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朔平

吳朔平

吳朔平,電信技術專家。“七七”事變後,以自己的技術專長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1957年以後,從事航天產品研製和人才培養工作,為建立和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重要成績。70年代後期,創造了“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教學效果顯著。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吳朔平,無線電專家。江蘇常州人。1928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曾任國民黨政府交通部青島無線電台台長、天津電報局工務課課長、重慶金陵大學教授、交通部第九區電信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建國後,歷任郵電部無線電總局副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電子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中國宇航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航空學會第二屆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電信工程技術研究工作。為創建和發展我國航天無線電技術作出了貢獻。

人物生平

家庭

吳朔平,1907年12月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一個職員家庭。父親吳潤生,曾任安源萍鄉煤礦、宜昌海關會計。母親楊荷清為家庭婦女。

學習經歷

1913年吳朔平入萍鄉國小讀書,1919年考入長沙雅禮中學。1924年秋考入南洋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攻讀電機工程,1928 年秋以優異成績畢業。在校期間,發生了席捲全國的五卅運動,他積極參加遊行示威活動,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南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上海閘北無線電報務養成所擔任教員,後調至青島無線電台擔任工程師、台長、總台工程師等職,負責無線電收、發信設備的安裝、修理和維護等工作。

交通部任職

1934年,吳朔平調至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天津電報局任工務課長。他在任職期間,還組織了“津電話劇社”等文藝演出隊,積極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36年,曾托人營救過在青島被捕的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七七事變”後留在天津堅持敵後工作,不顧日偽的干擾與搜捕,他想盡一切辦法與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所屬南京、重慶、漢口等地電報局維持通報。當時是國共合作時期,他在呂正操將軍參與領導的敵後“華北黨政軍聯合辦事處”擔負起了為游擊隊設計生產小型移動無線電台的任務。1939年底,駐津日軍指名追捕吳朔平,他在無法隱藏的情況下,在當地牧師掩護下逃離了天津。

40年代初期,他在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川康藏電政管理局任工程師、機械股長,後又任重慶電報局總工程師兼工務課長,並代理局長。在此期間,與他人合作建立了重慶國際電台,並設法解決了重慶與內地通報不暢、積壓電報問題。

擔任教授

1944年,他在重慶金陵大學電機工程系任無線電教授,教了兩個班。其中有幾位同學出國深造,他們中的不少人解放後在郵電部門擔任技術要職。

1946年,吳朔平被任命為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第九區電信管理局(瀋陽)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到任後,他看到瀋陽市局在日占時期在市內及長途電話的建設和管理方面有較好的基礎,而我國負責接收及維護的人員又不熟悉業務,便組織一批中日技術人員開辦了長途電纜線路維護學習班及市內自動電話講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技術研究室,對已有的無線電通信設備進行改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項工作深得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長俞大維的讚許。1947年5月,他將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沈秉權從北京調入瀋陽電信局工作。

赴美實習

1947年秋,他離職赴美實習。此行的真實動機,在於藉此從南京國民政府在東北的反共反人民戰爭環境中脫身出來。他在美國期間,被安排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紐渥克聯邦電話廠實習,任務是了解當時國際上有些城市裝用的旋轉式自動電話總機的線路、結構和生產工藝,收集有關的資料。這種機器的線路比較先進,多用於後來的數字計算機。學習結束之後,1948年底,他帶了兩套完整的線路圖及資料回國。這些圖紙資料在他於1950年調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任職時全部交給了組織。1949年春,他還代表上海國際電台到美國貝爾系統西電公司驗收了兩部20 千瓦單邊帶無線電話發信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他曾在華東電信管理局、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無線電總局、總參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院)等單位工作,先後擔任副處長、副局長、副所長、副總工程師等職,在曹丹輝、王諍、李強等領導的支持下,為建設和發展祖國的電信事業繼續操勞。

組建研究室

1949年,他在上海組建了電信部門第一個電信研究室,開展了超短波通信技術研究工作,創辦了我國電信部門第一個科技刊物《電信建設》。1950年,他籌建了郵電部門第一個中型電信科學研究所,對超視距、超短波電路等進行了研製,1956年,他創辦、主編了電信技術月刊《國際電信技術動態》;此刊出版達12年之久,深受廣大科技人員歡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

