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橋街道

和平橋街道是南通市主城區的中心街道,地處南通市中心繁華地帶,東起友誼橋,西至孩兒巷,南起南濠河,北至鍾秀路,轄區面積約4.5平方公里,街道有8個社區居委會。區內有黨政機關、各類非公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6000餘家,近十萬人,是南通市商業、信息、文化交流的中心,擁有南通最繁華的南大街商圈和三分之二的濠河,轄區風景優美,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富裕。

基本信息

簡介

和平橋作為主城區核心街道理應走在率先現代化的前列,高點定位,從城市街道的自身特點出發,克服發展空間狹小的制約因素,揚長避短,變劣為優,彰顯特色,放大亮點。在經濟發展上務求集約,著力放大現代服務業優勢;在社會事業上務求實效,著力做優做亮社區建設。在實現‘再造新崇川’的宏偉目標中,讓和平橋這張名片更靚更美,重放異彩,把和平橋街道打造成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和諧街道。”在談及如何貫徹全區幹部大會精神時,和平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周一強滿懷信心地介紹了和平橋街道未來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強底蘊,促發展

百舸爭流求率先

和平橋地區這方熱土蘊育了古城千年的濠河文化,歷經千載,滄桑變遷,建築文化、園林藝術、鄉俗風情和人文軼事成就了其古樸凝重的文化底蘊。轄區內南通文廟、城隍廟、鐘樓、北極閣遺址、掌印巷清代住宅、馮旗桿巷明代住宅、天寧寺的光孝塔、沈壽藝術館等國家級、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就達20餘處。這些名勝古蹟構成了崇川文化的經絡和血脈,使和平橋地區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浪潮中散發出清新綿遠的韻味。改革開放以來,和平橋人更是加快發展步伐,敢為人先,不斷創新創優。

2001年,和平橋街道在全市率先進行居委會體制改革,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社區居民委員會——百花苑社區居委會,向社會公開招聘競選了4名大學生擔任居委會主任,給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2002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十分鐘生活圈”,創建社區服務第一品牌,不僅給居民帶來方便,而且受到澳大利亞國際友人交口稱讚。

2004年,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區幹部海選,北濠橋東村北園社區4000多居民海選出社區主任,為率先推進基層民主進程進行了有力的嘗試。

2004年,率先在全市啟動社區睦鄰節,以開展民眾喜聞樂見、形式生動活潑的文體活動為載體,掀起社區民眾文化的高潮,在繁榮社區文化、促進和諧社區建設中作出了有益探索。

2005年,在百花苑社區率先實行黨委“公推直選”試點工作。其成功經驗受到省、市組織部高度好評,為崇川區基層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發揮了示範作用。

2005年,百花苑社區黨委率先試點開展全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試點工作,受到原中組部領導劉是龍的高度評價。

2005年,成立南通市首家街道科普大學。

2007年,和平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原百花苑社區黨委書記邵敏同志,因基層工作成績突出,當選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近年來,和平橋街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後獲得全國城市體育先進街道、全國愛國衛生先進單位、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愛國衛生先進集體、江蘇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江蘇省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南通市文明單位等200多項國家、省、市級榮譽。

抓中心,爭一流

服務業發展激活力

近年來,街道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轄區經濟持續保持高平台上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2007年,完成服務業限額以上批零銷售總額194.3億元,占全區總量的48.65%%;財政總收入4.58億元,增長47.9%%;經常性收入1.85億元,增長33.1%%。實現財政總收入、經常性收入繼續高居全區十個鎮街之首。

由於街道地處繁華地段,土地資源稀缺,新項目落地困難,投入空間受到限制;再加上隨著崇川區城市化格局向東南推進,帶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更大範圍的快速流動和融合,造成了我街道競爭優勢的弱化,使街道服務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何積極應對經濟發展中的諸多不利因素,在更高平台上尋求更大的突破?街道辦事處主任俞建偉這樣回答:“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找準自身定位、理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重點,解放思想、以變順變,積極有序地推進經濟工作在‘小’與‘大’‘優’與‘劣’‘進’與‘退’的矛盾衝突中求發展。”

和平橋街道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抓住發展服務業這一重點,實施“三個依託”,創造出新的競爭優勢,逐步走出了一條適合街情的服務業發展之路,使街道服務業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依託南大街商業中心,加速建設轄區服務業集聚區。

一是實現南大街商業中心服務業集聚區的提升放大。繼續推動百貨大樓提檔升級,亞萍國際資產盤活,金鷹國際、文峰大世界競爭力提高,實現南大街商業中心服務業集聚區的提升和放大,帶動南大街商貿服務企業競爭力的整體增強。

