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溝千佛洞

吐峪溝千佛洞

吐峪溝千佛洞,位於吐魯番鄯善吐峪溝峽谷中段,開鑿於兩晉十六國時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是1957年自治區首批公布的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吐峪溝千佛洞吐峪溝千佛洞
位於新疆吐魯番東南約55公里,屬鄯善縣吐峪溝鄉。原有洞窟94個,全部開鑿在吐峪溝溝口兩旁的高山峭壁上,現大部分洞窟已塌毀,僅有8個洞窟尚殘存部分壁畫。這裡曾發現不少三,五,六世紀時期的寫經。
吐峪溝東南區的第四號窟是吐魯番地區早期石窟之一,窟內壁畫上的漢文榜題的字型與五世紀末六世紀初的寫經相仿,說明這裡的早期石窟大約就開鑿於此時。這種早期石窟,其形有天中壇的穹廬頂方形窟,也有從龜茲傳來的長方形券頂,後部立中心柱的支提窟。窟內塑像早已毀掉,尚存壁畫題材有本生故事和千佛等。

歷史

吐峪溝千佛洞吐峪溝千佛洞
南北朝時期,吐峪溝石窟是高昌王國最高統治集團全力經營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唐代,吐峪溝大峽谷兩岸的佛教洞窟有了進一步發展,凝聚在每個洞窟中的佛教壁畫藝術,也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據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獻《西州圖經》記載,當年的吐峪溝乃人間仙境。《西州圖經》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溝中有隨山勢展布的重重寺院,它們背依危峰,下臨清溪,四周綠樹掩映,佛寺、禪院密集,佛樂飄飄、煙火不斷、游僧雲集,人行溝谷深處,難見日月”。

吐峪溝千佛洞開鑿以來的1700多年中,先後歷經了人為破壞和自然塌損兩階段。現有洞窟94個,有編號46窟,僅有8窟殘存壁畫。那些倖存下來的石窟壁畫,至今仍向人們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風采,吸引了當今世界各地研究佛教歷史、佛教藝術的專家學者們的目光,是研究我國佛教文史、佛教美術史、古建築史的歷史依據和實物資料,具有無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