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增鎮

含增鎮

含增鎮位於中國四川省江油市,1949年12月解放,1951年3月從讓水鄉劃出行政區域而設立鄉政府,鄉政府機關駐界池村“含增寺”中,故名為含增鄉。1955年12月撤鄉並回讓水鄉,1961年5月又從讓水鄉劃出設立含增人民公社,公社機關駐草堂寺即現響石村三組,1966年更名建設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隸屬城郊區管轄,1983年恢復為含增鄉人民政府,1988年11月撤鄉,設立含增鎮,隸屬江油市人民政府管轄,鎮政府機關現駐含增場鎮迎賓西段。鎮所轄1個居民委員會,8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210戶,總人口10473人(不含長特三廠和流動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1426人,占總人口的13.6%。實有耕地面積5162畝,其中水田1726畝,人均耕地0.58畝,實施退耕還林3820畝,共有天然林保護面積7.7萬畝。人口自然增長率6%,人口出生率8‰,主要為漢族。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含增鎮含增鎮山脈
地理位置:含增鎮距市政府所在地17公里,鎮區域面積80.7平方公里,鎮區域座標為北緯31o44′--31o54′,東經104o31′--104o39′之間,東與太平鎮讓水鄉辦事處連界,南與西屏鄉相交,西與北川縣通口鎮毗鄰,北與大康鎮接壤。

自然條件:含增鎮屬丘陵、高山相間地形;盤江(通口河)東岸的吳家後山、乾元山為大山地帶,東南麓為丘陵。最高海拔為2106米,最低海拔540米,地型起伏變化大,地貌大多為喀什特,基岩溶洞陡坎多,岩石裸露地面多,地質多為石灰石風化層,境內年降雨量700--1200毫米左右,氣溫較低,年平均氣溫15℃,平均日照900時左右,林木生長茂密,屬國家天然林天保護區。2000年底,該鎮有耕地面積6214.8畝,其中田1791畝,地4423.8畝,天然林保護面積73130畝,森林覆蓋率55%,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生薑、大蒜、海椒、薇菜等。養殖業以養豬、羊、牛為主,小家禽有、鴨、鵝、兔等。

發展簡況

含增鎮領導視察
含增鎮工業經濟發展條件優越,態勢良好。2004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2100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總值17589萬元,工業總產值12680萬元,財政收入2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完成招商引資1115萬元。由香港瑞然集團天安石材公司對石灰石礦進行開採深加工,製成裝飾牆體磚、地板磚遠銷日本、美國。含增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鎮政府確立了將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發展戰略,積極為旅遊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空間,特別是全力支持白龍宮、香水湖、天音岩重點景區開發和建設,大力促進省級風景名勝區乾元山道路的改造和接待能力的提高。加強旅遊市場管理,提高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鎮政府還積極發展交通運輸、餐飲、娛樂等行業,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含增鎮農業發展立足山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藥材、山野菜、反季節蔬菜,農業產業化主要依託朝匯農業科技公司和蒼林藥材公司,帶動農戶發展紅豆杉和天麻等藥材的種植,養豬協會帶動農戶發展仔豬外銷工程

交通能源通訊:鎮境內有中通水泥公路,可直通安縣、北川縣城,場鎮內有汽車客運站一處,每天從含增到中壩往返100多趟,交通方便,2000年修通11公里水泥路面的長界路和13公里碎石路面通向乾元山金光洞風景名勝區。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鎮使用地方電力和長特三廠轉供電,高、低壓輸電線路整修一新。境內設有郵政支局和電信支局,安裝光纜電話近2000門,可直拔全國各地。各類無線通訊覆蓋全鎮。

科教文衛體:全鎮共有科學技術人員30名,其中:中級以上職稱3名,初級技術職稱26名。境內有中學2所,國小9所,成人教育學校1所。鎮內有扭秧歌、跳獅燈、卡拉OK、吹嗩吶、跳舞及重大節日的文藝表演。場鎮上,每天晚上都有扭秧歌節目表演。轄區內醫院和衛生站17個。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

