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學院

吉林省教育學院

吉林省教育學院成立於1957年,是一所具有師範性質的教師進修為主的高等院校。有南、北、東三個校區,占地面積8.8萬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租用林地19.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已超過2億元。學院現有教職工31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40人,教授31人,博士20人,碩士47人。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專業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為學院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人力和智力基礎。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57年吉林省教師進修學院創建。

1954年吉林省工農速成中學創建。

1958年吉林省工農速成中學升格為吉林省工農師範學院。

1962年吉林省工農師範學院更名為吉林教育學院。

1962年吉林省教師進修學院、吉林教育學院合併組建吉林省教育學院。

1969年吉林教育學院停辦。

1972年吉林教育學院復校。

1972年吉林省函授學院(資源)併入吉林省教育學院。

1982年吉林省函授學院併入(合署)吉林省教育學院。

辦學規模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院共設有教學、教研、師訓乾訓、黨群、行政後勤等42個部門。在籍函授生1367人,日校生1836人。

部門設定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吉林省教育學院設有的學前教研培訓部、國小教研培訓部、國中教研培訓部、高中教研培 訓部、民族教育學院(吉林省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中心)、職業與成人教育教研培訓院、綜合教研培訓部等分別承擔著相關學段、學科的教研與培訓工作;農村教育研究所、語文·文化教育研究所、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師教育與校長培訓研究所、德育教育研究所等分別針對吉林省省情和有關教育政策開展調研和研究工作;下設在學院的吉林省教育廳教研室辦公室(省課改辦、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發展中心、基礎教育考試與評價研究所)、吉林省中國小校長培訓中心 、吉林省中國小幼兒教師培訓中心(繼教辦、國培項目執行辦公室)、吉林省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吉林省基礎教育網路信息中心、 吉林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等分別承擔著對全省基礎教育發展的指導、協調、監督和管理等職責。

職業教育

吉林省教育學院極回響國家號召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幾年來培養了近5000名技能型人才,服務在省內外各行各業。教學過程中狠抓師德和教風 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積極組織各項文體公益活動,努力培養適應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民族教育

積極發揮民族教育教研優勢,通力配合吉林省支援新疆等少數民族發展計畫,認真完成了為期兩年的新疆文秘班學員的培訓工作,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現有少數民族預科生700多人在校學習。

師資隊伍

吉林省教育學院現有教職工318人。教職工中,有專業技術人員276人,其中博士後5人,博士16人,碩士34人,教授31人,副教授125人。

知名學者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模:龔玲、李元昌

國務院特殊津貼:龔玲、李元昌、柳玉峰

吉林省高級專家:龔玲

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龔玲、柳玉峰

吉林省先進教育工作者:楊玉寶

長春市勞模:齊放

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張德利、龔玲、劉國、趙士英、楊光輝、王鵬偉、林森。

教授-正高級

赫 堅 張德利 龔 玲 楊茂臻 楊玉寶 劉國 楊光輝
郭春艷 田 權 董 強 牟雲剛 黃可心 林 森 劉愛華
郎 宇 王會平 張玉新 劉 華 薛中國 盧文祥 趙準勝
馬思軍 馬海江 郝普耀 崔安玲 蔣昌麗 李獻業 金花子
董雲麗 李子良 劉 芳 李大東 何風波 呂曉萍 劉曉峰
何 穎 劉 潔 程振錄 宋海英 馬妍春

以上表格內容參考資料為:

副教授-副高級

柳玉峰吳德文汪 晶宋 爽孟祥靜趙蔚新李 波
馬忠學寧麗靜翟麗娟宋勝傑趙士剛劉 凡白 濱
黃春華蔡珂馨齊 放林 冬王麗君辛春梅丁 薇
劉洪軍駱秦俐王 強劉 力張為民戰 青張艷香
張 燕王興國程明喜費運星尹勝傑陳書翠呂曉春
代文偉何其紅李 萍盛暑寒蔡京玉申基德朱森林
白金祥姚 潔胡乃香高 踐白星曉常文革陳 賀
倪牟雙李 彤徐 卓張忠濤袁亞仙張書洲張 勇
馬旭光王 英張艷平沈華峰王竹梅闞赤兵徐曉猛
朱延輝王文霞張後安賈 君張 岩王秀霞孟憲賓
姜 宇哈 斯李偉功張翠萍孟 和屈迎輝王小平
楊金山江國學王雁苓孫世梅張連彬矯宏金姚雪紅
陳海波李大維於 偉張寒明趙德全常 虹孫秀麗
鄒文武張秋彤姜 韜高 雲徐卓婷王慶書黃金玲
張春郊王雪丹鄭世忠邊德明孫興華任 晶全明實
李長娟宮 克戴 軍白翠蓉王英傑王 森張 宇
陳 禹王洪義李春光劉 陽李 迅張麗麗

