞沒了平原谷地,吞沒了這些地方的所有生靈。對史前大洪水蒙古族,滿族等的傳說中都有相關大洪水的記載,大洪水的災難事件一說就是《聖經》,而中國的《山海經》,《淮南子》與《尚書》等等均有記載。種種實物具相表明該古遺址在大約距今14000年左右遇難,是遭受史前大洪水暴發毀滅後目前保存下來的唯一物證。
我們遵循史前考古學說以遺蹟和遺物為研究對象,參考“泥塑燒制物”的礦泥配方原素分析結果,按其材質的基本特性等因素,將岀土的“泥塑燒制器”定名為;“泥塑炻胎陶器”。“哈福文化”。哈福文化的提出不但可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而且有利於考古界研究內蒙古地區和東北哈爾濱地區兩者之間歷史文化的交融,研究松花江流域古人類生活發展的交融,更有利於研究東北亞地區原始文化傳承和原始陶器在東北哈爾濱地區的啟源與發展情況。

研究

“泥塑炻胎陶器”按形象命名;C字蛇(胚胎龍)形器.蛇形(龍)胚胎器.單胎蛇形器.雙蛇複合形器..(龍)蛇坯胎器.大象胚胎器.鳥形胚胎器.大鵬鳥人形複合器.雕花紋象頭.雕花紋臥羊.獸鳥複合器,臥羊形擺件.虎形件.多孔器.男.女生殖器.人面頭像.人腳模形.複合陰陽神,堆塑人像.梟神像,陶蟬.泥陶壁.圓環.炻胎陶刮削器.陶針灸具.炻胎陶刮痧器.陶治療性藥器.炻胎陶塤(口哨).炻胎陶罄.不明x用器物.圖騰等等。

製作工藝

“泥塑炻胎陶器”具有獨立造形.多物種複合造形,其特點是寫實和抽象的藝術體現。而且是專門作坊式生產,獨立工匠製作,堆壘燒製工藝.多礦泥材料配方組合。成品器物其質地緻密堅硬,造形優美傳神。但是成品器尺寸大小不一致,最大長度40cm左右,最小長度1cm左右,最厚度9cm左右,最溥度0.02mm左右。器物上孔洞形狀;為圓孔.方孔.扁孔.牛鼻孔.魚眼孔.長方孔.方圓複合孔.斜扁孔.等.孔洞最大直徑為9cm左右.最小直徑為0.1mm左右.。成品器物外表裝飾工藝採用有雕刻圖紋,符號,和多種單色塗層(與現代瓷器釉面相似),黑色塗層藍黑油亮,紅油棕色十分鮮明純正,塗層劃分為單溥層,厚層,雙厚層,複合多層,其中獨特的開片厚型塗層釉色呈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黑藍紋、淺黃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細碎紋、冰裂紋等。
功能用途分析;我們似想詮釋遠古的原始文明,認為哈福文化“泥塑炻胎陶器”作為人類早期定居生活的造物活動中最大、最傑出的創造。炻胎陶器的藝術是原始的,又是永恆的,仍然是人們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審美追求的最直接、最簡便的物質載體。
經查閱文獻人類在祭拜中祈求希望,以泥燒製成神器.圖騰.或佩戴、或供奉、或祭奠,或憑藉想像將其期盼生靈還原。用它提供傳遞古人類在精神及物質生活豐富的原始信息。是遠古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它們融實用與藝術於一體,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圖騰文化

“泥塑炻胎陶器”是古人類意識文明起源的主流標誌與核心物證。單蛇(龍)器.雙蛇(龍)器.蛇(龍)胎器.鳥胎器.都具載了豐富的圖騰文化.哈福文化把中國和世界文明的陶製圖騰啟源提前到2萬年前,同時證明中國並非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世人都知道龍的傳說,但沒有人能說清楚龍的發源地在何處。現在從哈福文化遺址出土的“泥塑炻胎陶蛇(龍)”讓我們看到了先人們明確意識表現了龍的啟源。原始文化時期人類在自然生物中感悟了蛇這一生物的自然蛻變,蛇的神密豐富的內涵符合了中華先民的多元化主觀意識,從自然客觀與先人的原始主觀相結合,形成一種神聖的精神崇拜。在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堊紀初期的地層里,可以說,在一切動物崇拜裡面,對蛇的崇拜是最廣泛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蛇身”即蛇形紋身,是古越族習俗。後世帝王不再紋身,但黃袍上的龍還是細長蟠曲的蛇形之身。《說文》:南蠻、東南越,蛇種。《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雲如龍。這些記載表明帝王身上的龍紋來源於越文化的蛇。在大多數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經占據一個突出的地位。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動物,形成了原始蛇"龍"文化的多元素複合產物。由此產生了一種蛇(龍)圖騰崇拜的原始精神文化載體。由於蛇(龍)這種原始精神藝術形態的產生,在中華民族的無形意識之中世代相傳著這一崇高文明的精神信念,然而中華民族順理成章為(蛇)龍文化的傳承人。然而炻胎陶單胎蛇形.雙蛇複合形蛇坯胎.圖騰等實物證明了中華文明龍文化的起源,‘龍崇拜’天下第一龍,龍根的源頭在中國黑龍江哈爾濱。又是原始哈爾濱人從精神文化時期到追求生活物質文化時期過渡發展的根源。“泥陶蛇(龍)圖騰”是目前以知世界舊石器時期唯一的實物令人嘆為觀止。
哈爾濱“哈福文化”與古內蒙古“紅山文化”文化特徵在器物上存在諸多相同相連濃厚的文化原素,然而它們又聯貫了“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形制由來的原始雛形。由此探索兩者之間歷史文化的交融,是研究紅山文化尋根啟源的重大發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