旅遊資源

含增鎮乾元山
旅遊景點:鎮境內有著名的“封神”文化所在地乾元山金光洞,洞內有珍貴的宋代石刻,洞壁上刻有“太乙真人”大型字樣,為省重點保護文物,乾元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與金光洞相鄰的景區有銀光洞、朝陽洞、鎣華山,另有馳名省內外的白龍宮風景區,有正在開發的碧雲洞、石馬山可汗狩獵場、香水湖、佛祖寺等景點。金光洞進香火還願不得殺雞鳴炮。山名乾元洞稱金光,各有由來。乾者,八卦之一;元者開始,第一之意。乾元山乃道家三十六仙山之一(雍正五年版《江油縣誌載》:天倉山,治七十里。《玉匱志》:天倉,青城之一峰。杜光庭(唐五代人)《青城山記》:天倉諸峰,屹然三十有六,上有太乙真人洞,一名乾元山),是歷史悠久的道教聖地,山號乾元,理之自然。洞稱太乙,固因太乙真人居此修煉而名。據傳太乙、哪吒師徒輔周,仙去洞空,有兵匪攻舊縣(在今大康舊縣壩)戰敗退至乾元山,見地利慾據此獨霸一方,探至金光洞口,見一黃斑猛虎雄踞,連發數箭皆為虎吞之,且虎口噴出毒氣傷數人,故未敢入。當地壯士結夥攜刀箭上山,以石木封住洞口。後京城皇太后雙目失明,醫藥無效。天師查得四川龍安府有一仙洞被堵,要治眼疾,須開此洞。皇子許願:倘太后眼疾愈,定以三牲還願開洞。後太后眼疾痊癒,便差官於六月初六還願。打開洞門,金光四射,擺上祭禮,剛欲動刀宰殺雄雞,突鳴的鞭炮聲,使雄雞驚飛上洞前梭欏樹,呼趕不下,樹臨深壑,不敢去抓,只得作罷。後來此雞一直不下樹。還願回朝,向皇帝稟明開洞時金光四射等情況。皇帝下詔:山號乾元,洞稱金光,並命令護山護洞:凡上山入洞進香還願,不得殺雞、放炮;挖藥打樵不得傷鳥。直至民國33年我在洞口尚見貼有四川省劍閣行署護山布告。金光洞鳥不下樹,進香還願不得鳴炮、殺雞已成積習。

地方特產:鎮境內主要出產天麻、烏藥、蕨菜、薇菜和反季節蒜苔等。

自然環境

含增鎮含增鎮地圖
“四面青山環繞,生態純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養生地”凡到過江油含增鎮的人,都會這么評價山城含增。這裡清新宜人的環境的確令人稱道,尤以綠色植物景觀牆吸引人。這些數量眾多、規模宏大的景觀牆,如一道道綠色屏風,把含增裝扮得清幽無比。1950年代前,含增鎮跟江油其它鄉鎮一樣,並不為外界所知。國家實施“三線建設”後,長城特殊鋼公司三分廠落戶這裡,含增便熱鬧起來,也現代起來,進而成為一座小城。與其它地方的“三線建設”不一樣的是,這裡的職工生活區與廠區因大山的阻隔,相距較遠,沒有連在一起。含增便跟噪音、粉塵和一些有害化學物質絕了緣,保持了清新、恬淡、自然的個性。過去,含增在城鎮建設上不太注重環境綠化,直到1980年代後,才有了明顯改觀。據三分廠含增街道辦主任張善進介紹,這是由於生活垃圾沒有及時處理,造成了環境污染所致。在環境美化上,含增人是動了腦筋的。由於含增地處山區,對環境的整治便不能按常規思維進行,他們採取依山就勢、見縫插綠、因牆添綠的方式全面推進。在盤江賓館的街對面,有一道高5米、長50米的景觀牆。山坡上修建的是供應全鎮一萬多人使用的自來水塔。為了綠化美化這塊巨大牆體,精明的含增人在牆的頂部栽種了迎春花和常春藤。一年四季,季季景色各不相同。早春,迎春怒放,黃花朵朵,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氣息;夏天,常春藤碧綠如洗,枝蔓從牆頭攀爬下來,恰似一道綠色瀑布從天而降;秋冬季節,藤葉紅黃相間,猶如一幅五彩繽紛的國畫。
含增鎮乾元山
迎賓路旁,有長百米的建築填方地段。含增人匠心獨運,設計了兩層仿古觀景台,路邊建起了仿古的樓台亭閣,供人們休閒娛樂。整個建築全用植物造景,給人以步移景換的感覺。樓台邊有古樹環繞,亭子上有紫藤攀爬,水榭邊有杜鵑依偎,而兩層觀景台前,種有碧綠的倒槐和塔柏;後牆上,攀爬能力極強的爬山虎正極力擴張地盤。從遠處看,兩道後牆如兩塊綠色掛毯貼在牆上。含增街道辦後的山坡上,建設者還巧妙地利用盤江盛產的丹景石造景,上刻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等詩篇,四周栽上月季、黃楊等綠色植物,一股清新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在含增,很難發現兩塊形狀相似、栽種植物一致的綠色牆體。這又是含增人的精明之處,他們除用藤本植物和灌木作為遮掩牆體的綠色植物外,還廣泛利用喬木巨大的遮陰功能,掩飾牆體。從生活區通往廠區的盤江路兩邊,茂盛、壯實的夾竹桃形成了一條綠色通道。白的、粉紅的花朵迎風招展,有如成群的處子在舞蹈。在迎春路邊,成排的法國冬青枝繁葉茂,連綿不絕,恰好擋住了裸露的山岩。“經過20多年不懈努力,綠色意識早已深入含增人的心裡。”張善進自豪地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