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進軍

向沙漠進軍

本詞條是《向沙漠進軍》一文的標題,《向沙漠進軍》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這篇文章根據大量事實和科學原理,對為什麼要向沙漠進軍,怎樣向沙漠進軍,進軍的前景如何等重大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科學道理講得有聲有色。

向沙漠進軍 《向沙漠進軍》教學設計
說明:本課教學按“大語文教育”思想設計,由“語文環境”、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三部分組成。
教學目的:(1)學習說明事物的特徵、說明的順序和作詮釋、舉例子等說明方法;(2)學習確定中心句;(3)結合課文教學進行聽說訓練;(4)增強環境生態方面的危機感,培養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課文閱讀。
教學難點:中心句的確定。
教學時數:2課時。
語文環境布置
一、“語文黑板報”一期:
1.《被沙漠吞噬的古城》
樓蘭,曾是我國一座著名的古城,許多古代詩文都提到過它,王昌齡還留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名句。唐朝時,這裡還是一個十分富饒的地方,它靠近羅布泊,周圍水草豐茂,牛羊成群,又處在絲綢之路上,是東西方客商往來的必經之地。
可是現在,樓蘭卻早已被沙漠吞噬。居民遷走了,牛羊不見了,羅布泊乾涸了(50年代還有水),絲綢之路中斷了,只有那斷壁殘垣還留在沙漠中,偶而有一支考察隊來到這裡,憑著廢墟想像它昔日的風采。
2.《百泉之城已無泉》
我們河北邢台過去被稱為“百泉之城”,因為它遍地是泉。最集中的是西南郊百泉村一帶,泉眼密布,河道縱橫,土地全部自流灌溉,盛產水稻、魚蝦和蘆葦,宛如江南水鄉。城北的達活泉公園,更是以其清冽的泉水和旖旎的風光吸引著遊人。但是70年代以後,邢台的泉逐漸乾涸,眾多的河渠變成了乾土溝,昔日的水稻田現在生長的是玉米、小麥,以泉水著稱的達活泉公園也只能靠自來水維持它那淺淺的人工湖了。
原因──過量開採地下水。
3.“說文解字”
虐上面的“”是虎頭,也是“虎”字的變形;下面的“”是一隻反著的“”,即“爪”的變形,古文字寫作“”、“”。“虐”字用“老虎反爪抓人”表示“殘暴”之義。
沛注意:右邊不是“市”,同樣的情況還有肺、芾;柿子的“柿”才以“市”作聲旁。
二、“閱讀與欣賞”欄,張貼以下資料:
(1)《豈容綠洲變沙漠》(《光明日報》1989年5月13日);
(2)《沙漠綠洲發出了呼救》(《中國環境報》1991年3月16日);
(3)《黃土高原的黃土形成》(《語文報》178期)。
課 堂 教 學
第一課時
一、聽讀導引型參讀文章《綠洲變成了沙漠》
目的:通過聽讀練習培養興趣,強化動機,導入新課。
交代任務:在過去“聽記”、“聽述”的基礎上“聽析”──聽後回答:是什麼文體?主題是什麼?有哪幾個段落層?還有幾個問題,暫時“保密”,聽後再提。
綠洲變成了沙漠
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綠洲變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無所有”。然而據考證,這裡在很久以前並非一無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學家在這片沙漠上發現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魚的骨骼和生物的遺蹟。它告訴我們,在遠古時候,整個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險家預言,沙漠地下蘊藏著很多海洋生物的遺體,現在已經變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油田。這說明,如果這裡一直是沙漠,是不會有儲量豐富的石油的。撒哈拉東部有一個名叫“恩阿傑爾”的高原,在當地土語中,“恩阿傑爾”就是“河流很多的台地”。地質學家在那裡發現的櫟樹和雪松的化石證明,大約6500年以前,這些樹在這裡生長過。然而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連山谷發現的壁畫。壁畫有5 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長頸鹿,有急馳如飛的羚羊,有緩緩而行的黃牛,有大象和河馬,有手持弓箭的獵人,有靜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員和奇特的神像,還有勞動和舞蹈的情景。壁畫最小的有幾厘米見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赭紅色勾線,然後塗上各種顏色,雖然經歷了長久的日曬風吹,卻顏色不褪。這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發達的文化藝術,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水平,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它也說明,在6 000多年以前,撒哈拉決不是乾旱的沙漠,而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么,是什麼原因使綠洲變成了沙漠呢?有人研究,是由於氣候的變化,加上對森林、草原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尤其是過度的放牧。
答案:文體是說明文。主題:撒哈拉沙漠是綠洲變成的。分兩段:1撒哈拉沙漠是綠洲變成的;2綠洲變成沙漠的原因。
方才“保密”的問題:1“撒哈拉”在阿拉伯文中是什麼意思?2文章用哪些證據證明撒哈拉沙漠是綠洲變成的?答案略。
進一步思考:此文所說的土地沙漠化問題僅是個別現象嗎?別的地方有無此類問題?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準備以下例子:1979年,《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風沙進逼北京城》(板書),警告國人:如果不加治理的話,連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也會被沙漠埋葬!沙漠在向人類進攻了!我們目前的一個緊迫任務就是──向沙漠進軍!(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提問:作者竺可楨是一個什麼人?他研究什麼學科?我們學過他寫的什麼文章?學過寫他的什麼文章?
三、“搶讀”課文,從整體上理解
要求邊讀邊畫出生字詞,讀完後回答幾個問題,其一是怎樣向沙漠進軍,其餘也暫時“保密”。
說明:“搶讀”就是誰搶到誰讀,一旦讀錯,由別人再搶。老師也搶,搶到後或自己讀,或指定一個不搶的同學讀。此法易於引起興趣,便於糾正錯誤,還便於分組競賽。
回答問題:
1.什麼文體?答案:說明文。
2.運用什麼說明順序?答案:邏輯順序。
3.哪幾段寫怎樣向沙漠進軍的問題?怎樣向沙漠進軍?答案:
4.12自然段。進軍方法有二:一是守──植林,種草;二是攻──水。
