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第二中學

呼和浩特第二中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座落在呼和浩特市呼倫南路,地處市中心。它始建於1942年,為私立奮鬥中學。發展到今天呼市二中有高中45個班、學生2700餘人、教職工220餘人,僅教學和辦公用房即達21268平方米,設施完善而先進。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呼和浩特第二中學呼和浩特第二中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座落在呼和浩特市呼倫南路,地處市中心。它始建於1942年,為私立奮鬥中學。1942年初建時,僅有兩個國中班、學生不足百人、教工10人、兩間借用的房屋,設施簡陋。發展到今天呼市二中有高中45個班、學生2700餘人、教職工220餘人,僅教學和辦公用房即達21268平方米,設施完善而先進。

歷史沿革

一、奮鬥中學(1942~1952)

奮鬥中學為傅作義先生所創辦。傅先生為解決所在部隊軍政幹部子女的就學問題並“深慨吏治不清,人才之不勝,雖欲圖強,不可得也。”(《私立奮鬥學校一覽》序),乃於1942年5月,邀樊福煊、王克俊、周均諸人籌辦奮鬥中學。傅先生為董事長兼校長,王克俊為校務主任,曾士先、俞昀晨分別為教導主任和事務主任。在綏西陝壩(今杭錦後旗)借房建校,招收兩個國中班,主要是傅部軍政幹部子女。1943年9月遷入陝壩北郊新校址。1944年王克俊代理校長,郭攬青為校務主任。1945年秋,國中有六個班並有畢業生,開始招收高中班。1946年3月,學校隨傅部遷至歸綏,改名為歸綏奮鬥中學,校址即今呼和浩特第二中學所在地。1947年秋,高中部又隨傅部遷至張家口為張垣奮鬥中學,校址在張家口東山坡,王克俊為代理校長,靳先舟為校務主任。國中留歸綏由郭攬青主持。1948年秋靳先舟離任,郭攬青赴張家口接任校務主任。歸綏奮鬥中學則由陶朝宗主持,並於1948年冬遷回陝壩,復稱陝壩奮鬥中學。同時,張垣奮鬥中學隨傅部遷入北平先在西郊五棵樹,後遷石碑胡同,為北平私立奮鬥中學。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改名為北京私立奮鬥中學。1949年校長郭攬青帶領師生遷回歸綏,陝壩奮鬥中學也有一部分師生遷來歸綏與之合併,校名改為歸綏私立奮鬥中學。1952年8月,由人民政府接辦,改為歸綏市第二中學。

傅先生認為:“學術為神聖之事業,亟須保持其超脫及尊嚴,遇事馳騁,終非善事。”“提出”後之教育,當以用為重心,而教育之生產化,實為醫貧治虛之良?"用什麼,教什麼;教什麼,學什麼;學什麼,做什麼。""國小生多重美育,發展其健碩之心;國中著重生活群體及其做人做事之認識;而高中則以不窒天才之進取,約略側重理科為原則。"等辦學方針。傅先生指出:“錄取新生要廣泛,要照顧家長的具體困難,不要怕程度低。要使學生在又活潑、又嚴肅、又緊張、又比較舒適的艱苦環境中受到較好的培養;畢業時成績要好,畢業出去的學生程度要高。”

據此,奮鬥中學的施教方針是:不僅傳授知識,更須導正認識;不僅訓練個體,更須切合整體;培養學者的頭腦,實行戰時生活。

1943年又提出“德智體兼修,教學做合一的原則”,並規定了校長的“八訓”“和四反”。八訓是:1、要有科學的頭腦;2、要有活潑的體態;3、要有愉快的心情;4、要有強健的身體;5、要過樸素的生活;6、要有明白而堅決的語言;7、造成互助合作的團體;8、養成說實話辦實事的風氣。四反(每日反省)是:1、我壞了嗎?2、我病了嗎?3、我學會了嗎?4、我會用了嗎?

