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處村

周處村

周處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南部。是畲、漢兩族人民雜居的山區村。東依雲華鄉華塘寶劍山;南連柳城畲族鎮後塘畈村;西界桃溪鎮宣新村,北與雲華鄉華塘村為鄰。轄趙下、周處、麻鋪弄、大坑、長蛇凹、壇頭腳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周處。隸屬柳城畲族鎮。1992年有164戶、499人。有耕地380畝,山林2360畝,糧食複種面積1018畝,糧食總產448.9噸,畝產441公斤,農業總產值為58.60萬元(含農、林、牧、副業),人均收入1174元,比1980年人均收入153元,增加6.67倍。處村共有169戶,486個人口,村裡有4個村民小組,現有耕地面積359畝,其中旱地面積為25畝。村裡的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板栗,桑園和宣蓮。其中茶葉有448畝,桑園有78畝,板栗60畝,宣蓮70畝。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為4500元。

基本信息

畲族遷徙

周處村周處村村中一景
據有關資料和畲族史歌《高皇歌》記載:畲族的發祥地是廣東,畲族人民均認定自己的祖源是廣東潮州鳳凰山。然後經福建、江西向東南地區遷徙。
遷入武義縣南部山區(1958年前為宣平縣)的畲族有藍、雷、鍾三姓,遷來的時間有先有後,路徑各有不同,他們大多由景寧雲和麗水平陽遂昌等縣陸續遷入。
周處(庵前)畲民,是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藍敬鳳之子藍子張由平陽遷麗水,爾後遷此,趙下的畲民是清朝順治年間從福建省羅源縣遷來的。大坑村藍姓畲民是清康熙年間從景寧縣遷入。另據《藍氏宗譜》載:麻鋪弄藍姓畲民是清乾隆九年(1744)七月,藍朝元從遂昌遷此,長蛇凹的藍氏畲民是從麗水遷來的。此外,據民國《宣平縣誌》載:清朝初周處原是麻鋪弄,約在270多年前麻鋪弄一帶畲民遷居到庵前,相繼大坑村的一些畲民也遷到庵前,從此,庵前改為周處。1949年前畲民遷徙的特點是臨時性、流動性較大,從這一地遷到另一地,時間短的僅10夜,長的18年,直到1949年後才安居樂業。
周處村周處村新貌
畲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在同漢族密切交往中,畲族同胞會講國語,也會講當地的漢族方言。
畲族喜愛民歌,其民歌有奉茶歌敬酒歌邀請歌勞動歌養牛歌成雙歌祭祖歌等。歌詞以政治、經濟、歷史、自然常識等內容為題材。都能用敘事、詠物、抒情、諷刺等形式加以表達。
周處村的畲民有傳統的好風格,畲、漢兩族人民雜住在一起,都能互相尊重,親如手足,從沒有因民族關係發生糾葛。同時,互助精神可佳,一家畲民遭受天災人禍或婚、喪喜事,都能主動出力、送錢、送物、無償援助。

經濟發展

周處村周處村房屋建築
周處村有山林面積2360畝,除1950畝封山育林外,其餘410畝都適宜於種植經濟特產林。1967~1968年種茶葉129畝。1983年黨支部、村委會充分發動村民向荒山進軍,是年種上柑桔175畝、板栗18畝、楊梅25畝、其他水果40畝,共發展經濟特產258畝。由於承包到戶的政策處理得好,責任制落實,加強精心培育管理,1991年產柑桔10噸、板栗1.5噸、茶葉15噸,收入18.50萬元。除上交集體3.50萬元外,人均收入達300多元。
為了使經濟特產取得更好的效益,村民相信科學,依靠科學,在發展柑桔時,特地去黃岩桔鄉請來老師傅傳授種桔、種柑的技術與經驗。並且組織村民組長以上幹部到外地參觀學習,在種桔、柑的技術上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不斷更新品種,近幾年來引進常山一批胡柚優良品種,使水果生產更上一層樓,1990年實現人均產水果500公斤。
此外,根據村民的技術特長,積極發展家庭養殖業和其他副業。1992年全村養牛40頭,生豬年飼養量638頭,家禽840隻。還有木匠、泥水、理髮、裁縫油漆、養蜂等專業20多戶,周處村人人都有用武之地,勤勞致富的空氣十分濃厚。

文化教育

周處村周處村村貌
周處村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上,兩個文明一起抓,教育先行,推動各項公益事業的發展。

教育為本。從1985年開始,全村實行小學生免費入學,初、高中生有助學金,大、中專生錄取後有獎學金的制度。具體辦法:小學生代管費和學雜費全部由村集體支付。國中學生,每人每年發助學金40元。高中學生,每人每年發助學金50元。考取中專的學生,每人發100元;考取大專的學生,每人發150元,在每年新生入學時開歡送會,並一次發給,以資鼓勵。同時做到尊師重教,提高教師待遇。全村教師除按規定享受工資待遇外,村里另發教師生活補助費:公辦教師每人每年100元;民辦教師因一般待遇較低,每人每年300元。對教學校舍,每年進行一次刷新。由於全村上下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意義,學生勤奮學習,教師努力施教,學習風氣良好,17年來無流生出現。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已有24人考取中專,10人考取大專;其中1人已成為清華大學研究生。村國小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集體。周處村為國家輸送了大中專生,又培養了大批具有初、高中文化知識的新一代村民,為村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增添了後勁。

社會事業

來在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條件下,村里投資6.51萬元,投工8.02萬個(人均投資135元,每個勞力投工278個)興建兩座電灌站、築引水渠450米,建機耕路4公里和趙下大橋1座。同時架上高壓線,建好自來水塔、水池,使全村戶戶點上電燈、用上自來水。此外,1985年村里還撥出現金1.43萬元,補助每戶村民200元購買電視機、電風扇、收錄機等家用電器。對60歲以上的原黨支部書記、村長等老年村幹部,每月發給生活補助費10元。
老年實行養老金制度。1985年開始,每年撥款17000多元,對全村男性65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季發給男12元,女9元,幫助老人安度晚年生活。

五保戶安度晚年。1984年,村投資4萬元,造起了三樓三底的敬老院,使五保老人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村共有五保老人5名,年齡最大的已有73歲。每人每月供應大米30斤,食油、食糖、雞蛋各1斤,每月發給零用錢35元。每年春節,每人發給新衣服1套,豬腿1隻,雞2隻,草魚2條,村領導上門拜年慰問,贈送禮品。每人發給電風扇1把,收音機1台,5位老人共用一台電視機。老人生病有人照顧服侍。
1985年中共武義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農村先進集體稱號,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1989年金華市人民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1990年被中共武義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文明村。村黨支部自1986年以來,連續被評為武義縣先進黨支部,1992年度又被中共武義縣委授予奔小康標兵黨支部稱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