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列爾斯

吉列爾斯

埃米爾·吉列爾斯,原蘇聯鋼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於烏克蘭的奧德薩;6歲開始學習鋼琴,13歲首次舉行鋼琴獨奏會;1933年獲全蘇音樂比賽一等獎;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樂學院研究生,在涅高茲指導下繼續深造;1938年獲布魯塞爾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1947年起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955年成為戰後第一位訪問美國演出的蘇聯鋼琴家,獲得很高的讚譽;1985年10月14日逝世於莫斯科;吉列爾斯是俄羅斯鋼琴樂派的卓越代表,曾獲蘇聯人民藝術家,還曾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名譽音樂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

吉列爾斯錄製的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CD封面吉列爾斯錄製的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CD封面

隨著貌似強大的超級大國蘇聯如瓦爾哈拉宮般一夜坍塌,許多深鎖鐵幕的俄羅斯鋼琴家以及他們的錄音也逐漸撩去了神秘的面紗。不過近二三十年來雖然蘇俄年輕一輩鋼琴家在各種比賽上屢次獲獎,但他們所帶來的驚喜卻遠不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吉列爾斯李赫特登上國際樂壇時那種震撼力。

十月革命到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因地緣和意識形態的原因與西歐文明形成斷裂。二十世紀初歐美地區的古典樂壇開始在演奏觀念上轉向“忠實原著”的作風,在多位親歷19世紀浪漫主義文化薰陶的前輩大師相繼去世後,樂壇上已確立了新的演奏風範。

到五十年代,浪漫色彩的演奏風格已成為傳奇故事,而蘇俄音樂家則因環境影響繼續沿襲了安東·魯賓斯坦的傳統,形成了和歐美樂壇大相逕庭的演奏風格。在教學上,更湧現出涅高茲、戈登維瑟、伊戈諾夫等教育巨匠,形成了大名鼎鼎的俄羅斯鋼琴學派。

1916年出生於原蘇聯烏克蘭敖德薩的艾米爾·吉列爾斯(Emil·Gilels)是早慧型的鋼琴家,他9歲開始登台,13歲首次舉行個人獨奏會時已能嫻熟地彈出包括貝多芬的第8奏鳴曲、蕭邦李斯特的練習曲和斯卡拉蒂孟德爾頌等曲目。1935年在敖德薩音樂學院畢業後轉到莫斯科音樂學院隨涅高茲繼續深造,在此期間,他先後奪得了1936年維也納國際鋼琴大賽第二名和1938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首屆伊莉莎白女王大賽的冠軍。這算是吉列爾斯在西方世界嶄露頭角,也得到魯賓斯坦等高度評價。

載譽歸來後,吉列爾斯開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並錄製了他的第一批唱片,其時他年僅20齣頭。最近DG唱片公司出版了一套小雙張的《吉列爾斯早期錄音》專輯(唱片編號:477 6370)就收錄有多首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的錄音,曲目包括舒曼、孟德爾頌、拉莫、普羅科非耶夫的小品、李斯特的練習曲、匈牙利狂想曲及斯卡拉蒂、貝多芬和梅特涅的奏鳴曲等,風華正茂的演奏家在音樂里充分地展現了他青春的熱力和超凡的技藝。

吉列爾斯錄製的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CD封面吉列爾斯錄製的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CD封面

這些錄音雖然音效難盡人意,但卻彌足珍貴。蘇聯唱片工業建立於“二戰”之後,戰前雖也曾為少數音樂家錄音,但數量少之又少,吉列爾斯卻在其中之一,其在蘇聯樂壇上少年老成的分量由此可見一斑了。

畢竟,冷戰的對峙和自由的交流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吉列爾斯真正能在國際樂壇上引起矚目已是40齣頭人到中年的時候了。

1955年他首次登上美洲大陸,和萊納(Fritz Reiner)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引起巨大轟動,不久他們就在RCA出了這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演奏中吉列爾斯鋼鐵般的觸鍵和萊納輝煌的協奏交相輝映,匯集出一股堂皇富麗的澎湃音流,超凡的技巧和成熟的音樂修養都在這裡得到全面的展現。後來吉列爾斯雖然在EMICBS都再次錄過同樣的曲目,但在樂曲意境、技巧體現、樂隊默契以及錄音效果方面都以此次為佳。

這一時期的精彩錄音還有他和路德維希(Leopold Ludwig)指揮愛樂樂團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路德維希是位奧地利指揮,對音樂的處理工整嚴謹,吉列爾斯在這裡一反他在演奏俄羅斯作品時那種激昂奔放的手法,穩健的速度、遒勁的觸鍵、綿密的結構將古典主義的典雅和貝多芬音樂中的雄渾崇高鋪排得絲絲入扣。