奮鬥中學實行的是封閉式的教育,學生全部住校穿統一的制服。學校設立一定數量的獎學金,獎勵德智體成績優良併名列前三名的學生(這是極少數的學生)。除了少數高級軍政幹部子女外,多數學生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奮鬥中學注意選擇有業務專長、教學有方、作風正派的人擔任教師,教師待遇較一般學校略高,並實行“年功加薪制”,因此,教師的陣容比較整齊。教師中有幾位有民主思想、傾向革命,用自己的教學和行動影響著學生,使一些學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學生鄭萬恆、康慶生、李柄抒、張傑、于靖等,先後到解放區參加了革命工作。學生薄筱泉、傅希賢、王孝廉、溫玉蓮、韓保川、張俊明等,在解放初期就參加了青年進步組織,不久轉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有的參軍南下,有的考入軍政大學。

奮鬥中學的經費,開始是由傅部幹部以互助合作方式集資創辦的“共濟實業合作社”後又改為“奮鬥基金社”供給的,該社在寧夏蘭州、成都組織商號,開辦農場。1945年後,基金社改組為“幹部互助合作社”,該社在天津購置油漆廠,在北平組織作坊等。解放後,將油漆廠所存剪絨和現款交北京奮鬥中學校董事會管理。 奮鬥中學的經費一直較充裕。

奮鬥中學建校時,每年招收兩個國中班。1950年,從北京遷回歸綏時,國中一年級為三個班(解放後在北京所招,大部分為城市貧民子女,改變了原來大部分為傅部幹部子女的狀況),初二以上各為一個班,學生300餘人。私立奮鬥中學的十年中,國中共畢業了9個班,約300餘人。高中共畢業了5個班約200餘人,這些高中畢業生多數升入高等學校。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5月,北京市委派姬錫瑞同志到奮鬥中學任政治教師,做政治工作,建立黨團組織,在學校發展了數名黨員和30餘名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8月學校遷回歸綏後,歸綏市委派張方同志到奮鬥中學任政治教師兼團總支工作。年底,團員達60餘人。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開始後,高中學生中有100餘人(占全體高中學生的三分之二)報名參加軍幹校,有30名學生(均系青年團員)被批准參加了軍幹校,走上了保衛祖國的光榮崗位。同年夏,又有30名初、高中學生,回響國家的需要,參加了郵電部門的工作。

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第二中學(1952~1965)

1952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了私立奮鬥中學,改為歸綏市第二中學(1954年蒙綏合併後又改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歸綏市委派江波同志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任命郭攬青為副校長。此時,全校共有19個班,其中3個為高中班,學生近1000人,教職工40人。

1952年底學校黨支部公開,開始在師生中進行了黨的教育,並進行中學建黨的試點工作。 1953年,先後發展了師亨等13名黨員。

1954年,賽西婭校長去旅大學習蘇聯學校的教育、教學經驗,回校後,她組織教師系統地學習蘇聯的凱洛夫教育學,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1953年,學校擴大招生,國中各年級各為三個班,高中各年級各為兩個班,學生近千人,教職工70餘人。同年,國家制定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提出了"一化三改"的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到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畫提前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也取得了偉大勝利,廣大師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共青團中央號召青年"開展新民主主義學習",國家號召"向科學進軍",全體師生積極行動起來,教師們認真鑽研科學知識,探討教育、教學方法,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很多在全市、全區得到推廣。)。學生們學習刻苦認真,學習成績有極大的提高,文化體育活動也開展得空前活躍,學生的德、智、體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1956年聯考、中考,二中的成績名列前茅。

1955年,國中招收了兩個加授蒙語的蒙生班,成為蒙漢合校。此後的20多年裡,共招收了19個國中蒙生班,14個高中蒙生班,共約1500餘人。

1955年,學校被評為呼市和內蒙兩級先進學校;1960年,學校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同年,學校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中學和五年一貫制的試點學校。為加強重點中學的師資力量,在內蒙古教育廳和呼市教育局的支持下,1958、1961、1962年對教師隊伍做了較大的調整,有戴春陶等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和一些高水平的教師30餘人調入學校,他們很快成為教學上的中堅力量。

