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鏽病

向日葵鏽病

向日葵鏽病,是在向日葵種植期容易發生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向日葵柄鏽菌,屬於擔子菌亞門。該病大流行時期,可以導致向日葵減產40%到80%。初期會出現少量孢子堆,破裂後會出現褐色粉末,末期散出黑色粉末,導致葉片枯死。可以通過噴灑農藥等方式來對該病進行防治。

病害症狀

是向日葵重要病害,大流行年份減產40%~80%。葉片、葉柄、莖稈、葵盤等部位染病後都可形成鐵鏽般狀孢子堆。葉片染病,初在葉片背面出現褐色小皰是病菌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後散出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後病部生出許多黑褐色的小皰,即病菌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發生嚴重的致葉片早期乾枯。

病原特徵

向日葵柄鏽菌(Puccinia helianthi Schw.),屬擔子菌亞門真菌。性子器生於葉兩面,圓形,黃色群生。銹子器杯狀,群生於葉背,大小21~28×18~21微米。夏孢子堆主要生在葉背,圓形至橢圓形,大小1~1.5mm,具2個芽孔。冬孢子堆在葉背面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大小0.5~1.5mm。冬孢子橢圓形至長圓形,兩端圓,分隔處稍縊縮,大小40~54×22~29微米,柄無色,長約110微米。單主寄生,0,I,Ⅱ,Ⅲ葉上生。

傳播途徑

寒冷地區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侵入幼葉,形成性子器,後在病斑背面產生鏽子器,器內銹孢子飛散傳播,萌發後也從葉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接近收穫時,在產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南方溫暖地區病菌在多年生向日葵或菊芋上以菌絲越冬,越冬後繁殖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該病發生與上年累積菌源數量、當年降雨量關係密切,尤其是幼苗和銹孢子出現後,降雨對其流行起有重要作用。進入夏孢子階段後,雨季來的早,可進行多次重複侵染常引致該病流行。目前,按國際統一命名系統已發現北美1、2、3和4號生理小種,將其分別描述為o、2、1和1、2小種。中國內蒙古向日葵繡病流行區巴盟、包頭市、呼和浩特市主要為1、2、3號生理小種,其中3號小種占60%~90%,是內蒙古繡病流行的優勢小種,2號小種占10%~20%。用3號小種測定內蒙古地區生產上使用的向日葵栽培種,土右三道眉、低列多維克、派改1號、內雜1號、內雜2號、食葵1~3號均呈感病型反應。生產上種植中熟品種及食用葵易發病。7~8月份多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白葵雜1號、遼葵雜1號、沈葵1號;清除病株殘體燒掉,並深翻土地。

(2)加強前期管理,及時中耕,合理施用磷肥。

(3)藥劑拌種用25%羥銹寧可濕性粉劑100g乾拌50kg種子,可減輕發病。

藥劑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用25%萎銹靈可濕性粉劑或20%萎銹靈乳油400-600倍液噴霧、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