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俚兆

和俚兆 (一),原名英泰,生於出產太監的。他機警過人,善於投機,先後做過私販、補鞋匠等。他於鹹豐年間自閹入宮,以善於梳理新髮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寵信。安德海被殺後,他被升為太監總管。從此,在西太后的庇護下,他左右逢源,結黨營私,與李鴻章等朝廷重臣關係密切。和俚兆幾乎伴隨了西太后一生,參與了與西太后有關的許多政治事件,如辛酉政變、戊戌政變等。他一生對慈禧太后忠心耿耿,不離其左右。慈禧死後,他受到了隆裕太后身邊貼身小太監小德張的排擠,1911年和俚兆死於非命,死因不明。

晚清著名太監

和俚兆是清朝著名的宦官,於鹹豐年間 (公元1851一1861年)自閹入宮,以善於梳理新髮髻而得到當時的懿貴妃寵信。和俚兆自九歲入宮,到六十一歲離宮,前後共五十二年。他幾乎伴隨了西太后一生,參與了與西太后有關的許多政治事件。他一生對慈禧太后忠心耿耿,不離其左右,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他又隨慈禧太后逃往西安。他的是非功過在此暫且不論,但他確實是晚清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傳奇一生

自閹入宮

和俚兆 (公元1848一1911年),原名英泰,生於出產太監的大城縣。他自小聰明憐俐,深得大人們的喜愛。後隨父母進京謀生,曾為生活所迫,私販硝磺,結果被捕入獄。出獄以後,在街頭以幫人補鞋為生,因而又有 "皮硝李"的稱號。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和俚兆在七歲時便立下了進皇宮當太監的決心。父親在再三勸說都無效的情況下,遂了兒子的心愿。

和俚兆同父親又一次來到了京城。掘說進宮當太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宮刑;另一種是自己花錢淨身,托人推薦,進宮謀個好差使。為了讓孫子少受些折磨,和俚兆的祖父決定自己花錢請人淨身。在老鄉崔玉貴的推薦下,和俚兆找到 "閹人世家"的小刀劉為其淨身。之後,他在做太監的老鄉沈蘭玉的介紹下,進了皇宮。經過兒次三番的挑選,和俚兆於1856年十月下旬,進了儲秀宮,專門伺候韶貴妃。從此,他循規蹈矩,開始了他的太監生涯¨人宮之後,和俚兆按照老規矩認了鑲黃旗,拜首領太監劉多生為師,由太監安德侮教習學藝。雖然只有九歲,但和俚兆已逐慚懂得了做太監之道。憑著機靈與勤快,他不但得到了師父劉多生的喜愛,也得到了其他太監們的喜愛。他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但一直找不到在熬貴妃眼皮底下當差的機會。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幸運之神向他張開了雙臂。

當時,北京城裡流行新髮型,好趕潮流、喜歡修飾的懿貴妃便要梳頭太監梳新髻,但新髻總是不稱懿貴妃的意,她斥責了梳頭房掌管沈玉蘭。聽了沈玉蘭的訴苦之後,和俚兆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他請求學梳新髻。終於,在他的勤奮努力下,他的梳頭技術突飛猛進。沈玉蘭便把他推薦給懿貴妃,一試之下,和俚兆梳的頭髮果然是異常工整、十分新潮,深得懿貴妃的喜愛。就這樣, 和俚兆憑惜梳頭邁出了第一步,討得了主子的歡心,不久便升為 懿貴妃的梳頭房首領。和俚兆人小鬼大,極有心汁,處處依眼色行事,才短短數日,他巳摸透了懿貴妃的脾氣、喜好、忌諱等。於是他決定做一個遵守自己的原則、逆來順受的人。他極盡諂媚之能事,憑著一張巧嘴以及見機行事的聰明勁兒,在懿貴妃面前逐漸 "紅"了起來。

