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昌

周振昌,1986年6月14日生,山東省濟寧人,作家,畢業於山東工業職業學院。作品有《流星眼淚》《深藍色的夢》《擁有一顆團隊的心》等。

基本信息

個人文集

《流星眼淚》《深藍色的夢》《擁有一顆團隊的心》《解讀許巍》《結果》《珍惜》《戀上花開的季節》《生命是一次奇遇》《雨》《音樂里有個天堂》《那一年》

家鄉介紹

概況

金鄉縣總面積885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金鄉鎮,郵編:272200。行政區劃代碼:370828。區號:0537。拼音:JinxiangXian。

行政區劃

金鄉縣轄9個鎮、4個鄉:金鄉鎮、胡集鎮、肖雲鎮、羊山鎮、雞黍鎮魚山鎮王丕鎮、馬廟鎮、司馬鎮、興隆鄉、高河鄉、卜集鄉、化雨鄉。共8個居委會、651個村委會,1247個自然村。總面積885平方千米,總人口608853人。(2004年統計數據)。

金鄉名人

王傑(1942-1965) 城郊鄉華堌村人。王傑從小愛聽英雄故事,愛看英雄畫冊。1957年,大水淹沒家鄉,他冒著生命危險搶救生產隊的馬匹。1958年考入金鄉一中國中部,每星期天回家,都幫助生產隊會計算帳。

1961年8月,王傑應徵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濟南部隊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當戰士。入伍後,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提高政治思想覺悟。1963年2月21日,在日記中寫道:今後不論什麼工作,我一定要做到:為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為革命勝利勇於犧牲,是共產黨員哪能不視死如歸,做革命軍人豈能管個人安危。在國防施工中,他總是搶著到最危險的地方作業,堅持掄大錘,胳膊累腫,手磨起血泡。同年8月27日,王傑所在部隊奉命到河北抗洪救災,在搶險中,別人一次扛一捆草袋,他扛兩捆;在搶運被淹的木材時,雖不熟水性,卻走在最前面,為全連探路。這一年,王傑被評為五好戰士,榮立三等功。

1964年1月,王傑被提任副班長,後任班長。2月3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青年人要象疾風中的勁草,歲寒時的松柏,經得起艱難困苦的考驗,勇敢地擔當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擔。”3月,由於他分秒必爭,刻苦鑽研,考上一級技術能手。他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任爆破手期間,不浪費一寸導火索,決心“把艱苦奮鬥的作風接過來,傳下去。”同年9月,家庭再三去信催其回家結婚,他因工作需要,再次推遲婚期。1965年初,其母心臟病復發,他以戰備為重,三次推辭連里安排的假期。

1965年5月1日,王傑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6月28日,看過電影《自有後來人》,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的誓言:“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象李玉和那樣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直到戰鬥的最後一秒鐘。”幾天后,他奉命到江蘇省邳縣張樓公社執行民兵訓練任務,7月14日,訓練時,炸藥突然發生意外爆炸,在這緊急時刻,王傑毅然撲向炸點,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了在場的十二名民兵和人民武裝幹部,英勇犧牲。9月16日,某坦克師和徐州黨政機關民眾7000餘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王傑生前所在部隊黨委根據他生前要求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王傑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均發出向王傑學習的通知,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陸定一等都親筆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向王傑同志學習。

家鄉人民為紀念王傑,將其故里華堌村更名為“王傑村”,並在村東建王傑紀念館。1989年清明節,王傑大理石雕像在縣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

秦和珍(1913.2~1996.9) 男,原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濟南市委原第一書記、書記處書記。山東省金鄉縣人。1933年7月在山東省立四鄉師範上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讀書會、抗敵後援會等,進行黨的地下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金鄉縣委民運部長、蘇魯豫支隊四大隊一營一連指導員、金鄉縣委書記、湖西地委秘書長、金巨縣縣長。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冀魯豫七專署副專員、二專署副專員、冀魯豫戰勤指揮部副司令、中共泰西地委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泰安地委書記、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組織部副部長、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中共惠民地委第一書記。1958年10月至1959年3月,任中共濟南市委第一書記。1959年3月至1962年5月任中共濟南市委書記處書記。後歷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兼組織部部長。1969年12月任山東省革委會政治部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1971年4月任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省革委會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1月起,先後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1983年4月至1985年6月,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曾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96年9月3日在濟南逝世。