1957年底,總參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劃歸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建二分院(飛彈控制系統分院),吳朔平隨同前往,先後擔任分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及七機部技術顧問等職,為發展祖國的航天事業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學術研究

60至70年代,他領導了飛彈控制系統仿真用的模擬機和專用數字機的研製工作,並受七機部委派帶隊赴法國驗收了五部NADAC-100型模擬機,供部屬各院航天產品作試驗使用;他結合飛彈控制、制導設備研製工作的需要,編印、翻譯了許多文選和論文,撰寫了《開關電路設計》等著作,為發展祖國的航天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他建議出版《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刊物,並擔任了該刊物的頭兩屆主編和多屆顧問。他根據廣大科技人員的要求,組織了許多技術培訓班和技術講座,並親自講授“數字計算機”、“開關電路設計”、“科技英語閱讀教材”等課,為在職幹部的知識更新作出了顯著成績。

赴蘇聯訪問

1958年,他參加了張愛萍副總長領導的赴蘇聯軍事技術訪問團,對蘇聯當時的軍事電子技術進行了全面考察;還參加了鐵道部、郵電部及四機部組織的技術訪問團,對法國、瑞士、捷克、匈牙利等國進行了參觀訪問,回國後向領導及有關部門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1962年,他被國家科委聘任為電子組及無線電技術與製造組成員,參加了對全國12年科技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活動;1978 年,又被聘任為電子技術專業組學科組成員,參加了“1978-1985 年全國技術科學發展規劃”的協調製訂工作,並主持了附屬的“生物電子學組”的活動,為祖國的科技規劃貢獻了力量。

70年代後期,他急廣大科技人員之所急,創造了“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撰寫了《科技英語速成讀本》,親自到全國各地示教,深受廣大學員的讚譽。

成就

80年代至今,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外語教學方面。繼《科技英語速成讀本》出版之後,又撰寫出版了《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科技英語講座》等書,還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他的這些勞動成果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教育部門的承認。

吳朔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貢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贏得了黨和人民的充分信任。從1962年起,他先後被推舉為中國電子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1984年改任理事;1979年和1984年,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空學會先後推舉他為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1964年、1978年、1983年,他先後被選舉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9 年10月,國防科工委給他頒發了《獻身國防科技事業三十一年》榮譽證書和證章。

吳朔平既是一位電信技術專家,又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始人之一,還是一位在英語教學方面造詣較深的導師。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發展祖國的科學技術譜寫了新的篇章。

成就及榮譽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期間,吳朔平在天津和重慶等地電信部門任職,為了不當亡國奴,他為抗戰作了許多重要的工作。

1935年夏天,他奉命由天津出差青島,與煙臺的工程師高彬一起安裝了海岸長波無線電台,供國內通信使用。這部電台是英國進口的,功率5千瓦,帶有20千瓦的備用柴油發電機,是當時國內通信中功率最大的無線電發報機。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留在天津負責敵後通信的技術工作。當時設在法租界內的天津電報局對外的快機電報有線電路全部被敵人切斷,而電報局的幾部無線電台均系人工操作,速度極慢,積壓了大量電報。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設計安裝了一套無線電自動快報設備與定向天線,與上海國際廣播電台通報,使通報速度提高了5倍以上。該台堅持通報達半年之久,直到被天津當時的法租界當局強令關閉為止。1938年至1939年,為了對付敵人的干擾和偵察,他設計並多處安裝了大、小無線電收、發報機,使天津電報局在日偽特工搜捕下能繼續與當時由南京或重慶國民政府管轄的南京、漢口、重慶等地通報。與此同時,他替開灤礦務局安裝、開通了“天津——唐山——秦皇島”之間的無線通報網;在開灤為天津電報局設計安裝了無線電發報機,以供天津台與西南大後方應急通報之用。除此之外,他還為呂正操將軍參與領導的“華北黨政軍聯合辦事處”設計製造了幾十部小型攜帶型無線電收發報機,供抗日游擊隊使用。他的這些活動,引起了駐津日偽特工的極大注意,曾多次進行跟蹤干擾和搜捕。後來,敵人指名追捕吳朔平,他才離開了天津。

