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玠碑

吳玠碑

徽縣城關東北隅橫翠一山,古曰鐘樓山,今呼吳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環境幽靜,自成人們遊覽之地。宋故將軍吳階之墓及"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碑"就坐落在這裡。

基本信息

簡介

吳玠碑吳玠碑
吳山原有墓葬封土壕兩座。一座已沒有了墓葬痕跡:另一座在碑之正東約九米處,狀呈圓形,高1.4米.底徑9.3米,底部用石塊築起約40厘米。
"宋故開府吳忠烈墓誌碑'坐東朝西,高2.96米,寬1.53米,厚0.31米碑額下面纂刻"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十個大字,正文楷書共二十行,每行七十餘字,大部已剝落不可辯.據碑文自敘:"吳玠卒歸葬於德順軍水洛城北原先榮之地",又《甘肅新通志》和《靜寧縣誌》載:玠墓在寧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與實際十門悖。、當時(紹興九年三月)宋金和議初成,六月玠卒,原準備歸葬故鄉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舉入寇。因此,吳階末及歸葬故鄉而葬天河池。至於《靜寧縣誌》的記載,只是抄襲碑文原有歸葬故鄉之意而已。
解放初,墓區建築毀壞殆盡,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傾斜,無人管理。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一日,巾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整個吳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護之列。一九七八年將墓碑復正,並建碑亭,加強了保護。1985年,由省文物局拔專款對碑亭進行了重修。

人物簡介

吳玠(1093--1139),字晉卿,隴乾(今靜寧縣)人,十六歲應徵入德順軍,由於他文韜武略,屢建軍功,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就由一名弓箭手遞次擢升為秦鳳路總管,兼知鳳翔府。
吳玠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南宋初年,女真貴族連年南侵,置中原百姓於戰亂離苦的水深火熱之中。吳玠振臂而起,奮起抗金,並屢戰屢捷,成功地粉碎了女真貴州妄圖南下蜀川、雲貴而一舉滅亡南宋的戰略構想。吳玠屢戰屢捷重創金軍的時間存岳飛之前。尤其是仙人關一戰,吳玠以三萬之軍破金兵十萬之眾,已成為"縱深配備,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而寫入中國軍事科學院編寫的《古代將帥用兵戰例》一書。
吳玠亦因戰功赫赫,曾被加封為兩鎮節度使,四川宣扶使以及少傅、少保等勳爵,死後謚為武安,追封為涪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