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鎮

呼蘭鎮

呼蘭鎮位於磐石市東部,與樺甸接壤。東西寬21千米,南北長32千米,面積289.62平方千米。人口28429人。鎮政府駐呼蘭。轄新蘭社區及呼蘭村、星光村、二道村、鐵北村、富貴村、周家村、銼草村、孤山村、長水村、興隆村、亂泥村、故頂子村、琉串村等。呼蘭鎮隸屬呼蘭縣管轄。位於縣境南部,呼蘭河左岸,距省會哈爾濱市25公里(公路)。交通發達,鐵路、公路舉。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呼蘭鎮呼蘭鎮

呼蘭鎮總幅員面積289.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5238公頃,其中旱田3558公頃;水田1725公頃。轄區內水利資源十分豐富,有縣級中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7座,塘壩36座,東西2條灌渠長4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000公頃,呼蘭河、筒子河、二道河蜿蜒25公里,自流灌溉面積725公頃。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灌溉網路。全鎮下轄二個居民委,18個行政村,65自然屯。2003年全鎮總人口為31472人。其中鎮區內人口為8915人。民族包括漢、朝、蒙、滿等,少數民族以朝鮮族居多,並有一個單一朝鮮族行政村。蕭紅故居座落在鎮內東南隅,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呼蘭鎮呼蘭鎮

呼蘭鎮,原名呼蘭城。清代前期,設呼蘭城,為城守尉駐地。始無城郭。1879年8月(清光緒五年七月),呼蘭城守尉升改呼蘭副都統後,呼蘭城成為副都統駐地。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呼蘭副都統倭克津泰為防止沙俄入侵,在呼蘭城周圍挖壕築堤。壕寬2.6米,堤高3米,壕堤三面環城,全長3.75公里,南面是呼蘭河。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設定呼蘭府,遂為府城。府城劃為南北兩區。1911年(清宣統三年),呼蘭府知府王順存開西大街,城中心形成十字大街,南北大街長2.75公里,東西大街長2.65公里。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將府改縣,遂為呼蘭縣城。東北淪陷後,初為呼蘭城區保,1939年6月改稱呼蘭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始為城關區,1949年改為第一區。1955年8月,將一區改為呼蘭鎮。1958年9月,改稱呼蘭鎮公社,1984年復稱呼蘭鎮。

發展現狀

呼蘭鎮呼蘭鎮

呼蘭鎮歷史悠久,至今已近260年。城區南、西瀕臨呼蘭河,雙曲拱橋橫跨河上;西有西崗公園,風光秀麗。是全縣工商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一大批新老工廠、商店分布全城,省屬呼蘭火柴廠建於1928年,縣屬麻紡廠有職工2500人。鎮屬企業有爐具廠、塑膠廠、鍋爐廠等,部分產品分獲省優和部優產品稱號,199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超過1億元。鎮郊農村有耕地1.98萬畝,以蔬菜生產為主,大蔥省內馳名。畜牧業較為發展,1990年產鮮奶1596噸,產蛋1001噸,成禽出欄9.8萬隻。

主導產業

呼蘭鎮主導產業為五項:

一、優質稻米,總面積550公頃,分布在孤山村等5個村,種植多為優質品種。

呼蘭鎮呼蘭鎮

二、黃牛產業,飼養總量20000頭,其中呼蘭村和鐵北村為飼養基地,主要分布在呼蘭村、鐵北村、葦塘村、孤頂子村。

三、中藥材,種植總面積73.5公頃,其中林下參22公頃、月莧草21公頃、山胡蘿蔔30.5公頃,主要種植區域為柳樹村63.5公頃,葦塘村10公頃。

四、葡萄,總面積16公頃,其中山葡萄10公頃,主要分布在明水村、葦塘村、呼蘭村、二道村。

五、梅花鹿,養殖總量500頭,主要分布在寶貴村、呼蘭村、小呼蘭村、柳樹村等。

投資環境

月莧草月莧草

呼蘭鎮位於磐石東部,交通便利,資源豐富,

基礎設施齊全,投資政策寬鬆,除落實上級有關投資優惠政策外,本鎮根據當地實際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

