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勝[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吳國勝[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吳國勝[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國勝,男,1972年出生於江西進賢,現任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監。畢業於武漢大學,中科院和美國西北大學。

基本信息

簡介

吳國勝吳國勝
吳國勝,1972年出生於江西進賢,現任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監。

199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3年之後獲得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物理化學專業碩士;

2001年底獲得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理論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學位。隨後的2年,作為美國禮來公司(Lilly)的博士後,吳國勝博士為一個常用的分子對接軟體引入關鍵的新方法,使得計算精度得到改進,那個軟體已經被美國一家藥物設計軟體公司商業化,並被大量的國際生物醫藥公司廣泛使用。

2004年到2011年,吳國勝在偉泰製藥公司(VitaePharmaceuticals)與同事合作研究並開發了一套全新的、準確的並且具有智慧財產權的藥物設計技術,幫助公司的2個新藥研發項目進入臨床試驗。

2011年,吳國勝加入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公司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的藥物設計方法,為公司建立了能夠和國際同行競爭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技術平台,並且套用於多個新藥研發項目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12年7月,入選北京“海聚工程”青年項目,被聘為北京市特聘專家。

人生經歷

一位優秀的藥物設計家

20年前,吳國勝以武漢大學化學系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後,抱著對化學反應最基礎研究的濃厚興趣,來到中科院化學所由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先生幫助建立的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攻讀研究生。3年之後,又考入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國際著名理論與計算化學家GeorgeSchatz教授。在閱讀文獻中,他注意到計算化學方法原來是新藥設計的一個重要工具,曾經在全球研發抗愛滋病的藥物過程中取到關鍵作用。然而,很多現有的計算方法又遠遠不能達到實際套用的精確度。懷著對這一領域的濃厚興趣,以及對這一學科的任何研究成果都可能最終改變無數病人命運的深刻體會,他決定把今後的研究生涯轉入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這一新的領域。

然而,從研究三四個原子的高精度化學反應理論到涉及成千上萬個原子的藥物分子和靶體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轉變是巨大的,實際也不是那么容易。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吳國勝把自己的事業規劃了幾個階段。先是在博士畢業後進入美國禮來公司(Lilly)研發總部做了2年的博士後。利用這個過度時期,他不僅使得自己熟悉了各種計算軟體,並且開發或者改進了一些藥物設計的重要方法,部分成果也很快地被軟體公司開發為商業產品,成為國際同行廣泛套用的工具。2年後,他進入費城地區的偉泰公司(VitaePharmaceuticals)。這是一家以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技術和結構生物學方法為驅動力的知名生物醫藥公司。一開始,他是公司計算技術團隊的主要成員。在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和同事一起開發的新一代技術,不僅為公司贏得大量風險投資,而且那些技術的套用在很短時間內就幫助公司的2個新藥研發項目進入美國的臨床試驗。那些成果使得偉泰公司成為國際上少數以計算化學為核心技術把新藥研發項目推入臨床試驗的生物醫藥公司。

相對於實驗結果,計算方法畢竟是一種理論預測。在經過幾年的鑽研之後,吳國勝發現這一領域的技術發展已經陷入一種困境。一方面,新的方法已經很難再有所突破,而即使是對於一些優秀的軟體,如果套用者不懂得軟體背後的開發過程,卻可能無法區分結果的好壞,對藥物分子的設計就很難提供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由於美國在結構基因組學的大量發展,眾多藥物靶體的晶體結構都不斷被解析出來,藥物化學家們都急切地等待著計算化學家去利用他們的專長加速新藥研發的進程。在這個背景下,吳國勝又一次進行了研究方向的轉變,即從計算方法的開發轉入到把計算方法套用到具體新藥研發項目。由於有著深厚的理論化學基礎和計算方法的研發經驗,這一次轉變對他來說相對容易。很快,他和同事一起為一個治療老年痴呆症的項目設計了大量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由於那些分子在各種實驗方面的優良性質,那個項目被認為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在康龍化成實現更大的價值

吳國勝在會議中吳國勝在會議中
就在吳國勝開始品嘗到計算方法的實際成果的時期,歐美製藥業卻進入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由於以前可以獲得高昂利潤的藥物專利的陸續到期,跨國製藥公司紛紛地決定大量地外包原有的研發項目,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其結果是大規模地裁員,甚至關閉多個研發中心,而小型生物醫藥公司在進入臨床之後為了節省研發經費也只有縮減臨床前的研發項目。於是,美國研發新藥的勢頭逐漸疲軟,整個行業陷入了衰退重整期。進入21世紀以來,大量的藥物研發人員,無論是有著名牌大學的博士學位,還是跨國公司十年以上的研發經驗,都紛紛地遭遇失業的痛苦。在美國東部以製藥產業著名的大費城新澤西地區,不斷出現公司先裁人後關門的事。而在加拿大的蒙特婁,那裡的跨國製藥公司也幾乎全部撤光。

整個北美製藥行業仿佛進入了冬眠期,到處一片白雪皚皚的景象,毫無生氣。在2011年,為了應付兩個臨床項目而節省開支,偉泰公司減少了新藥研發項目,也削減了曾經隊伍壯大的計算部門。就這樣,和很多製藥界同行一樣,吳國勝失去了自己喜愛的工作。

