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

吳川泥塑又稱泥公仔,是中國一種古老和傳統的民間藝術。源於唐末宋初,由梅菉鎮瓦窯村民興起。唐代時,佛山廖嶺居民遷移至此,從此,佛山石灣精湛的陶瓷工藝傳入吳川。唐代中期,有一年元宵節,一些陶工閒來無事,便重操舊藝自娛,隨手用陶泥捏起一尊小泥塑,豈料吸引不少觀眾圍觀,次年別的陶工也來捏泥人湊熱鬧,陶工們加大數量,觀眾人數也隨之上升。到後來,拜師學藝,紛沓而至,當地逐步興起制陶,這就是吳川民眾性泥塑活動的起源。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明代洪武年間,皇帝派遣官吏四出選美,民間對此怨聲載道。於是,梅菉頭村民眾乘鬧元宵之機,特地捏造了一套醜化皇帝與皇后的泥塑,造型是:眼大、肚大、腳大、乳大、耳大、形象非常醜陋。結果觸怒了官府,聲言要抄斬全村百姓。後來,製作這套泥塑的作者靈機一動,站出來解釋道:皇上眼大看得準,肚大有福份,腳大穩乾坤、乳大養子民,耳大聽民言,這有何不好?”這幫趨炎附勢的官兵聽了無言以答,只好罷休。地方官走後,民眾索性把泥塑推倒,稱為送“泥鬼”。以後便成習俗,每年元宵造一次“泥鬼”,就要送一次“泥鬼”。此後,當地的民眾對“造泥塑”、“看泥塑”、“評泥塑”的興趣更濃,熱情更高。

這種被當地人稱為“泥鬼”的民間藝術,由於取材易,寓意濃,而且三幾天干裂後推倒後又可重建,故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僅梅菉就有300多人懂得製作。泥塑題材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相當部分題材貼近生活,更具有鄉土特色和時代氣息,緊貼時代脈搏、飽含創意,讓人耳目一新。泥塑作品除了傳統的題材外,還增進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吳川狀元林召棠》、《 狗六爹》、《抗日將領張炎將軍》、《反腐倡廉》、《掃除黃賭毒》、《歌舞慶昇平》等,都有很強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

製作及傳承

泥塑的製作過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為材料,使用材料簡便,製作快捷。現在泥塑已發展到水上彩塑、活動彩塑,配上現代燈光、音響、舞美設計,集電、光、聲、動於一體,顯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吳川泥塑製作很有民眾基礎,有一大批能工巧匠曾多次到北京、上海、杭州、昆明、海南、廣州、深圳、湛江等地製作展示。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主席、天津“泥人張”傳人張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沈大授等專家對吳川泥塑藝術讚不絕口。他們指出,吳川泥塑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民眾性、廣泛性、寫實性和自娛性,是沒有功利性的民間節慶民俗活動,採取的是現場製作的方式,展出空間大,泥塑與真人等大,又能與彩繪和諧地結合起來,技藝專業,藝術質量高,藝人隊伍龐大,民眾觀賞踴躍,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