初試鋒芒

由於做奴有術,才十多歲的和俚兆就己成為懿貴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太監。慈禧身體不適時需有人為她按摩,這自然也成慈禧太后了和俚兆討好慈禧的絕活兒。不管慈禧有多么不舒服,只要一經小李子的手,她便立刻會周身舒暢。和俚兆心裡清楚,要想不失去這份寵愛,除了伺候主子周到以外,更要在政冶上取得主子的信任。因此,對於宮廷之內的任何風吹草動,他無不費神留心,以便及時告知懿貴妃。一次,他偷聽到鹹豐皇帝怕懿貴妃因母憑子貴而干預朝政,欲除掉懿貴妃以絕後患。這對他來說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想辦法輾轉把鹹豐帝的想法告訴了懿貴妃,使她及早動手,為鹹豐帝打消廢黜懿貴妃的念頭立了大功,也因此,更加得到了懿貴妃的信任和寵愛。之後,和俚兆更是藉助年紀小、個頭小、不起眼等優勢,為慈禧太后監視鹹豐皇帝,隨時告知慈禧鹹豐皇帝的一切動向。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鹹豐帝百感交集,終於一病不起。在熱河駕崩。

於是野心勃勃的慈禧與八大臣之間的決戰如箭在弦上,己不得不發了。慈禧一面派安德海攜密信迸京向恭親王弈欣搬兵,一面派和俚兆向榮祿傳口諭。和俚兆做了慈禧與榮祿之間的通訊兵,為"辛酉政變"的成功立下了功勞。除了精心伺候主子的起居,為慈禧通報重要訊息以外,和俚兆得寵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才藝雙全。小李子備受寵愛的訊息傳遍了整個禁宮,自然引來了人們的欽佩、妒嫉或羨慕,於是閹人們在暗中開始了鬥爭。其中最為激烈的是大總管安德海與和俚兆之間的明爭暗鬥。安德海也是 "辛酉政變"的功臣之一,極受慈禧寵信,且大權在握、氣焰囂張。他對和俚兆小小年紀如此得寵於慈禧太后,也是耿耿於懷,經常想找和俚兆的茬兒。和俚兆雖然氣憤不已,但無奈羽翼尚未豐滿,不敢與其正面衝突,便以守為攻,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正當和俚兆與安德海的鬥爭達到白熱化之時,幸運的天平又一次傾向了和俚兆。同冶八年 (公元1869年),慈禧派安德海南下為同治帝載淳督制大婚衣料,但這有違大清關於不許太監參與朝政和出京辦理公務的祖訓。於是慈禧命安德海秘密下江南。但安德海自恃有慈禧太后撐腰,一路假借欽差之名,大肆宣揚,作威作福,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他在山東德州境內,被德州知州趙新抓獲。同治帝命令將其就地正法。因事關慈禧太后,大家不敢輕易行事,擅作主張。早己得知此事的和俚兆認為除掉對手的機會來了。他並未將此事稟報病中的慈禧。

直至慈安太后、同治帝及奕欣商定殺安德海,將旨意擬好並下達後,知道木已成舟、無力回天的和俚兆才將此事告知慈禧太后。就這樣,在和俚兆的 "拖延"之下,和俚兆贏得了這場宦官之爭的勝利。不久,和俚兆被慈禧委以副總管一職。從此便大顯身手,他的壞與安德海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顯身手

從安德海那裡,和俚兆多少吸取了一些教訓,他不像安那樣張揚,而是注重放長線釣大魚:在討得慈禧的歡心的同時,也隆裕皇太后與太監舊照兼顧到周圍;在為高升而處心積慮的同時,也想辦法為自己留一條後路。為此,他使出渾身解數,真正做到了左右逢源、八面玲隴,成為宮中不可多得的 "人才"。

和俚兆接任總管一職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即為同治帝籌辦婚事。在和俚兆的運籌帷幄下,同冶的婚禮辦得異常壯觀,同時李又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誇讚。

同治帝駕崩後,在立嗣一事上,為垂簾聽政,慈禧太后與孝哲皇后發生正面衝突。西太后為此氣憤不已。善於察言觀色的和俚兆洞察了慈禧欲廢后的心思,於是便惜刀殺人,成為慈禧除去一位政治勁敵的幫凶。

慈禧太后大僅在握後,惟一的顧慮是慈安皇太后。原來鹹豐皇帝早在駕崩之前,就巳傳密詔給慈安皇太后,要慈安在萬不得已之時,取出密詔,按祖宗規矩處死慈禧。為了騙慈安取出密詔,解除慈禧心中的隱患,和俚兆又向慈禧獻計:建議攻心為上。適逢慈安太后偶感風寒,慈禧太后便殷勤地探望,並親自為慈安煎制上好的人參,使慈安病體康復。憑著和俚兆 "割肉療親"的主意,慈椿太后終於騙得了慈安皇太后的同情。深受感動的慈安皇太后將先皇遺詔當著西太后的面焚燒掉,除去了西太后的心病。從此,西太后更加有恃無恐,並對慈安皇太后下了毒手。和俚兆又一次當了慈禧太后除去另一大政敵的幫凶。