1962年以後,雖然學校的工作受到了大抓"階級鬥爭"的影響,但大多數教師教學非常認真。在教學方面,五年一貫制的教育體制實驗獲得成功,取得了經驗。學生在"主動、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方面進步很大,狠抓基礎知識、基本訓練、精講多練(每節課要求講課不超過30分鐘,余時做練習)等,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1964、1965年聯考升學率達80%以上。

1965年,因為高中教改實驗班與高中普通班同時畢業,班次有所減少。年底,全校國中12個班,高中7個班,學生近千人,教職工100餘人。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二中(1966~1976)

1965年7月,市委派工作組進駐學校搞"四清"運動。

1967年5月,軍宣隊進校,開始複課,學校秩序稍有好轉。

1968年初,學校成立第一屆"革命委員會",於英任主任。

1968年8月,全市動員高、國中畢業生上山下鄉,大多數學生去農村插隊,去建設兵團。同年,開始招收"文革"後的第一批國中班。

1970年秋,招收"文革"後的第一屆高中班。

1974年夏,學校建成了4000平米教學大樓,教學班級大幅度增加。到1976年,全校發展到67個班,其中國中33個班,高中34個班,在校學生2900餘人,教職工200餘人。

四、二中的恢復與整頓(1977~1983)

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取消了革命委員會,恢復了校長負責制。翟進贏同志任校長。1978年底,在翟進贏、王金石兩位校長的主持下,對"文革"期間及以前冤、假、錯案進行了平反。同時,積極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極大的調動了教職工的積極性,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秩序得到迅速提高和改善。

1980年,學校被自治區教育廳重新確定為首批辦好的自治區級重點中學。體育工作連續數年(77~83)獲內蒙古自治區先進稱號。聯考升學率逐年提高,1977~1978年30%以上,1980年41%,1983年50%,1984年61%。

五、改革開放時期中的二中(1984~1997)

1984年7月,市政府與市教育局根據幹部"四化"的要求和體制改革的精神,採取民意測驗與考核相結合的辦法,不拘一格,從第一線骨幹教師中選拔領導班子成員,最後任命牧人為黨支部書記,劉國仁為校長,呂殿文為副校長。新班子上任後,就開始進行一系列管理體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根據民主與法制的要求,改革的主要內容有:1、建立學校內部各種規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明確學校的一切重大問題均需通過教代會討論,教代會有權選舉和罷免校長(通過後報上級有關部門批准)。日常重大問題由校長主持的行政會議集體決定。實行分級負責制,部門職權範圍的事務由部門負責處理,並對上一級負責。

2、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對校內發生的一切事情負總責(而不是決定一切問題),黨支部、教代會、工會等都可以對校長實行監督。黨支部書記有權參加校內任何會議並參與行政決策。校長對重大問題決策前必需經過教代會或行政會議討論。

3、教職工實行聘任制。在崗教職工實行課時津貼和崗位津貼。對每一個崗位制定職責並實行定期考核。

與此相配合,學校努力改善軟環境。

1、廢除在"以階級鬥爭為綱"影響下的一整套工作方法,用同一個標準,即人格與能力去評價每一個人。努力造成一個只要努力工作,誠實做人,就可以受到尊敬的環境。

2、學校努力做到代表每一個職工的利益。只要是二中的職工,他們的合法利益就應當受到保護,他們的合理要求就應當力求滿足,學校不能只代表某些人的特殊利益。在用人、提乾、評先、分房、評職稱等與每一位教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上,盡力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一視同仁。

