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西安城牆含光門是唐代皇城南面三個城門之一,最初的基礎是隋大興城和唐長安城,明代大規模擴建成為今天城牆的雛形。上世紀50年代,含光門是出入西安城南北的主要通衢。這裡開啟的不僅僅是唐皇城的記憶之門、智慧之門、商貿之門,而且更重要的是為我們詮釋了一個時代“保護工程”的輝煌。據《唐兩京城坊考·皇城》載,皇城為唐朝中央衙署所在地,為全國封建統治的中樞;皇城內的“左宗廟,右社稷,百僚廨署列於其間”。隋唐含光門內左側又是隋唐的“外交部”鴻臚寺和“國賓館”鴻臚客館的所在地,從巨觀和微觀都說明了此門的重要。

簡介

西大

據社科院考古所專家何歲利介紹,含光門是隋唐長安城皇城南牆偏西一處城門,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是迄今為止所發現最為完好的隋唐長安城遺址。考古成果顯示該門有三個門道,東、西兩門道的寬度為5.3米,中間門道寬度為5.5米,門道南北進深19餘米。考古過程證實,唐代含光門為過梁式門洞建築,門上方建有門樓,門內兩側有砌磚。含光門內西側緊貼城牆應有登門樓的馬道。考古人員不僅發現了實物遺址,還揭開了含光門昔日“行路”歷史。中門道作為權貴專用的高等級門道,使用率低也損壞2少,幾乎沒有維修過,基本上保留著唐初期砌築的材料與形制,砌磚規整而精緻;東、西門道多次維修,大體保留著晚唐時期的遺蹟,磚砌簡單而粗略。遺蹟顯示,各門道砌磚外表曾抹有白灰泥牆皮,門道地面車轍至今宛然猶在,門道中的石質門限依然存留。門道過樑柱礎等都完好保留著。此次還揭示出宋時所維修的門道,其路面比唐路面高出80多厘米,至今路面上的鋪石完好保留。

特殊遭遇

宏偉的唐長安城城牆在千年歷史變幻中幾乎湮沒殆盡,而含光門遺址獨能基本完好保存,這與其特殊的歷史遭遇有關。唐末時長安城遭廢棄,到五代以後新建長安城,以唐長安城皇城南牆作為新建城的南牆,把含光門留用成為新城牆的一部分,此際封閉了含光門的西、中兩門道,僅留東門道作為過道。宋末至金時,含光門被全部封堵,明代新修西安城,含光門又被包裹在新築城牆內。從此含光門深藏不露歷經清及民國直至解放後。到上世紀60年代破城修路時,才觸及唐含光門遺址。

西大

能保存至今是因為這座城門元代就被封閉,只留下小的門洞供交通之用。隋唐修建的含光門城門從唐末一直沿用至北宋,到元代時,這座城門被封閉,此後的明清兩代多次修建西安城牆,但含光門遺址一直被包在明清的西安城牆內。1986年、2004年西安市先後兩次對唐含光門進行考古發掘,這才使唐含光門遺址呈現在世人面前。

布局

西大

整個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布局分為東大廳、中大廳和西大廳。博物館東大廳的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從這裡可以想像到唐含光門的宏大雄偉。唐含光門遺址門址呈長方形,長37.4米、寬19.6米,以純淨黃土版築而成。

展廳

西大廳的城牆斷面遺址城牆斷面是西安城牆的一部分,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這裡展示著西安城牆的歷史發展進程,比較全面的向人們展示了西安城牆的歷史演變,含光門是西安人再熟悉不過的文化地標,近年新建成的含光門綠化廣場也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納涼休閒的好去處,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含光門的城門裡還悄悄藏著一座博物館,記者昨日探訪了這座“養在閨中人未識”的城門博物館。

西大

這座獨一無二的博物館展廳面積達3980平方米,展示內容有唐代含光門門道、城牆斷面和過水涵洞遺址,除此之外,還附設有《中國城牆發展史》、《隋唐長安城》兩個專題展覽,可以看到明清的城牆文物,例如城門屋頂戧脊獸、牆磚、瓦當、城樓金柱、擂石等珍貴文物。

城牆文化

最能反映城牆文化的還是西展廳的城牆斷面,在這個城牆斷面上能清楚地看到隋唐夯土層、唐末五代的夯土層、宋元夯土層、明清夯土層、近現代夯土層等五大城牆文化層斷面。而最早的夯土層建於隋開皇年間,至今已經有1400多年歷史,考古學家認為,這段城牆內涵之豐富,在我國現存城牆遺存中也較為罕見,是中國城牆文化的珍貴遺存,包含了重要的歷史信息,是西安城牆歷史變遷的一個見證,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西大

在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有一個鎮館之寶——隋唐過水涵洞遺址,通俗地說就是長安城地下供水管網中的一段,但可別小看這一小段涵洞王肅說:“從它的結構上能看出來唐代的供水管網相當發達,甚至超過現在一些城市的供水管網。”
這段涵洞位於含光門城牆地下,涵洞軸線與城牆走向垂直,壓於隋代的夯土城垣下。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段供水用的涵洞為磚砌的拱形結構,洞頂部靠磚的擠壓分散壓力,王肅介紹,這說明在公元七世紀時,中國大型工程的過水結構已經發展成熟,他甚至認為目前中國一些城市的地下供水管網都沒有該涵洞設計先進。因為這段涵洞的存在,人們可以準確地掌握隋唐皇城外界的精確位置,並且可以判斷出唐皇城的走向。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起點為長安城,但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始發點就在含光門。

絲綢之路始發點

古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有4000多公里,開通了世界上最長的陸上經濟商貿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連串璀璨奪目的文化遺產。

西大

因為唐代鴻臚寺設在含光門裡,鴻臚寺主管外賓接待,各國來賓到長安後都要到含光門的鴻臚寺“登記、備案”,鴻臚寺的地位和功能就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執掌著外交事宜。絲路上的貿易、文化、科技往來自然也歸此處掌管,所以說,含光門是絲綢之路的始發點。
含光門名稱取自《詩經》“含宏光大”一句,即包容天下之意。2006年8月,我國與中亞五國達成共識,將各國一些歷史文化遺蹟的單個景點整合起來,用“絲綢之路”之線串起整體申報。目前,唐含光門遺址已經被納入絲路申遺的一部分。
“絲綢之路”沿線的各單個景點均將列入到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唐含光門遺址也將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含光門城牆內除了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外,還建有一座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它也是我國第一座書法藝術專題博物館,它位於城門遺址博物館兩座大廳之間。

文化內涵

西大

在我國現存城牆遺存中較為罕見,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包孕著重要的歷史信息,是西安城牆歷史變化的一個見證,具有較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在博物館中大廳一層有隋唐含光門復原模型和清西安府城沙盤模型,再現隋唐含光門雄偉和輝煌,並向人們通過語音顯示屏訴說著西安古老的城牆和街區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