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德格娜執導電影]

告別[德格娜執導電影]
告別[德格娜執導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告別(A Simple Goodbye)是一部由德格娜執導電影,由德格娜編劇,塗們主演。著名演員塗們憑藉影片《告別》入圍第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演員”提名。這部由青年導演德格娜執導的影片《告別》聚焦在意識形態層面,既體現了某種中產階級趣味,又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進行了微妙處理。影片中,塗們飾演的父親正是以導演德格娜的父親為原型,講述了蒙古族導演塞夫在罹患癌症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所發生的故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劇照
這部電影用一種非常隱晦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它呈現了一段看似散亂無章的時光,去講訴這樣的兩代人:一個面對未來迷茫的年輕女孩兒,從小就離開家被送到英國去念書,沉迷於網戀,把自己捲入充滿傷害的戀情中無法自拔;一個面對死亡迷茫的中年父親,年輕時離開家鄉北漂在京,國有電影製片廠的境況令他們束手無措,身患絕症飽受病痛,他放棄了生的希望……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 塗們(Tumen)
-- 艾麗婭(Ailiya)
-- 德格娜(De Ge Na)

職員表

導演 德格娜
編劇 德格娜
攝影 馬賽、穆正倫
剪輯 張建華、德格娜
美術設計 海日罕

電影背景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在德格娜的父親去世幾年之後,自己剛生了第一個寶寶的時候創作完成的。

電影初衷

一個父親和女兒,在生命最後階段在一起的一段時光,基於她和父親的一段回憶寫的一些關於生命、情感的結束和新生的體會。
跟父親在一起的時光很有限,得知他的癌症之後,跟他第一次特別近距離的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時間,這一年對自己的影響特別大,可能是生命中最有戲劇性的一段日子。

所獲榮譽

2015年FIRST青年電影展(提名);
2015年第2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獲獎);
“亞洲未來”單元國際交流基金亞洲中心特別獎。

幕後製作

關於選角

•父親
選演員的時候考慮了很多人,蒙族、藏族、漢族都有看過,接觸了一圈,覺得還是應該要找一個蒙族人來演蒙族人。
蒙族的備選演員也有好幾個,塗們雖然在外形上和父親有很大差距,但是最像的一個,包括出身、成長環境都很相似,所以性格上有很多共同點。
在造型上塗們老師也是花了些心思,因為他身體很健碩,這么看來怎么都不像是個病人,所以中間有一段戲是他把頭髮和眉毛都剃掉了,這一段是他自己加的,是非常好的一筆。
•女兒
也試了很多演員,總是想找一個不太有技巧性的,希望片子呈現出非常強的現實感。
德格娜非常執著於讓演員把所有表演痕跡都去掉,試戲的時候也嘗試過讓她們這么做,但又呈現出一個表演出來的現實感。
挑來挑去,還是覺得自己比較沒有表演經驗,又更了解這段故事,所以決定讓自己來演。

多重職務

在《告別》中,德格娜身兼編劇、導演、演員三個職務,這也曾讓謝飛老師有些擔心,所以也在過程中給了很大的幫助。
當一切塵埃落定,首映當天,謝飛老師對這個片子褒獎有加。

珍貴回憶

整個拍攝過程中,德格娜雖然看起來非常淡然,但其實內心非常焦慮,這一切都被塗們老師看在眼裡,所以對她說:“其實這個不重要,過了很多年之後,你能想起來的,一定是我們這一群人在一起的狀態,不會是你的電影。”

關於客群

侯孝賢曾說過:“背對觀眾,表演才剛剛開始。”
在給一些人看過劇本之後,德格娜最初對劇本可能太小眾和太個人的顧慮都消除了,因為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視角,將自己帶入其中,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觸,仍然會被打動。

關於首映

首映當天,也是德格娜自己第一次坐在觀眾席上,看到《告別》在大熒幕的樣子。沒想到整個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和感觸都和構想有很大差距。
但靜下心來再回想,很多拍這個片子的初衷都在過程中被自己抹掉了,但是電影都一五一十地將這一切記錄下來,它才是最真實的,用最真實地樣子提醒自己,這才是初衷。

空氣草

“空氣草是一種南美生長的植物,沒有根,會四處漂泊,吸收空氣中的養分就能活……”
其實在本片中,淺淺提到的空氣草,卻是潛伏在深層的一條主線。
德格娜覺得除了奶奶屬於她的那個時代,之外的大部分人,包括電影裡的所有人物,他們都像空氣草一樣,沒有根,會四處飄,沒有歸屬感,是這個時代人物的特性。

幕後花絮

劇照劇照
影時尚影業作為本次展映活動的推廣支持方,給予北京影展大力支持,並極力邀請影片主創到場助陣。《告別》展映現場導演德格娜、攝影師馬賽/穆正倫親臨現場與觀眾親密互動,並為大家分享了影片拍攝台前幕後的趣聞,“十年前,我的父親離開了我。在他走之前,我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近距離的與他生活了一段時間。在他最後的日子裡,我們的關係並沒有因此走得更親近,共同面對死亡的經歷,並沒有拉近我和他內心的距離,但這段特殊的經歷使我重新思考時代中的我們。”這是導演德格娜對影片的自述,用過去的故事感悟影響未來的生活大概是電影最大的意義吧。

導演簡介

德格娜的父親塞夫,母親麥麗絲,都是我國著名蒙族導演,出生和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小父母在家裡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時候,雖然自己不知道那是什麼,但都嵌在骨子裡了。長大後發現,曾經想過要做的,除了電影之外的其他職業,都沒有在電影方面順手。所以最後還是選了自己更擅長的行業——電影。

影片評價

說片子裡的情感稀里糊塗,不是因為表達的不好,而是因為父女間同樣後知後覺的情感,直到父親死後,女兒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恍惚觸到那時的點點滴滴,讓我想起台灣電影父後七日,兩部片子敘述時間不同而已。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女兒帶父親去樹林放生小鳥,先是兩人間的淡淡火藥味,然後是幾乎必然的情感大爆發,最後是激烈過後的沉思和沉默,女兒摔門而出的那一瞬間我心裡忽然一抽差點讓眼淚滾出來。片子裡父親的原型,也就是導演的父親正是片中那場馬戲的導演,算是一個致敬梗吧,有趣。
片中一家三口的性格設定都比較有看點,不過影片還是偏重父女間的情感交流,媽媽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有點用力過猛,但作為處女作,總體來說,是很給力的,細節和掌控力還是可以更進一步。
在映後交流會上,被問到未來的打算,導演說還是希望能夠堅持自我的表達、走自己喜歡的路,但也說不定會走商業路線。我才意識到,中國不是拍不出好電影,因為從青年影展看來,我們甚至已經有了很多的優秀生力軍,而是票房才是王道的市場導向讓人縮手縮腳,心酸。最後,希望有態度的電影人們能夠堅持自我、持續撒野
影片有很好的節奏把控能力,社會關注的視角在人物關係和情感層次的表達中漸露端倪,無數個體生命中共生的情緒潤物無聲,影片沉穩而完整,是一部誠意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