5.除了怎樣向沙漠進軍之外,課文還寫了什麼內容?答案:為什麼向沙漠進軍,向沙漠進軍的前景。
小結:為什麼──怎樣──成績和前景。這是文章的思路,嚴謹而有條理。(板書)
四、閱讀課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話是什麼關係?答案:第一句是中心句,後兩句解說第一句,後兩句之間是轉折關係。
2.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刪去?答案:不可。刪去“最”不足以說明沙漠危害之嚴重;刪去“自然”,“敵人”的性質就模糊不清,易與社會的敵人混淆;刪去“之一”在闡述事理上就顯得有些絕對,因為自然界還有一些“敵人”是“最頑強”的。
3.第二、三自然段與第一段是什麼關係?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答案:舉例解說第一段。它們之間是並列關係。
4.“文明”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答案:文化。
5.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的“侵占”能否換成“侵入”?答案:不能。因為不但侵入了,而且占領了。
6.“雨量還充沛”的“還”表示什麼?可否刪去?答案:表示“勉強算得上”,不可刪去。
7.“由於長城外的風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襲擊”的“侵入”可否換成“侵占”?答案:不可,因為榆林城並沒有被風沙占領,只是受到襲擊。
8.“乾隆年間”距今多少年?請從字詞典附錄的“歷代紀元表”查出,以增進能力。
9.這兩段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答案: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
10.發散性思維測驗:地中海沿岸和榆林地區這兩個例子有什麼不同?請儘量多找出幾條。答案:一個是外國,一個是中國;一個在沿海,一個在內地;一個是“兩三千年來”漫長的歷史時期,一個是乾隆以來的近現代;前者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後者的沙漠化主要是人為原因……
教師評:沙漠化的例子很多,但作者選這兩個,是考慮到以上種種代表性,極具匠心。由以上幾題可看出,本文語言十分準確嚴密。
五、閱讀第四自然段
1.這段與前後文是什麼關係?答案:承上啟下。
2.哪一句是中心句?答案:第一句。
3.“游擊戰”、“陣地戰”是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好處?答案:打比方。好處:一是形象、準確,二是與“進軍”相呼應。
4.分別畫出詮釋“游擊戰”和“陣地戰”的句子。
5.解釋“肆虐”:任意乾殘暴的事。參見“語文環境”中的“說文解字”。
6.“一次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連根拔起”和“沿長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農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穫”這兩個例子都是說明“游擊戰”的危害,但它們的側重點有什麼不同?答案:前者側重說明它破壞力強,後者側重說明危害頻繁。
7.這一段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答案:打比方、分類別、舉例子、作詮釋、列數字。
8.求異思維訓練:你認為課本對“丘墟”的注釋準確嗎?答案:不準確,應是“沙丘和廢墟”──城郭被風沙埋葬的地方成為沙丘,未埋葬的成為廢墟。
六、作業
找出以下各段的中心句,沒有中心句的概括它的大意。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知識要點
1.卡片認讀:磴涸蔥蘢坂虐沛浸
2.解詞:文明肆虐蔥蘢不毛之地丘墟儼然
3.提問作者、思路以及課文閱讀中的問題。
二、繼續閱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第5段第1句是中心句嗎?答案:不是,因為它只能領起前半段,後面還有“其次……”。看來,第1句應加“首先”。這是本文白璧微瑕。
2.第5段主要運用什麼說明方法?答案:作詮釋。
3.第7自然段第1句起什麼作用?中心句是哪句?答案:第1句起承上啟下作用,第2句是中心句。
4.第8段中心句是哪句?答案:是“只要能……綠洲來。”
5.第9、10兩段有一承上啟下的句子,請畫出。答案:“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防護作用。”
6.“風是沙漠向人類進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為人類造福”領起到什麼地方?答案:領起第11、12兩段。
7.第12段寫沙漠日照強的特點是什麼用意?這一段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答案:說明沙漠日光可以利用。說明方法是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
8.歸納本文的中心句分別在各段的什麼位置?答案:段首和段中。
三、自由討論
先在四人小組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向老師提出,在全班討論解決或由老師解答。
實際執教時,學生提出:第1、2自然段的兩個例子,為什麼前者略而後者詳?為什麼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後者交代?教師的回答是:地中海沿岸處在北緯30度附近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低空空氣密集,氣流是上升的,因而蒸發量很大,難以形成降雨──參見《世界地理》課本和《世界地圖冊》──它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不必強調,因而略寫。而後者則主要是人為原因,應當強調,故而詳寫。
四、說話訓練
給課文換一兩個例子,說明“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先在四人小組說,然後推舉代表面對全班說,由大家評判。
五、作業
1.歸納本課知識要點。
2.完成課後練習。
課 外 活 動
幾年來,我校操場的磚砌跑道線越來越“高”了。請觀察、測量“高”了多少,然後調查分析原因,寫一篇小論文。
方法步驟:
1.以“中學生可以搞科研嗎”這一問題激發動機興趣,然後讀一篇中學生寫的小論文──《黃土高原的黃土形成》(《語文報》178期第9版),形成憤悱狀態。
2.觀察、測量我校操場變“高”的現象,得出數據;觀察分析操場周圍環境特別是建築物分布的特點。
3.調查分析原因。(1)調查老教師,特別是10年前參加修建操場的體育老師,了解是否原先就這么高;(2)請教地理老師,請他解釋原因;(3)同學間討論分析。
4.將自己的意見寫成小論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