1940年至1943年,他在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川康藏電政管理局工作期間,為了使重慶電報局在敵機轟炸下能夠與國外通報,與當時的工務課長陳策麒合作在4個巨型防空洞內安裝了3部美國RCA公司製造的4千瓦無線電發報機,遷裝了3部馬可尼公司製造的發報機,以及遷移了該電報局的收信台與中央室,建立了重慶國際無線電台,開通了重慶對美國的無線電話及無線電傳真電報業務。此外,由於敵機的不斷轟炸及有線電報線路質量不佳等原因,使重慶與內地通信不暢,積壓了許多電報,嚴重地影響了電報局的業務工作。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建議在通話質量較好的長途電話線路上加裝音頻電報裝置,利用話路空閒時間進行通報。經批准後,他設計製造了音頻電報設備,在重慶至桂林的長途電話線上進行了試驗,獲得了成功,得到了報務員和領導的一致好評。

由於吳朔平為支撐抗日戰爭的通信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曾被重慶國民政府譽為我國電信技術界的抗日功臣。

1989年,聶榮臻在《回顧與展望》一書的一篇文章中寫道:“1956年,我們首先組建了飛彈研究院。當時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方面我國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學家,像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蔡金濤、梁守盤、黃緯祿、莊逢甘、吳朔平、姚桐彬等同志,他們很快集中到了飛彈研究院,由他們指導、開展工作,少走了彎路。”聶老總的話是對吳朔平等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國的飛彈事業就是在他們這批高水平的科學家的指導下迅速發展起來的。

吳朔平工作的飛彈控制系統分院的編制是由前蘇聯專家幫助設計的,在原來的編制中,沒有計算機研製單位,1958年分院自行建立了一個設計部門。但成立不久,卻有人建議將該部門撤銷,使這個“初生的嬰兒”很可能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在此時刻,吳朔平多次反映意見,要求保留這個部門。他認為今後各種飛彈控制系統的發展方向是計算機化和半導體化,分院不能沒有這種研製單位。前蘇聯專家設計的編制中沒有計算機研製部門,可能是對我們的技術封鎖,我們不能受其限制。他的觀點最後被五院和分院領導所接受。

由於分院計算機研製單位是分院自己組建的,因此一開始該單位沒有具體的型號研製任務。他本著“應該自己研究,不能樣樣依靠洋人”的想法,1960年初向領導提出了研製數字計算機的建議,得到了領導的支持。該項工作由他指導實施。在研製過程中,他親臨現場和有關技術人員研究解決問題,並按照錢學森的指示採用了PERT計畫協調技術。在他的精心組織指揮下,於1963年研製出了S-1專用數字機。這項成果在1964年參加展出時,受到了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好評。將PERT用於研製工作,這在中國還是首次。實踐證明,這項技術對後來航天產品的研製起了很好的作用。