周冠五(1918-2007)山東省金鄉縣人。1935年12月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3月參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周冠五歷任山東金鄉縣抗日敵後支援會幹事、北方局黨校學員;蘇魯豫邊區人民義勇軍班長、排長;蘇魯豫金嘉濟工作團(中心縣委)軍事部長兼特務連長;蘇魯豫金鄉縣獨立營營長;冀魯豫四旅十一團一營營長;冀魯豫金鄉縣大隊大隊長、冀魯豫金鄉縣政府縣長。解放戰爭時期,周冠五同志歷任七分區二十團團長;二野七縱隊特務團五十九團副團長、團長;冀魯豫九團團長;江西貴溪軍分區參謀長。新中國成立以來,周冠五先後擔任石景山鋼鐵廠人事室主任、副廠長、廠長;石景山鋼鐵公司經理;首鋼革委會副主任;首鋼黨委副書記、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冶金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部長兼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國家體改委委員;首鋼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先後當選中共八大、十大、十二大代表和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及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事委員會委員。周冠五曾獲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1995年2月離職休養。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冠五投身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建設,全力以赴、廢寢忘食地學習鋼鐵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很快使自己成為鋼鐵生產和管理的內行,取得了領導經濟工作和工業企業的主動權。在五、六十年代,他團結依靠廣大職工和科技工作者,迅速恢復生產,打開局面。他領導石鋼的各項基本建設工程和一系列重點項目,結束了石鋼有鐵無鋼的歷史,建成了我國第一套氧氣頂吹轉爐,為鋼鐵工業的建設、加快首都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周冠五率領首鋼成為我國第一批改革試點企業,積極探索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他創造的首鋼承包制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示範,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重視科技創新,領導首鋼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在冶金行業里創造了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經濟技術指標;他率領首鋼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經營和發展,積極探索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成立了華夏銀行;他長期堅持環保治理事業,把首鋼建設成為清潔的花園式工廠;他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動了企業黨建工作創新;他重視教育與培訓,探索創辦了盧溝工校,選拔培養和起用了一大批年輕幹部;他始終把生產的發展與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放在第一位,探索解決分配關係問題,創立了掛鈎分配原則,生產發展、生活提高、民眾滿意,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他親自規劃首鋼的生活服務工作,提高了職工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周冠五同志堅定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膽創新,他在長期的企業工作實踐中注重理論和政策研究,總結了寶貴經驗,系統地建立了科學嚴密的企業經營機制和內部管理體系,煥發廣大幹部職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創造力,迅速發展了生產力,使首鋼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先鋒。

李成年,字豐亭,男,漢族,1935年出生,金鄉縣興隆鄉二郎廟東馬莊村人,中共黨員,少將。

李成年自幼跟隨外祖父(清末秀才)讀私塾,1950年考取濟寧中學,1951年濟寧中學分校時被分到濟寧二中,1953年考取濟寧一中高中部,1956年考取南京大學地質系(理科),第二年轉到中文系。求學期間曾擔任過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生會主席。1962年9月,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特招入伍,在空軍學院集訓後分到空軍報社,緊接著就到東北某高炮師下放鍛鍊,歷任班長、排長、副指導員,196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1月調回空軍領導機關,歷任編輯、記者、科長、處長、政工研究室副主任、空軍宣傳部長、空軍指揮學院政治部副主任(副軍級),1993年7月被授少將軍銜。1995年4月退休。

