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巷鄉

吉巷鄉

吉巷鄉位於古田縣東北部,與大橋、湖濱、平湖、卓洋、鶴塘毗鄰。轄24個行政村、1個林果場,共77個自然村,10個庫區村,7個老區村。吉巷鄉總戶數10592戶,36426人。鄉政府所在地海拔430米。吉巷鄉總面積2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03萬畝,林業用地23.2萬畝,有林地16.8萬畝,生態公益林5.4萬畝。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吉巷鄉吉巷鄉

吉巷鄉境內高嶺土、泥炭土、五彩石等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可供開發的水能蘊藏量大。

吉巷鄉有旅外華僑、華人2.46萬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歸僑、僑眷1.7萬人。

2004年,吉巷鄉工農業總產值3.1億元,比增7%,其中農業總產值1.3億元,比增5%,鄉鎮企業總產值2.35億元,比增12%,財政總收入5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71元,比增2%,人口自然增長率3.12%。

吉巷鄉各村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話、通閉路電視的“四通”目標。

沿革區劃

吉巷鄉吉巷鄉
1959年設永安公社,

1982年改吉巷鄉。

1997年,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3.7萬,

轄坂中村、高坑村、永安村、渭洋村、前壟村、奎樓村石床村吉巷村、昆邊村、崑山村蘭溪村韋端村、北砿村、先鋒村、芹溪村、梧山村、七茶洋村水竹洋村長洋村前山村、塔洋村、前洋坂村崎坑村、薛後村24個村委會。

基礎建設

吉巷鄉吉巷至前洋坂村水泥路
農業方面

吉巷鄉糧豆總面積達6.01萬畝,糧播面積穩定在4.7萬畝,糧食總產量1.72萬噸;水果總面積1.4萬畝,主產油柰、水蜜桃、柑桔等名優水果,總產量1.2萬噸;現有食用菌生產專用房2600多間,種植了以銀耳、茶樹菇、猴頭菇、杏鮑菇為主的各類菌8900多萬袋,總產量5800多噸;蔬菜種植面積9600畝,其中反季節蔬菜3700畝,年產量9800噸;現有5000隻以上鴨場2個,500隻以上豬場1個,年出欄禽11萬隻,豬1.2萬隻。

道路交通方面

吉巷鄉吉巷鄉

吉巷鄉各村均開通了公路,其中石床、崑山、先鋒等3個村實現公路柏油化,永安、渭洋、前壠、北墩、梧山、蘭溪、韋端、吉巷、薛後、塔洋等10個村實現了村內道路水泥化。永安至渭洋3.2公里實現路面硬化。2004年又鋪設了吉巷至山坂洋3.5公里寬4.5米的水泥路面。2008年正在動工興建投資120萬元的山坂洋至重峰3.65公里寬4.5米的水泥路,並籌備建設上店至長洋村水泥路。古田縣吉巷鄉通過努力,投資2300多萬元,新建農村水泥路總里程44公里,13個建制村實現路網硬化。該公路全長22.6公里、寬4.5米、總投資1000多萬元,於2004年至2007年分四個階段建成。該公路里程長,施工難度大,但著手早、行動快、分期分段實施,體現不同時段的農村公路建設特點,成為古田縣農村公路建設的“博物館”。

吉巷鄉吉巷鄉
教育方面

現有吉巷中心國小、古田縣第十中學和永安中學三所學校。吉巷中心國小下轄22座完小,10個教學點。現有教師238名,學生2800多名。吉巷中心國小全面推行素質教學,教育成果明顯。中心校現開設有英語、電腦課程。梧山國小被列為全縣唯一的“小班化”教學試點,已取得明顯成效,其教學經驗已在全縣進行交流,被評為全縣先進完小校。此外,梧山國小還堅持40年學雷鋒,受到全國性的表彰。古十中共有教職工77名,教學樓2座,綜合實驗樓1座,學生宿舍樓1座,教師宿舍樓2座,標準200米田徑場1個,開設了國中1至3年級課程,共18個班級,學生900多名。永安中學成立於1997年,共有教職工49名,教學樓1座,學生宿舍樓1 座,250米標準田徑場1個,開設了國中1至3年級課程,共有13個班級,學生500多名。該校突出面向全體學生和注重全面發展的教學方針,做到因材施教,狠抓基礎,教學成效明顯,在2004年全縣教學質量考評中,名列第五。

衛生方面

吉巷鄉共1個衛生院,4個門診點,24個衛生所 (站),醫務人員96名,其中衛生院在冊人員28名,鄉村醫生、衛生員68名。衛生院共有執業醫師10名,執業助理醫師7名,護士6名,藥劑師2名。鄉衛生院設在吉巷鄉所在地中心地段,占地300平方米,使用面積630平方米,病房床位15張。現有200毫安X光機、B超、心電圖、半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醫療器械,能夠開展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產科、五官科及腸道門診等醫療項目。

