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聞以德榮為國華

(4)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2)吾亦願之。 (3)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原文

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且吾聞以德榮為國華,不聞以妾與馬。”
文子以告孟獻子,獻子囚之七曰。自是,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馬餼(xì)不過稂莠。文子聞之,曰:“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為上大夫。

參考譯文

季文子擔任宣公、成公的國相,妾不穿絲綢的衣服,馬不吃精飼料。仲孫它進諫說:“您是魯國的上卿,做了兩代君王的國相。您的妾不穿絲綢制的衣服,馬不吃糧食,人們一定會認為您是一個吝嗇的人,並且也不能替國家增添光彩吧。”文子說:“我也很願意那樣做,然而我看老百姓,那些吃粗糧和穿破衣服的父兄還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樣做。那些父老鄉親們吃粗糧、穿破衣服,我卻把我的妾和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輔佐國君的人恐怕不應該這樣做的吧?況且我只聽說以道德榮顯作為國家的光榮,沒有聽說過以妾和馬的華麗來作為國家光榮的。”
文子把這一切告訴孟獻子,獻子把他禁閉了七天,從這以後,仲孫它的妾也只穿粗布衣服,他的馬飼料也只用雜草。文子聽說了這些,說:“有過錯卻能改正的人,這是百姓中高尚的品德。”讓他擔任上大夫一職。

閱讀訓練

1.解釋加點詞語的意義。
(1)季文子相宣、成
(2)無乃非相人者乎
(3)人之父兄食粗衣惡
(4)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5)衣不過七升之布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
(2)吾亦願之。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敢。
(3)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3.本文講了兩件事,分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如果國人都“食粗衣惡”,那么季文子就可以有“衣帛之妾”、“食粟之馬”嗎?

參考答案

1.(1)當相國 (2)恐怕 (3)粗陋的 (4)有了過錯 (4)超過
2.(1)您的妾不穿絲綢制的衣服,馬不吃糧食,人們一定會認為您是一個吝嗇的人,並且也不能替國家增添光彩吧。
(2)我也很願意那樣做,然而我看老百姓,那些吃粗糧和穿破衣服的父兄還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樣做。
(3)有過錯卻能改正的人,這是百姓中高尚的品德。
3.以道德高尚榮顯作為國家的光華,而不是奢侈享受;有了過錯就要改正,才是高尚的人。
4.核心是“以德榮”,不追求奢華;是想到百姓疾苦,而不是個人享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