慈安死後,慈禧太后雖除去了眼中釘,但她與恭親王奕欣的矛盾又擺上了案頭。兩人的矛後因慈安太后下葬慈禧太后應否行禮而更加尖銳。和俚兆當然已經深知 "老佛爺"的心理,又在暗中為主子尋找扳倒恭親王的機會。終於,機會來了。惜助雲南報銷案及中法戰爭這個天賜的 "良機",在和俚兆的策劃下,在醇親王的協助下,慈禧太后將軍機處官員全部撒換掉,除去了自己的最後一個政敵,真正成為一個大權獨握、可隨心所欲的女皇。這中間,有著和俚兆極大的功勞。憑著過人的機警,和俚兆終於成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宦官了。

光緒十三年 (公元1887年)十月十七日,是和俚兆四十歲生日。慈禧傳口愉,要為李辦“四十大壽",並親賜蟒袍一件,白銀二千兩,玉貓一個,並命宮中比和俚兆官級低的官員、太監及侍女等全部給李磕頭祝壽。作為一名太監,享有如此待遇,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後,和俚兆的氣焰更加囂張,更加不可一世。和俚兆也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四處安插自己的親信,以權謀私。他廣植私黨,全朝上下,從軍機大臣到督撫,無不對其禮讓三分。甚至連晚清三大重臣之一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也被和俚兆治得服服貼貼。和俚兆的手段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和俚兆與李鴻章的交情是打出來的,這正應驗了"不打不相識"那句古語。原來,還在光緒初年時,李鴻章接旨進京,但由於未掏夠腰包,被當時的二總管和俚兆拒於宮門外三天,而不得見西太后。李鴻章雖好話說盡,但仍無濟於事。他受盡了和俚兆的氣,自覺窩囊,要報復和俚兆,於是邀和俚兆去天津,準備給和俚兆一個下馬威。和俚兆不知是計,欣然準備前往,後經慈禧太后點明,方恍然大悟。李鴻章得知和俚兆並未中計,於是便急送二十萬兩銀票給和俚兆,並修書一封,叩首拜謝。從此,和俚兆與李鴻章的交情日深。事實證明,李鴻章此舉為明智之舉。在和俚兆的照顧下,李鴻章作為一名漢族大臣,被委以很多重任,也躲過了一些無妄之災。

除了李鴻章之外,和俚兆的另一個莫逆之交,就是戊戌政變中的關鍵性人物,在清王朝聲名顯赫,又曾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心想復辟當洪憲皇帝的袁世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未認識和俚兆時的袁世凱只是一個默默無聞之輩,但他也極具野心,極盡溜須拍馬之能事,善於把握機會向上爬。他通過摯友忠樞舉薦,認識了和俚兆。二人氣味相投,一見如故,談話非常投機。從此,二人來往密切,並換帖結為金蘭之好。正是由於和俚兆在慈禧面前的力薦,袁世凱才得以道員銜去小站訓練新軍,並從此發跡,飛黃達。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和俚兆的極力舉薦及照顧,才改變了李鴻章與袁世凱這兩位影響了中國命運的晚清重巨的命運。

四,伴駕西逃

在宮廷鬥爭中,和俚兆憑藉極深的心機,不但力排異己,而且幫助慈禧太后除掉了一個又一個政敵,使慈禧太后大權在握。在傀儡皇帝光緒帝在位期間,和俚兆仗著有西太后的寵信,專橫霸道,毫無顧忌,因珍妃一事與光緒帝有了很大的矛盾。原來,光緒帝並不喜歡西太后為他安排的隆裕皇后,而是極其寵愛常常給予他精神支持的活潑美麗的珍妃。為了討好皇后,和俚兆不斷在西太后面前搬弄是非,以達到迫害珍妃的目的。

光緒帝長大以後,希望掌握實權,並力主變法強國。他大膽啟用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志士,模仿西方,在全國實行變法維新。他的這一舉措,觸動了以西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西太后與光緒帝的矛盾日益升級。最後,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並將珍妃打入了冷宮。這次政變雖然是帝後兩黨長期的權力鬥爭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但和俚兆經常在慈禧身邊搬弄是非,使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關係進一步惡化也是其中因素。