曾任空軍政治部黨委委員,空軍指揮學院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政治部黨委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曾被評為五好戰士、優秀共產黨員。1982年8月,任政工研究處處長時,曾作為空軍政治部先進單位的代表,出席空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代表大會,受到楊尚昆等中央軍委首長接見。

公務之餘,撰寫雜文、隨筆、評論等發表於20多家報刊,曾出版雜文隨筆集《三湖漫筆》、《湖畔思絮》。主編過《世界空戰》、《空軍角鬥士》、《不服春光展翅飛》、《就業指南》等多種書籍。退休後筆耕不輟,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空軍報、北京日報等20餘種報刊發表作品,有多篇分獲各類獎項。

跟隨外祖父讀私塾時曾臨摹過多種書帖,培養了對書法的愛好與興趣。退休後潛心練字,書作曾多次參加軍內外大型書法展並獲金、銀等多種獎項,有的見諸報端,有的被檔案館、博物館收藏,有的被收入《20世紀國際文化大系》、《中華書畫經典》、《“將軍杯”共和國百位將軍墨寶集》等20多種大型典籍。在《解放軍報》、《空軍報》、《中國書法教育》、《書法報》、《書法導報》刊物發表評論和學書漫談多篇。

現為東坡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將軍書畫院理事、北京雜文學會常務理事。李成年積極支持家鄉建設,1994年底,協助金鄉縣申辦了對外貿易的進出口權;1997年,通過原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報請空軍領導和上級機關批准,將一架剛退役的殲6戰鬥機捐獻給金鄉魯西南戰役紀念館。

楊聖明,山東金鄉人,1939年7月13日生,從1966年至今的35年間,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財貿所和研究生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經貿與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財貿經濟》雜誌主編。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價格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成本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理事等。1992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

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任博士生導師,至今已培養20名博士和2名博士後。1994年獲國家人事部頒發的《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2003年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為了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曾先後訪問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新加坡、波蘭、匈牙利、越南等國家的研究機構、政府部門以及高等院校。

楊聖明的主要學術專著有:《國民經濟有計畫按比例發展規律概論》(與張守一合寫),貴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消費結構研究》(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當代中國經濟》(與楊堅白、李學曾合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式消費模式選擇》(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中國價格模式轉換的理論與實踐》(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中國生產資料價格改革》(副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價格雙軌制的歷史命運》(與李軍合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九十年代中國市場消費戰略》(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國內外市場接軌的理論與實務》(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論》(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中國關稅制度改革》(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鄧小平財經思想研究》(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服務貿易:中國與世界》(主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全球化與我國外貿體制建設》(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經濟開放理論創新》(專著),華文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巨觀經濟透析》(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此外,楊聖明還發表了大約300篇學術論文。以上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受到社會的肯定和好評,曾先後五次榮獲我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四次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一次榮獲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以及多項其他獎勵。

楊步勝男,漢族,1927年6月22日出生,金鄉縣肖雲鎮柏樹園村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高級編輯。原任新華社瞭望周刊編輯部副總編輯,黨委書記,正司局級。

1945年6月任湖西大眾報繕寫員,繕寫組長。1946年8月任湖西軍分區第一武工隊隊員。1947年7月冀魯豫日報新聞專修班學員。1948年4月任冀魯豫日報通聯科科員。1949年8月任平原日報工業組長。1953年1月先後任河南日報工業部主任、經濟部主任、總編室主任、報社編委會委員、副秘書長、黨委副書記。1965年1月任新華社參編部主任。1978年9月任新華社平壤分社首席記者。1982年5月任瞭望周刊編輯部副總編輯,黨委書記。1988年3月離休。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毛主席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朱總司令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的報告。這些報告由參加七大的同志帶回湖西後,由湖西書店組織出版,楊步勝負責繕寫這些報告,連續突擊了一個多月,四本書得以出版。1946年8月,國民黨部隊大舉進犯解放區,湖西大眾報奉命北撤,報紙被迫停刊,楊步勝隨報社人員投筆從戎,參加了李汝泰武工隊(後被冀魯豫軍區嘉獎命名為湖西第一武工隊)。8個月的時間經歷大小戰鬥百餘次,打死打傷敵人153名,俘敵200餘名,繳獲長短槍220餘支,鎮壓還鄉團和惡霸地主100多人,被冀魯豫軍區政治部通令嘉獎,號召全區所有武工隊向湖西第一武工隊學習,楊步勝個人記一等功。