根據飛彈控制系統研製任務的需要,他曾建議研製仿真試驗用的模擬計算機,被採納後由他組織落實,研製出了以通用機為主的模擬計算機系列。其中FM-8小型機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1962年某日《人民日報》曾專門對此作了報導:M-2中型機供有關單位作控制系統仿真試驗套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模擬機研製中需要一個關鍵器件——高性能振動子,在他直接指導與督促下,分院某所如期交付了試製成功的產品。這種振動子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轉交上海儀器廠生產,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吳朔平為了學習先進國家的航天技術,曾把收集、分析和編譯出版情報資料作為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一。幾次出國,他都帶回很多科技資料;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時,他也注意收集科技資料。50 年代末,他曾為《國際電信技術動態》撰寫了國外“防空體系”的綜合報導,摘錄了當時國外討論飛彈技術的有關論文,為我國萌芽階段的飛彈事業及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1961年,他編印的《振動子式直接耦合放大器文選》,對模擬機研製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1962年至1963年,他根據飛彈武器系統設計工作的需要,編印了一套《雷達文獻選集》,共5卷15冊,受到了廣大雷達工作者的普遍歡迎。1966年至1967年,他翻閱了美國近十年來出版的PB(Publication Board Report)及AD(Air Defence Report)軍事科學研究報告文摘240多本,摘錄了其中有關的內容,編印了一份《選題報告》,交各廠、所選用,反映很好。1981 年8月,他應中國電子學會和四機部的邀請,赴昆明參加了科技情報學術會議。他在會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情報科學》的論文。這篇文章是他對情報工作的作用、性質、任務等的理解和概括,對於搞好情報工作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70年代中期,他對核電磁脈衝問題作了專題研究。發現核電磁脈衝對飛彈的電子設備及各種軍、民用電氣系統的危害性很大,應該加以重視。為此,他作了許多輿論宣傳工作,並相繼翻譯了《核電磁脈衝防護講稿》、《高空電磁脈衝理論》、《美國核電磁脈衝模擬站》等文章,約50多萬字,印發給領導及有關部門參閱。1979 年,他在中國電子學會核電子學會成立大會上宣讀了自己撰寫的論文《核電磁脈衝——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同年12月,他在“抗核輻射電子學術討論會”上再次強調了抗核電磁脈衝的必要性。1980年,他上書國務院、國防科委、七機部,建議將對核電磁脈衝的防護能力列為飛彈及其它兵器的設計指標之一,引起了上級的高度重視和支持。1981年,國防科委正式下發了有關檔案,使這項重要的工作得到了落實。

1977年,為了設計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用的各種數字電路,吳朔平撰寫了《開關電路設計》一書。1979年被《電子技術文選》作為特刊在內部發行;1982年又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公開發行。他在這本書中採用了一般科技書少見的“案例分析”教學法,即通過具體的設計實例,逐個介紹設計原理及方法,使讀者在短期學習後,就能在工作中套用。在這本書中有兩種步驟嚴謹的設計程式是他草創編定的。在重要的“與非門時序電路設計程式”中,有些步驟的理論分析及快捷設計方法是他獨創的。1981年,他把自己對“開關電路設計”的一些新的見解寫成的題為《布爾代數式的穩定性》的論文,在1982年中國電子學會第三屆年會上作了宣讀,反映較好。

吳朔平很重視在職幹部的培養教育工作。1961年,他組織了兩個基礎理論講習班,由宋健和何國偉分別主講“自動控制論”和“機率論”。1962年至1965年,分院情報部門開辦了5期英語補習班,每期5個月,他都親自指導並開大班講課。同時,他還分期為一些院屬單位的科技人員補習英語,擇每周晚上親授4至6個小時,每期時間長達兩三個月。1976、1978、1981年,他曾多次給有關單位講授“開關電路設計原理與方法”,每次長達30多個學時,除此之外,他還經常為許多人校核英文譯稿和譯著,每次都是從文字到內容全面校核,發現誤譯,必對譯者詳加解釋,以期提高其英語水平。他的這種工作精神,贏得了廣大科技人員的讚譽,被大家稱以“良師益友”。

“文化大革命”之後,為了解決廣大科技人員的知識老化問題,他於1980年出席五屆三次全國政協會議時寫了個“重視科技幹部在職教育”的建議書,被列為第601號提案。1981年中央發出了加強職工教育的8號文後,這個問題得到了大家的重視。