3、充分發揚民主、造成一種空氣,即每一位教職工都可以大膽講出自己的意見而沒有顧慮,並且形成一個講道理的氛圍。這樣的軟環境,是民主與法製得以實施的重要基礎,也是調動每一個教職工的積極性,把內耗限制在最小範圍的人際環境。

1985年開始,改革深入到教育教學領域。

1、提出"從嚴治校",寓教育於管理之中,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從學生守則到一日生活,規範學生行為,嚴格貫徹執行。

2、明確認識與行為的區別,行為必須規範,因為人的每一個行為都要影響別人,造成後果,而人的認識應當放開,提倡解放思想,勇於探索。明確規定在班會和其它會議上提出和探討任何問題,即使認識有錯誤,也不予追究。

3、制定各年級的德育目標和具體要求,通過系統教育與引導(班主任課和班會等),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4、建立心理諮詢室,開始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5、開始注意環境育人,整治學校環境,把鍋爐房與學校隔離,建立校園內"小公園"和小生物園。

6、探索學生民主管理的路子,定期召開學生自由參加的"校長諮詢會",直接對校長提出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並由校長當堂予以答覆。

7、探索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辦法,重新安排課程和課時,高中新開設勞動課、音樂欣賞課、美術課,增加體育課課時,增設選修課等。

8、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自學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和課堂授課時間,給學生更多自己支配的時間。以上措施大多屬於探索,雖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教職工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但並非所有的措施都取得了理想的成效,有些由於主客觀方面諸多原因,無法繼續實施。

1985年10月,應日本國英數學館高等學校理事長的邀請,校長參加了呼市教育訪問團赴日訪問。該校與二中自1984年起開始簽約往來。自此,呼和浩特二中成為自治區最早對外開放的中學之一。

1990年9月,學校開辦首屆少年班,招收學生30名,這些經過嚴格考核選拔的學生,計畫用四年完成初、高中六年的教育教學任務。同年,呂殿文被任命為校長。

1990年以後,在校領導班子的主持下,實行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制定並貫徹執行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保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些規章制度主要有: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學管理條例(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黨支部發揮政治核心和監督保證作用,教代會參加學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學校設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等行政機構並實行分級管理,學校實行年級辦公、年級組教研組並存,學校逐步實行定崗、定責、定員的聘任制。)教職工的聘任辦法、崗位的具體工作職責、教職工的請假制度、津貼發放辦法、獎勵考核辦法、學生的管理制度,青年教工的培訓方案等等。這些使二中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在規章制度內進行,做到了以法治校,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1996年學校聯考上線人數首次突破300大關。1993年7月,國家教委、體委授於學校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8月學校中學生代表隊代表內蒙參加全國首屆計算機大獎賽,並榮獲三等獎。1996年學校被國家教委評為《群體工作先進學校》,同年10月,加入國際GLOBE計畫(有益於環境的全球性觀察與學習計畫)組織。1997年10月學校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同年,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呼市地區高三組獲獎者9名,全部是二中學生。

六、新時期不斷發展的二中(1998~2002)

1998年喬守瑋同志任校長。

喬守瑋校長帶領校領導班子及全校教職工,學習歷屆校長優良的教學工作經驗,把黨的教育方針貫穿於教育改革之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樹立了科學的辦學指導思想及辦學目標。

辦學指導思想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滿足受教育者主動、活潑、和諧的發展需求,讓每一個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和深造機會,達到培養對象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協調統一。

培養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達到基礎紮實、學有所長、全面發展、個性優良的標準,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多的合格、優秀人才。同時,也為高一級學校培養更多的專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辦學特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依法治校,大力開展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研究。努力達到實施一流的管理、依靠一流的師資、培養一流的學生、辦成一流的學校目的。

教學模式是,以每個學生為基礎,以常規教學為手段,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橋樑,以深化教改為突破口,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