以上表格內容參考資料為:

博士

秦 磊 張德利 楊玉寶 劉愛華 李獻業 楊光輝 劉 芳
王會平 郎 宇 薛中國 趙準勝 戴 軍 王姣姣 金花子
何 穎 張 宇 張 岩 呂曉萍 孔凡琴 武 禕 陳 禹
李長娟 劉津池 蔡京玉 孫 偉 房 健 王瑩瑩 王 帥
胡成旭

以上表格內容參考資料為:

在讀博士

黨書坡 李大維 張 勇 尹勝傑 張志平 趙 霞 張玉新

以上表格內容參考資料為:

科研成果

教研工作針對吉林省中國小教育教學改革,認真履行研究、指導和服務職能,在基礎教育研究、課程資源開發、考試評價制度改革、農村教育發展、未成年人道德建設、新課程改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建設了從幼兒到高中,同時包含職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在內的教研機構和教研師資隊伍,構建了省、市、縣、基地、校五級互聯互通的多層級立體教研網路,完善了規範教研隊伍和教研活動的制度體系。

學術資源

吉林省教育學院建有10多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建有體育館、電子閱覽室等輔助教學設施。學院圖書館紙質藏書20餘萬冊,並擁有《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中國基礎教育知識倉庫》等多媒體、音像資料,使學院教學教研方面的中文文獻達到百萬以上。學院建有吉林省教育學院網、吉林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教研網、吉林民族教育教研網等幾個網站,為學院與廣大基層教師提供了豐富、快捷的課程資源。

吉林省教育學院圖書館藏書18餘萬冊,中外文期刊600多種,還購買了知網數字期刊和超星電子圖書等網路資源。正在建設以收集教師教育培訓資 料為主的教師培訓資源庫,將更好地為全省教師繼續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料積累。未來將逐步形成以基礎教育師資培訓、幹部培訓、教育管理、 中國小教材教參、高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學科教育教學參考文獻為特色的綜合性藏書體系。學院珍藏的部分古籍文獻被列為吉林省古籍 重點保護對象。

科研成就

學院圍繞推進素質教育和新一輪課程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使吉林省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階段的課改工作順利啟動和推進。學院立足吉林省實際,開發國家級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開發的1套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2套職教教材通過國家審定,開發的2套地方課程教材通過省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教研部門還開發編制了21個品種、1000多萬字的基礎教育課程資源。學院實施教研工作重心下移,關注農村教育,成立了農村基礎教育研究所,構建了縣域三級教研網路,積極開展城鄉學校手拉手和送教下鄉活動,促進了吉林省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學院十分重視基礎教育改革典型的發現與培養,先後總結了東北師大附中、東北師大附小等一批吉林省中國小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培養了李元昌、張再昌、趙謙翔三位“全國十傑”教師,以及竇桂梅、李婧偉等一批教改先進典型。這些先進典型在吉林省基礎教育領域發揮了作用。學院大力推進現代教研方式方法的創建,建設了吉林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教研網,建設了網路視頻培訓中心,積極利用網路平台開展教研活動,實現了教研方式的現代轉變。

科研工作堅持為基礎教育服務的研究方向,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以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套用理論為重點,構建了結構合理、層次齊全的科研體系。加強了對科研工作的管理,出台了科研激勵和制約機制,使學院的科研工作步入了健康發展之路。學院以爭取國家級及省級科研課題為重點,以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和學科帶頭人培養為突破口,強化課題研究與管理,推動科研工作的深入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九五”以來,學院承擔並完成了國家教育科學規劃課題6項、國家教育部規劃課題12項、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71項、吉林省科技發展項目5項(其中科技開發成功1項)、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4項、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8項、吉林省高校教學改革課題4項。全院教職工出版著作教材475部,發表核心、期刊學術論文575篇,其中被SCI收錄32篇。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57項。