又一次,他面臨著重大選擇。雖然行業不景氣,但是相對於其它專業,計算化學的機會還是相對較多的,很多這一領域的科研人員在被裁員之後也陸續能夠找到新的崗位。在幾個月內,吳國勝也獲得了美國好幾個公司的面試機會。同時,他也在考慮中國的機會。作為多年來在美中醫藥協會(SAPA)的志願者,他非常清楚國內新藥研發的現狀。看到協會的不少同仁都選擇了回歸,他不可能不去思考這個可能。很快地,他應聘的3家國內製藥公司都給了他不錯的職位。經過一段時期的考慮之後,還沒有等加州一個公司告訴他面試結果,在美國學習工作了將近14年之後,吳國勝毅然決定回國,加入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公司。

在他回國之前,康龍化成還是一個以化學合成為主的新藥研發公司。雖然歐美製藥界的合作夥伴們相信中國醫藥公司的化學合成能力,但是他們也開始希望中國公司能夠幫助他們研發新產品。而對中國公司來說,一定程度上,化學合成依靠的主要還是廉價的勞動力,如果能夠在業務中增加藥物設計的含量,公司的一體化研發實力將大大地得到提高,不僅能夠獲得更多項目和更多的利潤,增加就業機會,而且將大量培養新藥研發人才,為中國製藥業的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就這樣,從零開始,吳國勝很快就為公司建立了計算藥物設計技術平台。從購買高性能計算機、三維投影系統,到配置國際先進的藥物設計軟體,到招聘和培訓年輕的藥物設計人員。一年之內,他和他的部門就因為在工作中利用計算技術設計的分子解決了很多重要難題而獲得兩家合作的跨國製藥公司頒發的傑出貢獻獎,而且很多合作者都認為康龍化成擁有中國最強的計算藥物設計部門。

這些成績,對吳國勝來說,他並沒有感到意外。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新藥研發能力非常薄弱,他引入的自己在國外使用多年的兩個國際著名的藥物設計軟體,竟然沒有在一家中國製藥公司使用過,尤其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全新藥物設計方法,在國內都很少有人聽說過。因此,就不奇怪外國公司以前為什麼不太相信中國公司能夠具有和他們競爭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能力。

在吳國勝看來,他現在的研究方法和歐美同行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區別還是有的,而主要的區別是,在歐美,通常的藥物設計人員好幾年都可能從事一個項目的研發。而在康龍化成,他在第一年內就經手了5個完全不同的新藥研發項目。雖然有的項目因為藥物靶體自身的問題而很快就結束了,但是2年下來,那些項目研發過程所帶來的經驗卻是非常珍貴的。另一個區別是,除了自己的研發項目,吳國勝還同時培養了多個年輕的研究員,用他在博士期間訓練出來的嚴謹方法和美國工作的經驗來指導他們,讓他們在短期內便在研發水平上取得質的飛躍,大大提高了團隊的研發實力,幫助公司不斷贏得新的項目。

現實版的中國夢

剛回國時,吳國勝感受最深的便是國內的各方面建設,似乎是一夜之間城市都變得非常現代化了,老百姓也變得富裕了。而這一切變化卻是在他在美國學習和生活的十多年之間發生的。他覺得跟他沒有一點關係。回國2年之後,通過辛苦勞動,他幫助公司建立了從零開始到現在擁有5個博士研究員的創新部門,出色地完成了許多的新藥研發項目,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感到了欣慰。即使在海外生活十多年他依舊保留著中國國籍,而最近他又因為入選北京“海聚工程”,恢復了戶口,獲得了嶄新了身份證,他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北京的生活也成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他感覺找到了自己的中國夢。

其實,在美國製藥業裁員大潮中,吳國勝也成為受害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美國夢是破碎的。而回到中國短短2年之內就在事業上獲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外人看來,他的中國夢像是圓滿的。然而,當記者問他時,他卻說他的中國夢才剛剛開始。

在吳國勝所領導的部門的會議室,吳國勝介紹了裡面掛滿了的著名藥物分子的結構,然而裡頭卻沒有一個是在中國研發出來的,即使是從頭算到尾,國際上目前使用最廣的200個處方藥中都沒有一個是在中國研發出來的。指著那些標記著各大國外公司名稱的藥物分子,吳國勝說,他的夢想是在未來的十年內,能夠看到一個甚至更多的著名藥物分子是從中國研發出來的。

從事這一領域工作十多年了,吳國勝深知新藥研發的艱難,很多設計出來的性狀優良的分子到了動物實驗的結果就很難預測,而對於臨床試驗就更加複雜,因此多數項目的命運是最終失敗。然而,他認為自己有個堅定的信念。他深信通過充分地套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現代方法,必定能不斷提高新藥研發的效率。對於每一個研究人員來說,即使他自己的一生也不一定會有一個設計出來的分子最終被批准為藥物,但是他的工作,包括設計方法和具體的設計結果,都可能幫助其他科研人員獲得寶貴的經驗。而眾多國際科研人員的集體努力,也必將增加無數病人獲得治療的機會。在吳國勝看來,這是他作為新藥研發人員的信念。正是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他從一個做基礎研究的純粹的理論化學家轉變為一個優秀的藥物設計家。他也有信心他的中國夢能夠得到實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