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體七言律詩二首

吳體七言律詩二首

《吳體七言律詩二首》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作。是詩人突破律的束縛,嘗試一種新的詩體的“戲作”。兩首都是寫景詩。從實景描寫層層聯想開來,表達了詩人的愁懷和對生活不盡的感概之情。

作品原文


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發自分明。
十年戎馬暗南國,異域賓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見否,人今疲病虎縱橫。
暮歸
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復烏啼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淒淒。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歸秦川多鼓鞞。
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創作背景

杜甫在766年(代宗大曆元年)3 月,杜甫攜家離開雲安,移居夔州。在這期間,杜甫的詩極其講究詩律,寫出了不少調高律細的詩篇,同時又想突破律的束縛,嘗試一種新的詩體。有一天,他寫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詩:題目是《愁》,題下自己注道:“強戲為吳體。”接著,他又陸續寫了十七八首這樣的詩,於是唐詩中開始多了一種“吳體詩”。“強”是勉強,“戲為”是寫著玩兒。可知是在無聊的時候,勉強做著玩的,它不是正式的律詩。

作品賞析

第一首《愁》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寫他的愁懷:江邊的叢草每天在生長起來,都在喚起我的愁緒。巫峽中泠泠流水,也毫無人情,惹得不能開懷。白鷺在盤鏇的水渦中洗浴,你們有些什麼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獨的樹正在開花,也只有你自己高興。這四句是描寫一個心緒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煩惱得甚至發出咒詛。“世情”是唐宋人俗語,即“世故人情”。“非世情”或作“不世情”,即不通世故人情。在這句詩里,可以講作“不討好我”。“底”字也是唐宋俗語,用法同“何”字,是個疑問詞,即現代語的“什麼”。“分明”二字與杜甫在別處的用法有些不同,意義較為含胡。大約強調的是“自”字。現在釋為“自己高興”,還是揣測,恐怕似是而非。
下四句從寫景轉到抒情。十年來兵荒馬亂,使南方成為黑暗的地區,我這個異鄉來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長安去,可不知渭水秦山,這一輩子還能再見不。因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縱橫。
這首詩意義很明顯,沒有曲折隱晦之處。前四句雖然寫景,但與《登高》、《返照》二詩的前四句不同。
作者已在寫景之中表現了自己的“愁”,不是客觀的寫景了。每一句的藝術手法都表現在下三字。“暗”字也是杜甫的獨特用字法。末句“虎縱橫”是指上文的“十年戎馬”。《杜詩鏡銓》引張璁說:“虎縱橫,謂暴斂也。時京兆用第五琦十畝稅一法,民多流亡。”浦江清《杜甫詩選》亦用此說作注,以為末句是“借喻苛政”。這是從詩外去找解釋。大約腦子裡先有一句“苛政猛於虎”,看到杜甫的“虎縱橫”就附會到苛政上去。
於是再從唐史中尋找當時有什麼苛政。於是找到了第五琦的新稅法。不知杜甫詩中屢次以豺虎比兵災。此處的“虎縱橫”顯然是照應上文的“十年戎馬”,杜甫怎么會忽然丟開上文而無端扯到第五琦的苛政呢?毛大可論讀《西廂記》的方法說:“詞有詞例。不稔詞例,雖引經據史,都無是處。”我說:讀詩也是這樣。詩也有詩例,不從詩中去求解,而向詩外去引經據史,決不能正確地解得這首詩。
第二首《暮歸》,篇法與前一首同。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悽的砧杵聲。“黃”字是動詞。“柝”,現代稱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著手杖出去看雲。這最後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雲。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也不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吳體詩

什麼叫作“吳體”呢?杜甫自己沒有說明,大概當時是人人知道的,而後世卻無人能解釋。宋朝人改稱“拗字詩”,或稱“拗體”。清人桂馥說:“吳體即吳均體。”(見《札補》)吳均是梁朝詩人,他的五言詩已講究平仄,但還不象唐代律詩那樣講究粘綴,所以他的詩還是古詩。吳均詩文,風格輕麗,當時有許多人摹仿他,稱為吳均體。這個名詞在文學史上代表的是一種文學創作風格,並不是指詩體。故桂馥的話,不能信從。否則,杜甫為什麼不註明“吳均體”而要簡稱“吳體”呢?
從兩漢到魏晉,中國的文化中心一向在中州,文化人的語言及吟誦詩文,都用中原音。吳越方言,被視為鄙野。吳越人到洛陽,被稱為傖父。東晉以後,文化中心隨政治而移到江南,吳越方言語音,成為北方來的士大夫爭相學習的時髦語言。江南民間的歌謠也成為流行的吳聲歌曲。
從隋朝到唐初,政治和文化中心回到中州,吳語又恢復了它的鄉土語言的地位。安祿山之亂,江南沒有兵災,中州人士過江避難者很多,吳語吳聲又時髦起來。顏真卿、韋應物、白居易、元稹,都曾在吳越做官,同時吳越詩人如皎然,顧況、張志和、嚴維、戴叔倫、張籍等又以他們的吳語吳音影響了北方詩人。在中唐詩人的詩中,常常可以看到吳音、吳吟、吳歌.越吟、越調等詞語。可以推測,用吳音吟詩,其音節腔調,一定不同於中州。杜甫大約得風氣之先,首先依照吳吟作詩,成為這種拗體的七律。按中州音吟誦這些詩,平仄是拗的;但用吳音來吟誦,也許並不拗。因此,杜甫戲作十多首,命名為吳體,這個名詞從此確定。直到晚唐,皮日休、陸龜蒙都作過吳體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現

杜甫像杜甫像
實主義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