幾年來,圍繞實施一流管理、依靠一流師資、培養一流學生、辦成一流學校的目標,學校系統抓了創辦"四個一流"幾項重點工程。

(一)實施規範+科學的一流管理。從樹立"堅持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入手,管理過程中表現出對被管理者的信任、尊重、友愛、寬容和周到的服務。堅持集體領導和校長會議制度,堅持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修訂並嚴格執行《呼市二中管理條例》、《呼市二中崗位職責》、《呼市二中學生管理條例》、《呼市二中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規定》等校內檔案,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完善了教職工全員聘任制,確立了教師與學生兩項素質教育評估體系。堅持重大事情由校長或行政會決定製度。試聘學生校長助理。堅持每學期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和分級管理制度,組織機構健全。現有校級領導3人,下設黨辦(主任1名)、校長辦公室(主任1名)、教學研究室(主任1名)、教務處(主任2名)、學生處(主任2名)、總務處(主任1名)、團委(書記1名)。學校領導班子是一支素質優良、工作勤奮、改革創新、嚴謹求實的專家型隊伍。幾年來,學校進行了多項改革,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和諧、勤政、廉潔,辦學思想端正,重視學生能力培養,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充分發展學生個性,為高等院校輸送大量優秀人才。

(二)構建高素質+強潛能的一流教師隊伍。二中在基礎教育教學中,狠抓提高教師素質這個關鍵環節,努力建設一支愛崗敬業、博學善教、和睦協作、有創新精神的一流教師隊伍。主要採取以下措施:1、苦練基本功。學校堅持教學基本功量化考核,每學期期末考核分出不同等級,與教師待遇掛鈎。2、強化培訓。對青年教師採取分段培訓,要求有6~11年教齡者應具備一流教學水平。從2000年開始,與內蒙古師範大學合作,成立呼市二中青年教師高級研修班。3、最佳化課堂教學。提倡少而精、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2001年學校從美國俄亥俄州馬瑞埃塔大學聘請三名外教,為學生教授英語,學生外語水平明顯提高。4、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二中購置現代化教育硬體設備,改善了理化生實驗設備,成為全區實驗設備一流的學校。舉辦計算機培訓班,全校80%教師參加培訓。建立了校園網,裝備了多媒體教室,為教師開闢電子閱覽室,讓計算機進入每個教室。為教師辦公室配備計算機。推行科利華教師備課系統。現代化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改變了過去一支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案、一張嘴的陳舊教學手段,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學校現有一支"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教職工隊伍。學校實行年級組辦公、教研組並存的基本管理體制。在職教職工總數為217人,在崗教師135人(高級以上職稱教師41人,中級職稱72人),學歷合格率99%。教師中有特級教師7名,內蒙級教學能手7人,呼市教學能手14人,教學新秀10人,內蒙級學科帶頭人1人,呼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獲內蒙以上各類優質課評比和基本功大賽優勝共30多人次,獲內蒙級以上優秀輔導員15人次。

(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流學生。建立了德育教育網路--學校+家庭(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社會(德育基地、社會知名人士)。建立了校內德育網路,成立了德育管理系統德育科研小組。每年8月開始對高一新生進行軍訓,每年9月舉辦學校科技藝術節。每年選編呼市二中德育論文集,定期召開德育工作研討會。與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大學、武警指揮學校聯合,擴大德育基地範圍。

學校嚴格執行教育部課程計畫,在開齊開足各類課程基礎上,對不同年級學生提高不同教學要求:高一年級抓銜接,重養成,搞好學風教育;高二年級抓基礎,重研究,突出學習品德教育;高三年級抓課堂,重階段,提高學習效率。常規教學環節上重點抓備課、上課、自習輔導、作業批改、考試考察等考核。