河南日報工作期間,三次跟毛席採訪。1958年8月7日,毛主席視察襄城煙區,1960年5月8日至10日,毛主席在鄭州連續三天接見外賓,1960年5月11日,毛主席接見省直機關幹部。毛主席的這些活動,都是由其跟隨採訪和報導的,共發表一篇通訊,三篇新聞,通訊題為《毛主席來到襄城煙區》,河南日報於1958年8月13日在一版頭條發表,後來被河南人民出版社收入《毛主席在河南》一書。毛主席在鄭州三次接見外賓的新聞,都是楊步勝撰寫,楊尚昆審定,由新華社河南分社發到總社,再由總社發向全國。

1952年9月,楊步勝和平原日報兩位記者,為了報導焦作煤礦的技術革命,深入到王封礦一個月,井下採訪半個月,訪問到了許多工作、技術人員、領導幹部。寫出了近8000字的通訊,在《平原日報》連載兩天。1964年3月2日至30日,楊步勝率河南日報兩位記者,深入採訪太行山區林縣石板岩供銷社的先進事跡,走訪供銷社的每個工作人員,並翻山越嶺,採訪山村的民眾,獲得了極為感人的材料,寫下了題為《革命的正氣歌》洋洋兩萬餘言的長篇通訊,通訊在河南日報發表後,引起了轟動。1960年2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向全國發出召開全國教育和文化、衛生、體育、新聞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全國文教群英會。根據通知要求,1960年5月21日到27日河南省召開全省文教群英會,經過評選,河南日報被評為先進單位,楊步勝作為代表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群英會,除毛主席外出視察未歸外,其他中央領導人全部出席會議。大會閉幕後,人民日報刊載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的代表名字,楊步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

1978年9月至1982年5月任新華社平壤分社首席記者,參贊級待遇。經過四年的磨練,粗懂了朝文,撰寫了三十多篇通訊和大量的新聞,刊登在人民日報和工人日報上。《友好情誼扣心弦》,歌頌朝鮮人民在製作周總理銅像時表現出來的友好情誼,人民日報國際版在頭條位置刊載,《新華月報》也選入文摘版;《平壤人的好風尚》,被新華社評為1982年度好稿;《戰鬥友誼似海深》綜述鄧穎超同志訪朝時受到的友好接待情景,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後,鄧穎超同志表示非常滿意。通訊《上甘嶺上話友誼》、《李信子新傳》也都有很好的反應。反映南韓人民鬥爭的文章《衝破烏雲和閃電》、《全斗煥是怎樣上台的》被評為好稿。

1982年從國外回來後,即開始著手籌辦瞭望周刊。該刊物為綜合性的新聞周刊,以刊登中南海紀事聞名中外,外國記者把這個刊物說成中南海辦的。幾年來,瞭望由無到有,由一個國內版,發展到一個海外版,一個英文版,實現了三級跳。楊步勝任副總編輯兼黨委書記,既管報導,又管黨務、人事和經營管理工作,除忙於日常工作外,還動手寫文章,包括評論、通訊等。《中國旅遊之春》、《旅遊業復甦在今朝》、《今日韶山人》等文章獨具特色。