二是培育八仙城區域服務業集聚區的成熟壯大。以八仙城二期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項目投入。隨著僑鴻國際購物中心的開業,依託八仙城一期業已形成的商業群,整體提升八仙城區域的對外形象,從而帶動該區域的加速壯大。

三是推動潤友大廈區域服務業集聚區儘快形成。以潤友大廈的建成使用為契機,依靠人民中路已經形成的商業群,整合該區域的商貿、商務、文化、休閒等多種元素;同時努力推動西南營老平房街區的建設性保護、開發和利用,推進該服務業集聚區的儘快形成。以南大街商業街為輻射中心,向東培育八仙城區域,向西培育潤友大廈區域,從而實現更大規模和範圍內的集聚和放大。

2007年7月,南大街商業中心被命名為“南通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稱號。今後,還將以更大的氣魄、最優的手筆,將南大街打造成一流的服務業集聚區。

依託濠河景區,加快發展轄區旅遊休閒服務產業。

緊緊依託國家4A級風景區——濠河景區,著力打造旅遊休閒配套服務產業,培育若干個特色服務區域。一是文化休閒一條街。以環西文化廣場為依託,帶動培育文化娛樂、休閒服務一條街。二是經濟型酒店一條街。在和平橋向西的人民路兩側通過產權置換、資產重組等方式盤活、吸引全國知名連鎖企業,形成經濟型酒店一條街,為全區旅遊休閒產業提供良好配套服務。三是打造“金鰲坊”休閒娛樂服務集聚區,使該區域成為濠河邊休閒娛樂服務的新亮點.

依託傳統服務業,著力培育轄區新興服務業。

去年轄區共落戶新興服務業企業近50家,湧現出了品牌設計、行銷策劃、管理顧問、健康管理、動畫製作、網頁設計、兒童潛能開發等智慧型型新興服務業,呈現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發展格局,體現出服務業的發展層次和趨勢。今後,和平橋街道還將繼續迎勢而上,加快發展、精心培植,促其快速成熟和壯大,使新興服務業儘快成為我轄區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推動轄區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陽光+鮮花

關愛和文明紮根社區

構建和諧社區,既是廣大社區居民的迫切要求,也是街道工作的永恆主題。今年,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推出了“陽光+鮮花”社區行動計畫。

播灑溫情關愛,讓陽光普照社區

服務民眾、關注弱勢是社區建設的重點,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的源泉。街道開展“結對幫扶”活動,黨工委班子成員紛紛走進貧困家庭……已成立3年多的街道愛心超市贏得轄區民眾的交口稱讚;百花苑社區“博愛義工站”得到省市各級領導好評;北濠橋東村南園社區建立“陽光愛心基金會”,為社區困難民眾開展經常性的捐助活動創設了平台;富貴園等五個社區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慈善愛心超市;街道勞動保障所推出“陽光1+1”行動,發動轄區單位和個私業主為失業人員送崗位,著力消除轄區零就業家庭。關愛社區老年人。北濠橋新村推出“夕照北濠”行動計畫,舉辦了首屆社區助老節;濠西東園關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推出“關愛老寶貝”活動;濠陽、華僑等社區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站”;花園角成立了“敬老互助會”。

探索多樣化的社區服務途徑。頤和花園社區引進簡訊定製群發業務,不定期地將相關政策、社區動態等通過簡訊傳送,構建起一座社區聯繫居民的空中橋樑。寺街社區為進一步擴大“關工園地”這一老品牌的影響,將青少年教育與助老服務相結合,推出“朝陽晚霞相輝映”行動方案;倉巷社區建立社區“陽光驛站”,為外來務工黨員及各類流動黨員服務。

推進文明進步,讓鮮花盛開家園

“睦鄰節”這一和平橋街道品牌文化活動,今年已是第四屆,這是世界上最小的節日,同時也是最富人情味的節日。“睦鄰節”是街道針對現代城市人口結構複雜化的特點,緩解現代城市工作節奏快、競爭壓力大給居民帶來的負面影響,滿足人與人之間的多種情感需求的一種有效載體,同時也在實踐中培育了居民共同的社區文化精神——“家園”意識。

最近,起鳳社區舉辦的“動感奧運”桌球比賽,除眾多的居民積極參與外,14家轄區單位也踴躍報名參加;北濠橋東村北園推出的“我身邊的藝術家”文化長廊,更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居民和轄區單位正在關注社區,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自己生存的這個“家園”……

“陽光+鮮花”社區行動計畫得到了《人民日報》、《揚子晚報》以及本市媒體的廣泛關注。“該計畫要成為社區建設一項長期的行動綱領,通過長期努力,不斷提高居民的參與意識、家園意識,培育正確的社區價值理念,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努力把社區建成社區居民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達到構建和諧社區的目的。”街道黨工委書記周一強如是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