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祥教授

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中國語文》2003年第1期。 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當前課題,《語言科學》2005年第2期。

吳福祥教授
吳福祥,字樂之,號仲甫鄉人,1959年10月生於安徽懷寧。1980年畢業於徽州師範專科學校(今黃山學院)中文系;1985年畢業於安徽教育學院(今合肥師範學院)中文系;1988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今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獲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學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言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廣西大學客座教授,南開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徐州師範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合肥師範學院兼職教授;《東亞語言學報》(法國)、《古漢語研究》、《東方語言學》、《歷史語言學研究》、《南開語言學刊》和《勵耘學刊》等雜誌編委;“西方語言學視野”叢書專家委員會委員,“外國語言學名著譯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吳福祥的研究興趣是歷史語言學、語法化理論、語言類型學和接觸語言學,著有《敦煌變文語法研究》等專著(含主編)十餘種,發表《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等論文數十篇。在語法化、漢語歷史語法以及漢語方言語法史方面,他的研究在海內外頗富影響。1996年以來,吳福祥曾應邀赴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等地訪學、進修和交流,並於2005年3至9月在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擔任合作研究教授。
吳福祥主要論著目錄
(一)專著(含主編)

《敦煌變文語法研究》,嶽麓書社,1996。
《近代漢語綱要》(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朱子語類輯略>語法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敦煌變文12種語法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合著),商務印書館,2006。
語法化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語法論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合作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合作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
《漢語語法化研究》(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
《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合編),台灣中央研究院,2006。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三)(合作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四)(合作主編),商務印書館,2009。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五)(合作主編),商務印書館,2011。
《海外漢語歷史語法學研究文選》(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漢語主觀性與主觀化研究》(主編),商務印書館,2011。
《語言的共時變異和歷時演變》(合作主編),中西書局,2011。
(二)主要論文
《毛傳》的據語境釋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
試論鄭玄就音求義訓詁原則,《重慶師院學報》 1989年第2期。
嘗試態助詞“看”的歷史考察,《語言研究》1995年第2期。
論誘發漢語辭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合作),《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
從“VP-neg”式反覆問句的分化談語氣詞“麽”的產生,《中國語文》1997年第2期。
宋處置式及其來源,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東亞語言學報》(法)1997.4。
重談“動+了+賓”格式的來源與完成體助詞“了”的產生,《中國語文》1998年第6期。
試論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來源,載《漢語的現狀與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上古漢語疑問代詞的發展與演變(合作),《中國語文》2000年第4期。
關於述補結構“V死O”的來源,《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3期。
南方方言裡幾個狀態補語標記的來源 (一),《方言》2001年第4期。
南方方言裡幾個狀態補語標記的來源(二),《方言》2002年第1期。
南方方言虛詞“到(倒)”的用法及其來源,《中國語文研究》(香港),2002年第2期。
漢語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的語法化,《中國語文》2002年第1期。
能性述補結構瑣議,《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5期。
漢語伴隨介詞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中國語文》2003年第1期。
南方方言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C”帶賓語的語序類型,《方言》2003年第2期。
再論處置式的來源,《語言研究》2003年第3期。
也談持續體標記“著”的來源,《漢語史學報》(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關於語法化的單向性問題,《當代語言學》2003年第4期。
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期。
“X不比YZ”格式的語用功能,《中國語文》2004年第3期。
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檢討與反思,《漢語史學報》(第五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Question-words in Archaic Chinese: A cognitive approach (合作) .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 2005, vol.34, no.1.
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共相與殊相,《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商務印書館,2005。
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徵,《中國語文》2005年第6期。
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當前課題,《語言科學》2005年第2期。
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麼不能強制性使用,《當代語言學》2005年第3期。
粵語“否定詞+V得OC/CO”格式的來源,《方言》2005年第4期。
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目標,《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2期。
語法化理論、歷史句法學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載《語言學前沿與漢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漢語“數+量+名”格式的來源(合作),《中國語文》2006年第5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名量詞範疇的語法化程度,《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灣中央研究院,2006。
關於接觸引發的語言演變,《民族語文》2007年第2期。
漢語方所詞語“後”的語義演變,《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
唐五代時期的被字句,《勵耘學刊》(第四輯),學苑出版社,2008。
歷史句法學理論與漢語歷史語法研究,載《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8。
南方語言正反覆問句的來源,《民族語文》2008年第1期。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locative Termhòu ‘BACK’ in Chinese, In Dan Xu (ed.), 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 Springer, 2008.
南方民族語言處所介詞短語位置的演變和變異,《民族語文》2008年第6期。
漢語趨向補語結構的產生與演變(合作),《歷史語言學》(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8。
南方民族語言“得”義語素多功能模式的來源,《勵耘學刊》,學苑出版社,2009。
南方民族語言裡若干接觸引發的語法化過程,《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四),商務印書館,2009。
南方民族語言領屬結構式語序的演變和變異,《東方語言學》(第六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南寧白話“過”的兩種特殊用法(合作),《民族語文》2009年第3期。
南方民族語言關係小句結構式語序的演變和變異,《語言研究》2009年第3期。
南方民族語言裡比較句語序的演變和變異,《貝羅貝先生六五壽慶文集》,台灣中研院2011。
從“得”義動詞到補語標記 — 東南亞語言的一種語法化區域,《中國語文》2009年第3期。
語法化的新視野 — 接觸引發的語法化,《當代語言學》2009年第3期。
南方民族語言動賓補語序的演變和變異, 《南開語言學》2009年第2期。
南寧粵語短差比式的來源(合作),《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漢語方所詞語“前”的語義演變,《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三輯),2010。
粵語差比式“X+A+過+Y”的類型學地位,《中國語文》2010年第3期。
漢語方言裡與趨向動詞相關的幾種語法化模式,《方言》2010年第2期。
東南亞語言“居住”義語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語法化路徑,《民族語文》2010年第6期。
語義圖模型 — 語言類型學的新視角(合作),《當代語言學》2011年第1期。
多功能語素和語義圖模型,《語言研究》2011年第1期。

語義圖模型--語言類型學的新視野,《當代語言學》2011年11月。

侗台語差比式的語序類型和歷史層次,《民族語文》2012年2月。

試說漢語幾種富有特色的句法模式,《語言研究》2012年2月。

閩語差比式的歷史層次,《勵耘學刊》2012年3月。

語序選擇與語序創新--漢語語序演變的觀察與斷想,《中國語文》2012年7月。

侗台語副詞“互相”修飾動詞的語序,《民族語文》2012年12月。

語義複製的兩種模式,《民族語文》2013年7月。

語法演變的機制,《古漢語研究》2013年9月。

區域語言學綜觀,《歷史語言學研究》2013年11月。

語言接觸與語法複製,《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11月。

結構重組與構式拷貝—語法結構複製的兩種機制,《中國語文》2014年2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