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行[導演]

呂行[導演]
呂行[導演]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呂行(1923.12-2003.6),江蘇省阜寧縣羊寨鎮人,江蘇省著名的導演和淮劇藝術家。1941年參加革命工作,並於同年8月入黨。1957年被選為阜寧縣第一屆人大代表,1985年又被選為鹽城市人大代表。多次被縣、市評為先進工作者。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呂行同志於1941年即參加革命工作,那時他才18歲。早在14歲時,他就對淮劇藝術十分鐘愛。參加革命後,他的藝術才華得到施展。這時他又接觸到大音樂家賀淥汀以及作家阿英,有幸受到他們的薰陶。1944年,他被調到縣文工隊負責宣傳工作,整日整夜地編排節目。1946年,為了配合黨的土地改革政策,他將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改編成淮劇,並親自執導搬上戲台。該劇融入話劇表演中的某些手段和藝術技巧,演出後,立即在阜寧大地上引起轟動,對於推動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起到了輿論宣傳作用。這個戲的成功大大地激發了呂行同志的創作激情。此時,他還先後擔任區大隊長、蘇北行署轄下的羊寨地方黨支宣傳委員、支部書記等職。可惜的是,當時黨內唯成份論的極左思潮,給他造成了不必要的政治傷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上又將呂行同志調入縣文化宣傳部門,並指定負責阜寧淮劇團的編導工作。1953年,他根據黨的“改人、改制、改戲”的戲曲改革方針,將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改編成淮劇搬上舞台,又一次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活動年表

1956年,江蘇省文化局準備搞建國以來首屆戲曲會演,並提出要自編自演節目。當時,懷著“為阜寧爭光,提高淮劇團聲譽”的雄心壯志,他與田潤斌先生合作,將阜寧民間流傳的“急拿王兆”的故事寫成大型淮劇《急拿王兆》搬上舞台。

1957年初,赴省參加江蘇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此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著名大戲劇家吳白陶很是激動,在《新華日報》上撰文,高度評價這齣戲的藝術成就。該劇獲得劇本創作、音樂設計、導演、演出四項大獎。隨後,劇本被改編成連環畫出版。那年,呂行才三十四歲。

1958年,阜寧旱改水成功了,並受到了黨中央和政務院的表彰。呂行和他的老搭檔田任斌先生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於是,他們一鼓作氣地拿出了劇本初稿,原名叫《水來了》,當時適逢省文化現場會在阜寧召開,省作協主席李進、戲劇大家魯莽等省、地區文化局的領導看了這個劇本後,認為立意新,主題深刻,有時代感,人物形象鮮活,矛盾衝突激烈而又合情理,不失為新時期的好劇本,並建議將劇本的名字改為《旱地稻花香》 。搬上舞台後,於1958年參加鹽城地區會演獲優秀劇目獎、優秀演出獎。後又調省作匯報演出,反映甚佳。1959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連環畫冊,江蘇省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1964年他與汪洪謀等合作,又創作了小淮戲《換良種》,被調省觀摩演出,列為優秀劇目,招待外賓演出。1965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同年獲江蘇省小戲評選二等獎。

1965年,呂行被調縣文教局文藝創作組任組長。1966年,急風暴雨式的“文化大革命”來臨了,他又一次受到了衝擊,此次,他被下放到鄉下勞動改造。

“文革”後期,1970年,組織上又第三次將下放勞動的呂行調縣文藝創作組。他十分珍惜這一難得的機遇,再次煥發出藝術青春活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淮劇這一他鍾愛的事業。他曾風趣地說:“我是官路不通戲路通。”無論職業、工作怎樣變動,呂行始終沒有離開淮劇這個行當。1979年年底,由呂慶余編劇、呂行執導、田任斌與劉伯強作曲的小淮劇《一字值千金》參加鹽城地區、江蘇省戲曲會演,引起了轟動。之後又和省淮的《打碗記》一齊晉京參加全國現代戲調演,獲得文化部授予的優秀演出獎,由中央電視台錄像。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影劇畫冊。當時參加觀摩演出的阜寧籍著名文藝評論家顧驤同志寫了一篇《淮劇一曲動京華》的大塊文章,發表在《新華日報》上,對小淮劇《一字值千金》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作品榮譽

呂行的主要作品有:《急拿王兆》(和田任斌合作);《換鴨記》(和陸天成合作);淮劇《旱地稻花香》;小淮劇《換良種》(和汪洪謀等合作);大型淮劇《射陽河畔》(和田任斌、張馬力、陸天成合作);小淮劇《借扁擔》。同時,他導演了大型淮劇《艷陽天》、《欽差行》、《六月雪》《剖腹記》、《空棺記》;小淮劇《一字值千金》、《旅社新風》、《花好月圓》、《王二姐賣魚》、《機器人看病》、《二丫頭招贅》、《違章罰款》、《流動的人格》、《聾嫂》;獨幕歌劇《校外的一課》(此劇獲得江蘇省專業劇團會演一等獎),等等。他培養的演員一個個獲得了“文華獎”、“梅花獎”,可謂群星燦爛。

人物評價

20世紀90年代,年已古稀的呂行同志仍然勤奮筆耕,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身患癌症離休的情況下,仍然不忘淮劇事業。淮劇團或有單位碰到排戲難題,只要一個電話甚至打一個招呼,他接到信立刻就到,一排就是幾個小時。

多年的藝術實踐,呂行的導演藝術水準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他要求演員反覆熟讀劇本,深刻領會和理解劇中人物的性格、思想內涵以及人物所處的位置和份量,然後再去熟悉台詞,琢磨人物形象。他不但要求演員“形似”,而更重要的是要求“神似”,形神統一,內外一致,這樣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真,才豐滿,只有真、豐滿才能感人。雖然呂行同志口才不是太好,但他善於說戲,說起戲來卻口若懸河,排戲非常嚴肅認真,從不馬虎。同時,他善於發揮演員的主觀能動性,叫演員去悟。在導演藝術上,他遵循藝術本身的規律,有自己的主見,不隨便盲從,哪怕是領導。

呂行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組織和領導提出屬於個人的要求。他的一生實際上是把生命融進淮劇藝術的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