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沙地

呼倫貝爾沙地

呼倫貝爾沙地位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高原。東部為大興安嶺西麓丘陵漫崗,西對達賚湖和克魯倫河,南與蒙古相連,北達海拉爾河北岸,地勢由東向西逐漸降低,且南部高於北部。該區東西長270km,南北寬約170km。呼倫貝爾沙地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由於人前蘇聯援建鐵路時將從呼倫湖到海拉爾西郊的樟子松林砍伐殆盡,致使土地沙化。

基本信息

氣候特點

(圖)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呼倫貝爾沙地的氣候具有半濕潤、半乾旱的過渡特點,沙地境內的河流、湖泊、沼澤較多,水分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較低,年降水量多集中於夏秋季。沙地土壤中含沙量較大,一般多為中、細沙。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沙帶及其外圍的沙質平原上,在固定的風沙土中,發育著有機質含量較高的黑沙土

土地狀況

(圖)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由於近年來持續的乾旱, 加之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 且保護和建設意識淡漠, 出現了固定沙丘活化、風蝕坑, 造成呼倫貝爾的草原退化、沙地活化。使呼倫貝爾沙地沙化形勢嚴峻。2004 年國家公布的呼倫貝爾沙化土地總面積130.52萬hm 2, 其中流動和半流動沙地面積超過11.92 萬hm 2。與1999 年全國沙漠化普查資料比較, 沙漠化土地面積擴大了42.88 萬hm2。1999~2004年5年間,呼倫貝爾沙地的沙化土地組成結構在向壞的方向變化, 流動、半固定沙地增加了19250 hm 2,表明沙地內部植被蓋度在迅速降低,沙地潛在形勢非常嚴峻, 沙地腹地沙層深達 900m 。 沙地的活化會造成巨大的區域生態災難,目前,呼倫貝爾沙地已上升為我國第四大沙地, 而且是目前四大沙地中唯一仍在擴展的沙地。

自然景觀

(圖)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呼倫貝爾沙地大多分布在沖積、湖積平原上,主要集中在海拉爾河南部,從海拉爾滿洲里鐵路線的沙帶長150公里,寬4--40公里;另一處沙地位於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並向東和東南延伸,經輝河至伊敏河,沙帶長約140公里,寬15--70公里,最寬90公里,大部分為平緩沙地。此外,在達賚湖東岸還有南北延伸的湖濱沙帶,伊敏河及其支流錫尼河等沿岸也有流動沙丘及半固定沙丘分布。呼倫貝爾沙地境內較平坦開闊,微有波狀起伏。地勢由東向西逐漸降低,且南部高於北部,以達賚湖最低,海拔545米。
呼倫貝爾沙地的固定沙丘占沙地總面積的73.5%,半固定沙丘占22.2%,流沙僅占4.3%。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多數為蜂窩狀和梁窩狀沙丘及灌叢沙地、緩起伏沙地,沙丘間普遍有廣闊的低平地,是優質的農業墾殖區。呼倫貝爾沙地處於森林與草原的過渡地帶,地理環境優越,沙地又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為農、牧、林業生產的綜合經營提供了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生物資源。
呼倫貝爾沙地的氣候具有半濕潤、半乾旱的過渡特點,沙地境內的河流、湖泊、沼澤較多,水分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較低,為2.5-0℃,年≥10℃積溫1800-2200℃,年日照時數2900---3200小時,無霜期90~100天。7月份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有利於牧草生長,適宜牲畜放牧抓膘。年降水量280---400毫米,多集中於夏秋季,年蒸發量1400--1900毫米,乾燥度1.2--1.5,相對溫度60%一70%之間,盛夏季節水分、熱量充足、雨熱同步、空氣濕潤,有利於農業生產,年大風日數20---40天,年平均風速3--4米/秒。沙地中較大的河有海拉爾河及其支流伊敏河輝河莫勒格爾河等,還有烏爾遜河克魯倫河毛蓋河等,水生資源極為豐富。土壤中含沙量較大,一般多為中、細沙,但在西南部出現礫面化現象。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沙帶及其外圍的沙質平原上,在固定風沙土中,發育著有機質含量較高的黑沙土。在河泛地及湖泊周圍有草甸土鹼土鹽土等。

植被類型

(圖)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1.沙地東部植被,為大興安嶺西麓森林草原植被,以白樺為主,混生有山楊等,草原群落的建群種為線葉菊、貝加爾針茅羊草等;溝谷及河漫灘分布有中生雜草和苔草類組成的沼澤化草甸及沼澤植被;靠南部紅花爾基一帶有大面積的樟子松林帶,伴生有白樺、榛子等,還有線葉菊針茅羊草白蔭菅地榆等雜類草。
2.沙地中部植被,為典型草原植被,建群種為大針茅羊草等,還有隱子草和雜類草群落以及小葉錦雞兒灌叢化的大針茅草原等,另有差巴嘎蒿、冷蒿半灌林群落和黃柳灌叢及榆樹疏林等;在河漫及低濕地有中生禾草、苔草、雜類草等甸。
3.沙地西部植被,仍屬典型草原植被,旱生性較強的克氏針茅隱子草等占優勢,以叢生小禾草、旱生小灌木、半灌木和蔥等為伴生種。小葉錦雞兒的數量明顯增加,榆樹疏林已不存生。克魯倫河沿岸灘地及河谷低濕地,是芨芨草馬藺鹽化草甸

