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學

“邏輯學”的舊譯。一般認為因邏輯學與中國古代著重研究名實關係的名家學說有類似之處而得名。1824年樂學溪堂刊行佚名譯的《名學類通》開其端。1900年嚴復開“名學會”,著手翻譯《穆勒名學》(原名《邏輯學體系:演繹和歸納》著者約翰。穆勒),至1902年譯成一半。他在此書的按語中說:“邏輯最初譯本為固陋所及見者,有明季之《名理探》,乃李之藻所譯,近日稅務司譯有《辨學啟蒙》。日探,日辨,皆不足與本學之深廣相副。必求其近,姑以名學譯之”。以後陸續出版了一些以“名學”命名的著作。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作為譯名已不用,但仍有稱中國古代邏輯學為“名學”的。

基本信息

名學

正文

泛指中國古代的邏輯學說。在中國先秦時代,諸子各家的邏輯思想大都是圍繞名實問題和正名問題展開的。孔子最早提出正名思想,但他主要把正名看作是治理國家的頭等大事和根本任務。到了公孫龍後期墨家才真正從邏輯的角度提出正名的原則。荀子集先秦正名思想之大成,總結了"制名之樞要",形成比較成熟的正名邏輯理論,從而使正名思想成了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點和核心。
名學也曾作為西方邏輯的中譯名之一。中國最早使用"名學"一詞指稱西方邏輯,是在1824年出版的《名學類通》的譯著中。影響較大的是嚴復於1903年翻譯的《穆勒名學》和1908年翻譯的《名學淺說》。不少中國學者還以名學作為邏輯或中國邏輯史著作的書名,如:楊蔭杭著的《名學教科書》(1903),屠孝實著的《名學綱要》(1925),胡適著的《先秦名學史》(1922)和虞愚著的《中國名學》(1936)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