1988年離休後,又在瞭望工作了八年。1998年應北京新華出版社之約,由台灣光復書局出版一套《中國地理百科》,共15卷,楊步勝撰寫山東、河南卷部分,三十萬字,內容除政治外,還包括歷史、地理、經濟、文化教育、體育、民俗、旅遊、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和結構、各個城市的介紹等。1992年撰寫《漫話美國總統》一書,分《已有四十位》、《如何登寶座》、《競選花費大》、《愛好各不同》、《安全保衛嚴密》、《收入和待遇》、《離任後特權》、《第一夫人》8章,先在《羊城晚報》連載,後出版。此外還寫了記述湖西第一武工隊戰鬥生活的《艱難的歲月》,描寫湖西敵工工作《虎穴中的戰鬥》,敘述中國共產黨在敵占區建立地下武裝的《一支秘密武裝的形成與解體》以及記述單縣一家農民掩護我軍傷員的《深切懷念我的老房東》等大量回憶文章,在不同刊物上發表。

王玉璽山東原省副省長。 山東滕州人。 1939年3月生, 1958年12月參加工作。196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12月-1964年1月在解放軍6023部隊任戰士、班長、文化教員、副排長;1964年1月-1965年4月任滕縣姜屯公社萬福樓窯場場長;1965年4月-1967年8月在滕縣人武部工作;1967年8月-1971年11月任滕縣金莊公社人武部助理員、部長、公社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組長、革委副主任;1971年11月-1973年12月任滕縣姜屯公社黨委書記、革委主任;1973年12月-1975年3月任滕縣縣委常委、縣革委生產指揮部副主任; 1975年3-5月任滕縣縣委副書記、 縣革委主任; 1975年5月-1977年6月任金鄉縣委書記、縣革委主任、人武部政委;1977年6月-1983年9月任濟寧地委副書記;1983年9月-1986年6月在省委黨校幹部專修科學習;1986年6月-1988年1月任濟寧市委副書記;1988年1月-1991年7月任濟寧市委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1991年7月任省政府秘書長、黨組成員、辦公廳黨組書記兼省政府機關黨工委書記。1992年當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曾任五屆省委委員。1993年4月在省第八屆人代會上當選為副省長。

王玉璽曾任山東省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任中國墨子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他自幼酷愛書法,數十年臨池不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他把書法藝術與墨子研究相結合,使“藝術為墨學增輝”。他先後出版7部書法作品集,其中《王玉璽書七體千字文》、《墨子兵書》、《王玉璽八體書古今名人評墨子》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殊榮。王玉璽不僅善於書法,而且愛收藏,藏硯近500方。

王方晨1967年出生在山東金鄉。中國作協會員,山東省作協理事,國家一級作家。1988年初登文壇,現在東營市文化體育局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已發表中短篇小說100多部(篇),總計350餘萬字。出版長篇小說《榆樹靈》、長篇紀實文學《天使的聲音》、中短篇小說集《王樹的大叫》、《背著愛情走天涯》、《祭奠清水》等多部。作品入選多種文學選本,曾獲山東省首屆齊魯文學獎、山東省第二屆青年文學獎、《中國作家》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

2000至2005年,五年時間裡王方晨共創作發表了37部中篇,49個短篇,散文、詩歌20餘篇(首),計200多萬字。對於這種瘋狂寫作、高速寫作同行稱之為“井噴”!2005年,《人民文學》雜誌社、山東省作家協會、東營市委宣傳部、東營市文化體育局等單位聯合召開了其作品研討會,對其創作給予以了高度評價。其作品題材廣泛,想像豐富,寓意深刻,特別善於表達社會生活中“個人”生存所經受的慘痛考驗和人性尊嚴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以高度的概括力真實反映了中國當代社會的精神風貌,由於人文文化因素的激活,他的作品具有當下中國文壇相當罕見的“中國性”。

他發現了鄉間世界的豐富內質,《鄉村火焰》、《王樹的大叫》、《說著玩兒的》等作品開創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鄉土先鋒”敘述風格,他以先鋒派的姿態開拓鄉土小說的寫作範式,把鄉土體驗、現實批判、先鋒意識等“雜糅”在一起,使得鄉土小說具有典型的“先鋒”特徵,被評論界稱為“山野間的先鋒”,有著“鋒利的審視批判眼光”、“開創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鄉土先鋒’的敘述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