保護措施

(圖)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1、封沙育草、天然恢復植被,重建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是沙漠化土地整治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天然恢復的方法主要通過對沙漠化的草場進行圍欄,禁絕人為干擾與破壞,使植被逐漸恢復。目的在於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度,固定沙地地表;
2、植物固沙在沙漠化整治中是一種最基本的整治方法。根據沙地的具體情況,選擇與其生理生態相適應的植物種類,實行退耕種樹種草,擴大林草比例,控制沙漠化蔓延;
3、從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入手,採取封沙育草、人工植物固沙以及必要的沙障固沙,形成多種措施綜合治理,能封則封,能固則固,能調整的調整。既要考慮治沙的科學性又要考慮生產的實際性和可行性,既要重視生態效益,又要重視經濟效益;
4、利用有利的時機,在沙地周圍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為草原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

治理

(圖)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三大著名草原之一,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享有“北國碧玉”的美譽。長期以來,由於牲畜猛增、超載過牧、濫墾濫挖以及氣候變遷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造成草原生態系統不堪重負,導致生態平衡嚴重失調,草場退化沙化,最終在其核心區形成了呼倫貝爾沙地,成為我國四大沙地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呼倫貝爾沙地被納入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範圍,通過20多年的治理,工程建設為改善呼倫貝爾沙地生態狀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防沙治沙初見成效,累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40多萬畝,封育沙地樟子松240萬畝,保護草場500萬畝,一些重點治理區的林草覆蓋率提高了近50個百分點。但由於工程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治理規模小,進度慢,加之管護措施滯後,造成呼倫貝爾沙地沙化擴展的勢頭沒得到有效遏制,仍然處於內部在活化、外部在擴展、沙化程度在加重、治理速度趕不上沙化速度的狀態。據全國第三次荒漠化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呼倫貝爾沙地現有沙化土地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占呼倫貝爾市總土地面積的5.2%。與1994年相比,沙化土地面積淨增1100平方公里,成為我國四大沙地中惟一呈現擴展的沙地。
呼倫貝爾草原日益加劇的土地沙化,不僅對呼倫貝爾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也對大興安嶺森林以及松嫩平原的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呼倫貝爾沙地沙化擴展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倍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林業局三北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依託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集中治理呼倫貝爾沙地的建設思路,並組織編制了《三北防護林呼倫貝爾沙地治理項目實施方案》(2008-2015年),計畫用8年時間,投資4.54億元,完成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飛播造林550萬畝,初步建立起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基本遏制呼倫貝爾草原沙化擴展的態勢。

中國八大沙漠

沙漠名稱

位置

面積

簡介

塔克拉瑪乾沙漠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33.76萬平方千米塔克拉瑪乾”是波斯語,是“就連無葉小樹也不能生長”的意思。年均降水量只有25~50毫米,有的地方只有10毫米,植物非常稀少,屬於生命的禁區。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新疆準格爾盆地4.88萬平方千米“古爾班通古特”是蒙語,“古爾班”表示三個的意思;“通古特”義不詳。原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自1958年開始出現流動沙丘。
騰格里沙漠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西南部和甘肅省中部,東抵賀蘭山,南越長城,西至雅布賴山3.67萬平方公里騰格里為蒙古語,意思是象天一樣浩渺無際。
烏蘭布和沙漠內蒙古西部、寧夏東部、黃河西岸的烏蘭布和沙漠,橫跨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盟1.4萬平方公里歷史上曾是“人民熾盛、牛馬布野”、“將軍塞外游,杏花撒滿頭”的綠蔭冉冉的富庶草原。現在的土地類型由沙丘、沙荒地、耕地和小片草原組成。
庫布齊沙漠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1.61萬平方千米庫布齊在蒙語中意為“弓弦”,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六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內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4.9萬平方千米“巴丹吉林”舊作“巴丹扎蘭格”,為蒙語,其義不詳。巴丹吉林沙漠幾乎全是流動沙丘,一般高200~300米,最高近500米,是我國最高大的流動沙丘。
渾善達克沙漠在鄂爾多斯北部,臨近黃河2.14萬平方千米渾善達克為蒙古語,意為“孤駒”。相傳成吉思汗西征時,所騎之馬為其最心愛的“孤駒”,經此沙地而得名。
科爾沁沙地 東北和華北的交界地帶4.23萬平方公里 我國四大沙地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沙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