特色產業

吉巷鄉收穫茶樹菇
吉巷鄉立足鄉情,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由於種菇收入可觀,2008年還出現了一大批在廣東、河南浙江等地經商人員紛紛返鄉種菇的情形,吉巷鄉各村菌灶到10月份已經預定一空,永安、渭洋、前壠等村今秋後還出現了勞動力緊張的狀況,全鄉涌動著一股種菇熱潮,以菌興鄉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據介紹,永安村是吉巷鄉茶樹菇生產最為集中的一個鄉村,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有從事茶樹菇生產,僅該地就種植茶樹菇近2000萬袋,同時渭洋、前壠、吉巷等村也形成了生產各種食用菌的熱潮。

吉巷鄉黨委、政府積極幫助菇農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該鄉已解決了長期困擾永安、吉巷等村的電力不穩、電量不足等問題。

該鄉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致力發展訂單農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8年,韋端、薛後兩個村從平湖富達引種茭白1800畝,人均增收1000多元;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在鄉政府的引導下,蘭溪、先鋒、吉巷、韋端等村引種聚寶牌西瓜3000多畝,喜獲豐收;高坑村引進和試種廣東鹹菜100多畝,塔洋、前洋坂、水竹洋等村種植反季節蔬菜3000多畝,皆取得好收成。

前壠村是袋栽銀耳的發源地,全鄉主產香菇、銀耳、杏鮑菇、茶薪菇、猴頭菇等。為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年初,吉巷鄉黨委、政府引進外資,成立了外商獨資企業古田縣吉友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年可加工食用菌產品300多噸,生產的產品菇腳,全部出口韓國;下一步計畫擴大生產規模,擬引進蔬菜深加工生產線,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為了破解發展食用菌的交通瓶頸問題,吉巷鄉還大力修建農村水泥路。該鄉投資170萬元、全長5公里的山坂洋至北墩以及投資100萬元、全長4.2公里的芹溪至北墩水泥路已全線貫通。此外,崑山至昆邊、水竹洋至屏南熙嶺等路都在積極的建設籌劃之中。

企業方面

吉巷鄉現有企業1103個,其中集體企業16個,私營企業20個,個體企業966個,外商投資企業1個,就業人員3213人。

特色村屯

吉巷鄉土牆黑瓦的古民居
前洋坂村地處古屏交界,是一個偏僻的山區村,海拔1040米,距甘棠鄉政府8公里,距吉巷鄉政府22公里。全村9個村民小組,231戶,人口912人,其中勞動力422人。山地面積15609畝,耕地面積1700畝。本村具有豐富的泥炭土和高嶺土資源。其中泥炭土已探明儲量為100萬噸。村建有國小綜合樓1座,設備齊全,現有學生65人,教師4人,村委會辦公樓1座。

前洋坂村開創於清朝道光16年(公元1836年),距今只有一百七十多年歷史。走進村里,可以看到卓有遠見的開基祖把村子格局設計的有如當今現代模式的新農村。一排排土牆黑瓦的古民居10—15座,每排中的民居其規模款式,結構大體一樣。筆直的井字形村道,3至4米寬,全部用石頭徹成。現在的機動車開進古村道,來往自如,如果沒有門牌號碼,外來的客人是十有八九會走錯人家。

古民居里的書法、雕刻、裝飾別具一格。一百多年來,始終著重文化教育,前有舉人、秀才,現有近百個大中專畢業生在全國各地不同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其可謂人才輩出。前洋坂還是著名的華僑之村,幾百號後代旅居東南亞,身在異國他鄉,心繫桑梓,對家鄉的建設以極大的奉獻。走進前洋坂,可以看到裝茸重修的古代牌坊。還會聽到許多美麗的傳說:如《出米石的傳說》、《羅隱的傳說》、《三山弟兄》、《雞角石的故事》、《五峰寺的毀滅》。五峰寺離村1公里多,走到那裡,原來的遺址已變成寬大的稻田,可以想像到當時規模之大,一塊塊正方形的盤石有1.2米大,二付石磨小的一付直徑也有1米大,長方形的石槽3個每個足有千把斤重。還有許多景點。上有天湖頂,下有岩里山洞,出米石還有哭泣獅、仙人石等。我們這裡還生長著一種徑如杉葉如松的珍貴樹木—,後門山就有大小不一21棵山澗泉水清澈,甘甜,水中還有傻瓜魚。用繩子系食物就可以輕易地把它鉤上來,還有水鯢,很是可愛。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