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效應

同化效應

同化效應指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逐漸接近參照群體或參照人員的態度和行為的過程,是個體在潛移默化中對外部環境的一種不自覺的調適。 

簡介

同化效應同化效應

同化效應(Assimilationeffect)是指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逐漸接近參照群體或參照人員的態度和行為的過程,是個體在潛移默化中對外部環境的一種不自覺的調適。例如:將一塊鐵放在一塊磁鐵旁邊,時間長了,鐵就會吸收到磁鐵的磁力,漸漸地也產生了磁性。

通俗地講,同化效應就是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尤其在職場中較容易出現同化效應,在一個屋檐下時間久了,人與人之間會呈現出一種趨同性,這種趨同性,能為職場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不過,那些消極負面的方面,還是不要趨同為好,否則,就是“惡性傳染”,即負同化效應。

各種類型

道德規範中的同化效應

道德規範中的同化效應,是指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吸收新的道德規範,並把新的道德規範有效地納入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之中。在這一效應中,並非所有的道德規範都能被納入個體的道德認識結構中,因為個體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外在的道德規範只有經過個體的認知結構的整理、分析、組合、轉換,才能形成具有整體性、一般性的道德認知結構。在這一心理活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結構發生了量的變化,亦即新的道德規範被有效地吸收並促使個體認知結構發生某些預期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認知結構,而是使個體認知結構具有了更強的同化能力。  

情感的同化效應

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理解對方的處境和心理狀態,並產生與對方相同、相近的感情,這就是情感的同化效應。注重情感的同化效應,不僅可以消除對方的恐懼、疑慮、對峙心理,而且對融洽對方的情感,啟發對方的覺悟,轉變對方的認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發揮情感的同化效應,應把握住以下兩個技巧:

1、利用人們常相信“自己”的心理態勢,儘量讓自己“等同”於對方,感化對方,打消對方的牴觸、防禦心理。

2、利用人們普遍具有的“自尊”、“自愛”等心理現象,儘量反映對方的感受,顯示對方的觀點,關心、體貼、尊重對方。對其優點、成績給予肯定,對合理部分表示贊同,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心態趨於平衡。在氣順心平下,幫助分析產生錯誤的根源,指出美中不足,再適時、適度地實施批評和幫助教育。

色彩的同化效應

當某一色被其他色所包圍時,如果被包圍的色在色相、明度方面與包圍色非常接近,或者兩者面積對比十分懸殊,被包圍之色面積很小,那么,被包圍之色就會被包圍之色“吃掉”,這種色彩現象稱之為色彩同化

其原因是色彩對比的視覺刺激值小於視覺的可見值。例如,在大面積淺黃色背景上配以與此色明度非常接近的淺橙色,橙色在視覺上不起作用。再如,在大面積綠色背景上,配以針尖般大小的紅色,雖然紅綠互補,對比強烈,但是由於面積過分細小,使眼睛難以發現紅色的存在。因此,色彩構成時應恰當地調節各色之間在色相、明度、純度以及面積比例的對比度,充分發揮各色的視覺作用,避免發生色彩同化效應。 

集體的同化效應

良好的集體能產生一種同化效應。集體的同化效應是指集體成員在活動中,接受了集體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了與集體要求相一致的態度與行為。

1、模仿
在集體生活中,模仿是指在集體的一定刺激的影響下而產生與他人相似的行為。模仿一般分為自覺模仿和無意識的模仿。自覺模仿是在集體的號召下產生的;無意識的模仿則是一種不知不覺的模仿。一般來說,對於榜樣的模仿要經過一個過程:從盲目的模仿到選擇地模仿;從模仿自己的夥伴到模仿周邊的成人;從模仿身邊的人到模仿影視中人物;從外部行為的模仿到心理品質的模仿。

2、暗示
集體中暗示,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集體用含蓄的的方式對集體成員的心理或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其出現與集體的意志相一致的傾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暗示性,它是我們生活中十分普遍的心理現象。能否接受暗示的影響,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

(1)主觀因素

主要受暗示者的性格、智力水平和對暗示的意識程度等。集體中,缺乏主見的人容易接受暗示,而自主性較強的人則不易接受暗示;聰明的人比較容易接受暗示,而反應遲鈍的人則不易接受暗示。

(2)客觀因素

如果暗示者的威望較高,則人們容易接受暗示;受暗示的人數越多,個體越容易接受暗示。在道德行為判斷上,人們在人數多的情況下容易受暗示,而在學習上,則易受教師或成績優秀者的暗示。在班集體中,越是有威信、有影響的人,其暗示效應越高,容易引起別人的模仿。

3、情緒情感

情緒情感主要是指在集體中,學生的種種情緒體驗通過表情、姿態、動作等方式表現出來,感染他人,從而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是個體之間的,也可以是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在集體生活中,集體的情緒狀態是一種影響集體心理氣氛和心理行為的重要因素。長期生活在生氣勃勃、團結向上的集體中,接受著各種積極的情緒感染,會不斷地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相反地,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死氣沉沉、情緒低落的集體中,則個體也容易形成孤僻、多疑的不良性格,不僅容易挫傷其上進心,更會妨礙他們積極性的發揮。

4、從眾

從眾是指在一定形式的集體壓力下,放棄個人的立場,在觀念上,行動上與大家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在班集體中,常常見到“隨聲附和”,“人云亦云”的現象,這些都是從眾的表現。依賴性強,辨別是非能力差的人更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現象解讀

同化效應意味著不相同的事物逐漸變得相近或相同。在這個微妙的“同化效應”中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從異到同的演變,二是同化演變所需的時間。在巨觀上,不同的事物是具有同化的可能性的,統一思想,規範行為都可以做到,但需要一段逐漸演變的時間,需要努力和等待。

漫說銳詞

>>>> 查看更多銳詞漫畫>>>>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2年08月

銳詞報
手機報IN詞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2012年08月IN辭彙總| 寵物型兒童|簡訊息愛好者|教育男性化|被催生活|拿鐵生活|粉底效應|職場小三|手機中暑|職場潛水員|拼郵|職場強迫症|菜名詩詞|空姐情結|垃圾工作|數據影子|混搭戀愛|後暑期旅遊|網路文盲|同化效應|職場拒升族|下班沉默症|經濟艙綜合症|主動失眠|周日焦慮|閒聊天式面試|黑洞度假區|袁隆平式財富|牛奶大腦|混合撫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