1、地理環境:呼蘭鎮位於磐石東部,東與樺甸相鄰,省道長阿線,縣道磐樺公路,煙白鐵路橫貫東西,交通便利,水電充足,通訊等基地設施齊全,信息交流順便,地理環境優越。

蘭晶石蘭晶石

2、資源環境:呼蘭鎮地處長白山與松遼平原過渡帶,屬北溫帶氣候,

幅員面積292平方公里,土地資源豐富,有矽灰石、方解石、矽石、沸石、蘭晶石、花網岩、煤礦、鐵礦等十餘種礦,資源豐富。呼蘭河橫貫呼蘭南北。

3、政策環境:呼蘭投資政策環境寬鬆,除全面落實磐石市關於鼓勵招商引資若干政策規定29條政策精神外,同時享受呼蘭鎮關於招商引資的八條優惠政策。

旅遊觀光

官馬水庫官馬水庫

官馬水庫位於輝發河支流呼蘭河上游,呼蘭鎮官馬屯西北1公里處

,在黃河水庫-官馬溶洞-蓮花山森林公園旅遊線路上,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兼顧發電和多種經營的綜合性中型水庫。始建於日偽時期的1943年,解放後多次重建。壩高14米,壩頂長393米,總庫容1150萬立方米。庫區周圍天然林生長繁茂,林間棲息著各種野生動物,已調查到的鳥類有三十多種。水庫群山環抱,上游植被沒有遭到破壞,庫水清澈,盛產多種魚類。水庫平均深度在7米左右,最深處達12米,水溫較低,魚類生長緩慢。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魚肉質細嫩、鮮美可口。官馬水庫大鍋燉魚獨具特色,並有品種繁多的純天然山野菜。

1993年始,官馬水庫注重旅遊方面的開發建設,旅遊設施不斷完善。擴建後餐廳一次可容納200人就餐,招待所可安排80人住宿,有舞廳、桌球、檯球等娛樂設施,重修了水庫綠化帶及壩下排滲台等景觀。是集旅遊觀光垂釣、度假為一體的場所。

文明鄉鎮

曾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的磐石市呼蘭鎮孤山村經過八年的努力,全村出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獨具特殊。

呼蘭鎮呼蘭鎮

孤山村有203戶、861口人,1999年這個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2005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2008年又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單位,孤山村正乘載著更大的重任和希望。

九十年代初,孤山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1995年,新黨支部成立後,他們以調整產業機構為切入點,以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為重點,大力發展農業、畜牧業和工礦業。村里建歸矽灰石礦一個、方解石礦一個、方解石深加工企業一個,總投資50萬元。通過多年的發展,年創產值150萬元,全村有260人在礦山務工,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

全村已形成養豬、養鹿、林蛙、黑木耳等產業化格局。全村養鹿戶2戶、養豬戶25戶,年出欄生豬5000頭。到2005年,這個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2008年力爭突破7000元。隨著村民收入的增加,村民對改變生活環境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村黨支部因勢利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從1992年到2004年,共投資80萬元進行改水、改廁、建鐵柵欄5000延長米、石砌邊溝4000延長米,修水泥路12公里。同時,在村內、街旁路、庭院中,栽種花草樹木,建成了花園式文明村。2005年,新建村委會辦公樓300平方米,村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個獨具特色的小山村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展現在人門的面前。

鄉鎮名人

環宇矽灰石開發有限公司環宇矽灰石開發有限公司

白髮不服老,銀鈴再生輝——磐石市呼蘭鎮環宇矽灰

石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冷安林

冷安林,中共黨員,現年69歲,年屆古希,任磐石市呼蘭鎮矽灰石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任磐石市矽灰石協會秘書長、磐石市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和非金屬分會會長、吉林省礦業協會會員。

磐石市環宇矽灰石開發有限公司是冷安林同志創辦的私營企業。有資產近1000萬元,年產值800萬元,上繳稅金60多萬元,安排就業近300人。其產品主要供應國際市場,遠銷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以及韓國、日本等十餘個國家,出口創匯達80萬美元,成為磐石市矽灰石產業的支柱產業。

冷安林同志原是磐石市農電系統的職工。1995年身為中層幹部的他,積極回響黨關於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號召,毅然下海,創辦起磐石市騰龍矽灰石礦。經過兩年的艱苦拼搏,企業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了謀求更大有發展,1997年自己出資30萬元購買了磐石市礦管局勞動服務公司的集體企業九龍矽灰石礦,並將其與原來的騰龍矽灰石合併,創建了磐石環宇矽灰石開發有限公司。環宇公司已擁有4個採區和1個加工廠,年生產矽灰石產品28,000噸,其中,加工矽灰石顆粒及各種粉15,000噸以上。環宇公司以其企業規模和經濟實力以及優質的產品、優良的服務和良好的信譽,不僅在磐石市矽灰石產業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矽灰石產業領域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吉林鄉鎮(二)

吉林省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物產豐富。讓我們一起坐進白山松水孕育的吉林鄉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