呼市二中學生表現出較高的素質。近幾年來,在全國各學科競賽及科技活動等比賽中,每年有2~4名學生獲全國獎勵,幾十名學生獲自治區級獎勵。2000~2001年,學生李剛在自治區數學競賽中獲第一名,並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全國競賽。殷世寧同學參加全國生物競賽獲三等獎。包絲雨同學評為全國百名科學小院士稱號(自治區第四名),閆冰同學獲長江小小科學家稱號(自治區第一名),賈天翼同學自治區物理競賽獲一等獎,全國物理競賽三等獎,還有兩名學生參加《第六屆全國青少年生物與環境科學實踐活動》獲優質論文二、三等獎。王夢禹同學獲全國計算機競賽獎。2001屆高三年級有14名學生獲保送資格,20餘名學生因科技發明獲聯考加分資格。學校男籃、女籃、男足、田徑四個隊代表呼市參加全區第九屆學生運動會,其中女籃、田徑為全區冠軍。呼市二中是內蒙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

(四)建立以班主任為核心,以任課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三位一體班級教育網路。常年為班主任訂閱報紙、雜誌十餘種,每年組織班主任赴外地學習培訓。定期召開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對年輕班主任採用導師制,青年班主任見習制等。每周一下午4:20~5:10是二中規定的班會、班主任課時間,班主任按教育專題對學生開展教育。加強班主任心理素質培養,定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話和心理健康基礎知識課程。

設施配備

自1998年以來,籌資200萬元建立了全區第一個中學千兆以太計算機校園網;籌資450萬元新建體育藝術樓;籌資100萬元更新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籌資100多萬元維修了教室、辦公室、小花園。擬籌資150~200萬元重修操場。

呼市二中現有普通教室47個(配備有雙向閉路電視、計算機、錄音機、投影儀等),物理、化學實驗室各4個,生物實驗室2個(其中一個配備有攝像系統和學生用顯微鏡),學生機房3個,教師機房1個(配備有康柏、同創、方正等計算機近300台),語音教室3個,電子閱覽室1個(配備有各種音像資料),演播室1個(配備有編輯製作系統),放映廳1個(260座),學術報告廳1個(308座),多媒體教室6個(配備大螢幕投影),GLOBE實驗室1個,勞動課專用教室6個(機械製圖、英文打字、無線電、服裝設計製作、烹飪、金木加工等),體育專用教室2個,桌球室1個,形體房1個,籃球館1個,音樂教室4個,練功房1個,美術教室4個,綜合教室1個。學校建有雙向控制閉路電視系統一套,在每個教室和會議室使用錄像、VCD和計算機課件。2000年4月,學校雙向閉路系統正式使用。學校校園網實現了與國際、國內聯網。2001年7月,國際第八屆國際教育網路年會在南非開普敦進行,學校作為國際教育資源網(ISARN)成員學校,參加大會,並向大會介紹了全球示範學校(GEMS)在學校開展情況。圖書館設有可供400名學生同時使用的閱覽室和占地120平方米的教工閱覽室,共有圖書70000多冊,訂有183種雜誌和18種報紙供師生閱覽。2001年,呼和浩特二中與北京佳聯教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投資800萬元人民幣,成立了呼市佳聯學校。與日本關西語言學院合作成立了呼市二中北辰中日友好學校。

教學成果

從1998年開始,呼市二中聯考率列於自治區中學前列。1998年聯考升學率77.8%,重點率47.8%;1999年聯考長學率74%,重點率46.3%;2000年聯考升學率87%,重點率50.1%;2001年聯考升學率92%,重點率64%;2002年升學率93%,重點率65%。

呼和浩特第二中學從建校到2002年的60年中,共招收初、高中學生660多個班,畢業生達4萬餘人,他們在國家科學、文化、教育崗位上作出重大貢獻。

獲得榮譽

從1998年獲各級獎勵情況:獲學校管理獎,全國級8次,自治區級6次,呼市級48次。獲教學工作獎,全國級25次,自治區級25次,呼市級57次。獲德育工作獎,全國級11次,自治區級31次,呼市級15次。獲學科競賽獎,全國級40次,自治區級162次,呼市級218次。獲體育工作獎,全國級7次,自治區級8次,呼市級30次。還有48次其它獎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