“十二五”期間學院為打造全省專業化的教師培訓隊伍,實行了年度全省教師進修院校培訓者高級研修項目,已培訓800人;為建設一支具 有輻射能力的省級骨幹教師隊伍,實施了名優教師高級研修項目,即吉林省中國小骨幹教師培訓對象研修項目和吉林省中國小骨幹教師提高研 修項目,已培訓2400人;協助省教育廳建立了100個名師工作室,並以名師,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送培到縣”活動,直接受益教師12000 多人,有力地促進了廣大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組織實施了吉林省“國培計畫”中西部項目、幼師國培項目和遠程培訓項目,其中2011年和 2013年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訓項目和幼師國培短期集中培訓項目皆名列全國第一名。承擔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 續教育新體制”, 並出版了三本成果輯,《中國教育報》以《走活教師專業發展一盤棋——吉林省探索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 為題,作了整版深度報導。
“十二五”期間,學院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項,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吉林省教育廳科技與社科研究“十二五”規劃課 題27項,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6項,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吉林省語言文字套用“十二五”課題各1項。近年來,學院不斷加強 學術科研能力建設,學術水平穩步提升,學術影響力不斷擴大。5名教師成功入選教育部“國培計畫”首批(2011年)和第二批專家庫(2012年);3名教師被授予省級榮譽稱號;4名青年教師入選“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培育計畫”。與東北師範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工作成為促 進學院教科研發展和促進專業碩士成長的雙贏項目,該培養模式在全國專業碩士聯合培養工作中成為一種創新性嘗試。

學術交流

學院注重開展廣泛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先後與美國、韓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建立了交流合作機制,並以 服務中國小校教師校長培訓為基本出發點建立了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國際培訓交流平台。 先後開展了中加校長培訓項目、中德職教校長培訓項目、中日日語教師培訓項目和中韓姊妹校合作項目,利用教育理念、豐富的課程資源、新穎的教育模式培訓吉林省中國小校長及教師。與長春師範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等學校合作,探索職前職後相溝通、培養培訓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新模式。同時,還積極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院訪問和講學,並派遣學院教師積極參加國際會議或到國外大學、研究機構進修。既吸納了外部資源,又擴大了學院的知名度。

學校文化

院徽

院徽為圓形,綠色。外圍文字為學院名稱,由英文和中午兩種文字構成,中文原名為趙朴初先生所題。內圓形由“吉林教院”的漢語拼音字頭組合成一棵茁壯成長的大樹,樹冠上方為三顆果實、圖型中的“1957”為建院年代。整體構圖的寓意是:吉林省教育學院植根于吉林大地,經過45年的風風雨雨,已經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鮮花盛開,碩果纍纍。

院徽 院徽

院訓

“進德修業”,“自強不息”語出《易經》。“德高為師,學高為范”,“進德修業”就個體而言,指教師和學生

不斷進修,增進德性和功業,以達到”師範“境界;就群體而言,指學院作為教師進修院校性質、宗旨和發展方向。“自強不息”表明處於新時期轉型過程中教育學院不斷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構想與時俱進、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

院訓 院訓

院歌

“長白山莽莽蒼蒼,孕育綠色的夢想。松花江浩浩蕩蕩,奔向遠方的希望。”開篇4句以長白山、松花江為歌詞意象,既突出了地域特點,又蘊涵著生生不息之意,切合教育關懷聲明成長的現代教育理念。主體6句:"青春是奔放的江河,澆灌金色的年輪"喻指教師的青春在新一代生命中傳承。“心靈是燃燒的火把,點燃黎明的曙光”喻指教師把個體的生命奉獻給人類文明的傳播。後者暗引俄羅斯傳說,勇敢的智者丹

院歌 院歌

柯掏出火熱的心作為火把,人們走出黑暗。“進德修業一袋師範,自強不息創造的輝煌”引院訓,點明省教育學院在基礎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展望省教育學院持續發展的美好前景。“我們走向遠方,迎接時代的召喚,我們走向未來,托起的太陽。”結尾4句回應開篇,總括全詞,表明省教育學院在新世紀肩負的歷史重任和不斷進取的堅定信心。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赫堅

院長:張東航

副書記:尹忠

紀委書記:王宏哲

副院長:楊玉寶

副院長:張旺

副院長:王永軍

院長級:張德利

副院長級:龔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