吳朔平為建立和發展祖國的航天事業,先後在計算機研製情報資料的收集與編譯,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作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被航空航天部譽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迎來了祖國科學的春天。為了實現四化建設,廣大科技人員迫切要求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先進技術。在此關鍵時刻,年過七旬的吳朔平卻挺身而出,毅然提出義務任教,為大家排憂解難。他憑著自己長期學習英語和講授英語的經驗,草創了一種英語速成教學法——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並根據這種方法編寫了《科技英語速成讀本》,親自到南京、太原、桂林等地示教。從1978年至1981年,曾利用這種方法辦速成學習班達16次之多,效果都比較好。“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是一種在不認識實義字的條件下進行初步句法分析的方法。其目標是使廣大科技人員在200-400教學小時之內熟悉英語句法結構,獲得藉助字典閱讀專業文獻的能力。此法問世之後,得到了上級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陸平同志指示要儘快把吳朔平的教材印出來向全七機部推薦。宋任窮同志寫信說,吳朔平的教材是對廣大科技人員學習英語的很好幫助,是對國家四化建設的重要貢獻,希望他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光明日報》先於1978年以《吳朔平的普及英語速成教學法》為題作了內部報導,認為“這種教學法……似有大力推廣之必要”的結論性見解。”1982 年2月,又以《吳朔平教授摸索出一套英語速成教學法》為題作了公開報導。1982年及1984年,國防工業出版社(新文化出版社)兩次出版了他編寫的《科技英語速成讀本》,銷售量達數十萬冊,並錄製了長達64小時的示教錄像帶在國內播放。1986年,中國電子學會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聯合對“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錄製了長達32小時的錄像講稿,推薦給中央教育委員會,在中央電視台上向全國作了繼續教育廣播。同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專著《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1988年,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了他編寫的《計算機英語——虛詞分析法》一書,並錄製了9小時的錄音磁帶在國內公開發行。1989年4月,他應邀參加了第四次世界繼續工程教育會議;與此同時,《科技日報》對他的“虛詞分析法”作了全版面登載。1990年和1991年,《計算機世界月刊》連載了他的《科技英語講座》。為了推廣和介紹“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他還撰寫了“學習科技英語的一種方法——虛詞分析法”、“虛詞分析法舉例”、“虛詞分析法實用例文”等10多篇文章。他的這些著作和學術論文,對於廣大科技人員學習英語和提高我國的英語教學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人物簡歷

1907年12月16日 出生於江蘇省常州市。

1924年 上海南洋大學電機系學習。

1928-1929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上海閘北報務養成所教員、青島無線電台工程師。

1930-1934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青島電台台長、青島無線電總台工程師。

1934-1940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天津電報局工務課長。

1940-1943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川康藏電政管理局機械股長、重慶電報局總工程師兼工務課長。

1943-1944年 任重慶金陵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1944-1946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重慶電報局總工程師、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46-1947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第九區電信管理局(瀋陽)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47-1948年 赴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實習。

1949年1月 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上海國際電台工程師。

1949年5月 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華東電信管理局電信研究室副主任。

1949年11月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電信總局技術處副處長。

1950-1952年 任郵電部無線電總局副局長兼電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1953-1957年 任總參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院)資料科組長、副總工程師。

1957-1965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

1965-1982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南京技術幹部進修學院兼職教授。

1982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技術顧問。

主要論著

1 吳朔平.科技英語教學點滴。技術工作通訊,1979年2月專刊。

2 吳朔平.核電磁脈衝——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80(1):46-47.

3 吳朔平.情報科學.電子情報工作,1981(4):11-15;國防科技情報工作,1982(3):3-7.

4 吳朔平.學習科技英語的一種方法——虛詞分析法。電子學報,1982,10(2):60-66.

5 吳朔平.布爾代數的穩定性.見:中國電子學會年會論文集,北京,1982.

6 吳朔平.虛詞分析法.英語學習,1982(7-8).

7 吳朔平.科技英語速成讀本.北京:新文化出版社,1982,1984.

8 吳朔平.開關電路設計.北京:郵電出版社,1983.

9 吳朔平.閱讀科技英語文章的捷徑——虛詞分析法簡介.電子科學技術,1983(12):42-43,33.

10 吳朔平.虛詞分析法舉例.電子科學技術,1984(11):46-48;1984 (12):42-44.

11 吳朔平.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86.

12 吳朔平.科技英語虛詞分析法簡介.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86 (7):73-80.

13 吳朔平.虛詞分析法實用例文.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86(8):75-80;1986(9):77-80.

14 吳朔平.計算機英語——虛詞分析法.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8.

15 吳朔平.科技英語講座(連載).計算機世界月刊,1990(1-12);1991(1-1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