囚禁光緒的瀛台

光緒被囚禁於瀛台後,雖然也完全在和俚兆的監視之下,但和俚兆仍不善罷干休,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離間帝後二人、使西太后更加憎恨光緒帝的機會。

以反帝為宗旨的義和團運動在河北、山東及京津一帶興起,他們與殖民者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為了加強對中國的殖民統治,達到重新瓜分中國的最終目的,光緒二十六年 (公元1900年),英、法、俄、日、美、德、意、奧等八國組成八國聯軍以懲戒義和團的名義向天津、北京進軍。

在大沽炮台等許多重要戰略要地失守、皇城告急的情況下,西太后慌忙決定帶著光緒帝逃往西安。在出發之前,又命崔玉貴等人將光緒帝的愛妃珍妃推入井中。和俚兆也隨駕前往西安。此番西逃是和俚兆的主意。前途的茫然令慈禧太后對這一決定很是懊惱。她於是遷怒於和俚兆,對其日漸冷淡。和俚兆察覺西大後這一變化後,在後悔之餘,仍不忘挖空心思,想重新喚回西太后對他的恩寵。聰明機警、懂得見機行事的他,決定暫時收起往日的銳氣,少說話多做事,並從生活細微之處著手,再博西太后的歡心……於是,一路上,他對西太后更是細心侍候,唯唯諾諾。終於,他又等到了再獲慈禧寵信的機會。那一天,天降暴雨,路面極滑,西太后的騾車眼看就要落入萬丈深淵。危急時刻,和俚兆挺身而出,用身體攔住了正在下滑的騾車,使慈禧脫險。而和俚兆此時雖然已經身受重傷,口吐鮮血,但仍不忘詢問西大後的安危。他的忠心令西太后感動不己。西大後從此改變了對和俚兆的態度,重新開始寵信和俚兆。由此可見和俚兆細緻入微的功夫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經過四十四天的顛沛流離,長途跋涉,慈禧等一行人終於在七月下旬抵達西安府。在西安府,和俚兆更是演了一出奴才當 "主子"、主子隨奴才走的戲。事情是這樣的:早先,關於是否對八國聯軍宣戰一事,朝廷並未達成共識,有主戰、主和兩派,慈禧支持主戰派。然而時局演變到如此地步,主和又等於自己打自己嘴巴。西太后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在一旁的和俚兆早已耐不住性子,他向慈禧獻計說:"老佛爺可以寬一部分心,因為義和團已一撅不振;至於洋人方面,把主戰的全部責任推給端邵王等。老佛爺可再下懿旨,命慶親王和李中堂處埋此事,取得聯軍的諒解,早日達成議和。"幾天之後,慈禧便下旨,聲稱要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命李鴻章、奕欣等人,不惜一切代價,早日達成議和協定。在和俚兆的慫恿下,慈禧做出了令國人所不齒的可恥行為。雖然是國難當頭,倉皇西逃,但和俚兆仍不忘聚斂錢財、納賄弄權。潼關施某想要當道台,但因未打通內線,未能如願。於是他便借和俚兆路過潼關的機會送和俚兆重禮,請他為其補道台之缺出力。和俚兆間慈禧說明施某的意思,問應捎多少銀子。慈禧說:"現在逃難,就按以前的價錢收一半B吧!"西逃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平時和俚兆不知賣了多少官位,收了多少不義之財。

死於非命

陪慈禧從西安返京後,和俚兆曾多次奏請西太后,希望能出宮養老但一直未得到西太后的同意。光緒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慈禧去世,失去了大靠山的和俚兆憑著其敏銳的直覺,預感到了危機的來臨。但善於投機的他並非等閒之輩,於是立刻轉而巴結隆裕太后,得到了隆裕太后的保護,使恨他入骨之人無機會下手。

但今時不同往日,他受到了隆裕太后身邊貼身小太監小德張的排擠,光景大不如從前。宣統三年 (公元1911年),和俚兆死於非命。依據和俚兆的遺囑,他的兄弟及嗣子沒有妄自發喪,而是報請隆裕太后降旨發喪。後來他被葬於皇家御賜地恩莊,下葬場面非常隆重。

和俚兆,一個普通小販家庭的孩子,自閹人宮後,憑著自己的機警與勤奮,從一個梳頭太監成長為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監總管,參與了身西太后有關的兒次重要政治事變,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太監。但他得勢後玩弄權術、陰狠毒辣,樹敵不少,終至死於非命。迄今為止,他的死因仍然是一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