吉列爾斯的演奏曲目雖不如他的同胞李赫特那么廣泛,也決不拘泥於單一民族或作曲家作品,除了俄羅斯作品,德奧音樂也是他的拿手好戲,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舒曼等都得到極高的評價。70年代初與約胡姆指揮柏林愛樂的勃拉姆斯兩首鋼琴協奏曲就被許多樂迷奉為必聽錄音,吉列爾斯剛柔並舉,激越處嘈嘈如急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低吟處切切如私語,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似泣如訴、欲抑還揚的琴聲將聽眾帶進了作曲家複雜的內心世界。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技巧較為簡單,不少只學過幾年琴的人都能輕鬆彈出來。但有的鋼琴大師卻說要彈好莫扎特比彈李斯特那些高難度的炫技樂曲還難,因為要彈出莫扎特音樂里的獨特韻味更考驗演奏家的音樂修養和人生閱歷。和勃蘭特爾、內田光子等最受樂評人推崇的莫扎特權威相比吉列爾斯的莫扎特顯得頗為另類,因此評價也最為分歧。

吉列爾斯的鋼琴藝術 CD封面吉列爾斯的鋼琴藝術 CD封面

吉列爾斯的一生錄製莫扎特作品的唱片不多,最近DG出版的一套小雙張《吉列爾斯的莫扎特錄音》,僅收錄到K.281、K.310兩首奏鳴曲及K.397幻想曲、K398《兩首歌劇主題變奏曲》(唱片編號:DG 477 6373),第27鋼琴協奏曲和K.365雙鋼琴協奏曲。

台灣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系主任及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樊慰慈在《飛越高加索的琴韻》一書里就認為吉列爾斯的莫扎特是“為賦新詩強說愁”的莫扎特,一顆顆清晰的琴音隨風掃過,卻起不了多少漣漪。並引用霍羅維茲的話來說“太慢,簡直糟透了”。而另一位台灣音樂學者、文化大學音樂系主任彭聖錦則在他的《鋼琴演奏與風格》里讚譽為“扣人心弦的莫扎特”,說“雖然錄音稍顯尖銳,但音色很美。他(吉列爾斯)做了充實而完美的詮釋,好像把作此曲時18歲的莫扎特彈到鋼琴裡面一般,我聽過不少的莫扎特,從沒有這種感覺。”音樂欣賞是一種聲音的審美,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下呈現出不同的側面,讓人橫看成嶺側望成峰,古典音樂也因此讓人百聽不厭、常聽常新。

吉列爾斯鋼琴演奏的最高成就體現在貝多芬的作品上,特別是他晚年在DG錄製的那套未完成的奏鳴曲全集(唱片編號:477 6360),堪稱他的代表作。這套唱片從1972年開始錄音到1985年去世前,尚餘5首未及完成,但另有一部《英雄變奏曲》和兩首未入編號的早期奏鳴曲,共9張CD。貝多芬的奏鳴曲是鋼琴音樂史上的重要文獻,吉得爾斯充分把握到貝多芬精神,是高超技巧的發揮和令人熱血沸騰的演奏。在最後十年為DG所灌錄的這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無疑是他個人一生藝術的精華所在,完美的演奏和錄音讓我們更容易地深入貝多芬的世界。

貝多芬的音樂是力量美的體現,吉列爾斯的這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鋼鐵般的觸鍵和奔放的情感。其力度對比之大不要說詩情俊逸的肯普夫和溫文爾雅的勃蘭特爾,就是有“鍵盤獅王”之稱的巴克豪斯也有所不及。尤其在第21、23、29等幾首以力量見稱的作品裡,他鐵錘般的觸鍵有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其酣暢淋漓的暢快和陽剛感讓人透徹地感受到俄羅斯鋼琴學派的魅力,更為他未能完成最後的第32號而感到扼腕。在柔板樂章及第14、15等抒情性強的樂段或作品裡,那晶瑩剔透的音色、行雲流水的句法充滿了歌唱性,一下子就把聽眾吸引到音樂里。在第19、20兩首簡易奏鳴曲里,如珠落玉盤的音粒彈得乾淨、果斷、勻稱,極具古典主義的工整美。

1985年吉列爾斯在錄製完第30和31號兩部晚期作品後,突然因心臟病發作在莫斯科去世,終年69歲,流下了千古遺憾;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錄音版本無數,吉列爾斯這套雖未全部完成,但仍然是屬於首首精彩的一套,他的離世使人類喪失了一位傑出的有思想且做出很大貢獻的音樂家——很少有鋼琴家像他那樣堅定地忠誠於自己的藝術並取得了如此迷人的成果。

此外,吉列爾斯演奏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李斯特的鋼琴奏鳴曲乃至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作品的錄音都有相當高的成就。

人物年表

1916年10月19日 出生在烏克蘭敖德薩

吉列爾斯的鋼琴藝術 DVD封面吉列爾斯的鋼琴藝術 DVD封面

1929年 首次舉辦音樂會

1930-34年 首次與Yakov Tkatch同學,與Berthe Reingbald 一同工作

1931年 在Ukraine國家比賽中獲一等獎

1933年 在莫斯科全蘇比賽中獲一等獎,他演奏的李斯特/布索尼“費加羅幻想曲”引起了轟動

1936年 在維也納國際鋼琴比賽中獲二等獎

1938年 在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女王國際比賽中獲一等獎

1944年 在莫斯科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第8鋼琴奏鳴曲

1945年 開始演奏生涯,最初局限在俄羅斯和蘇聯國內,後來是國際性的演出;與科岡和羅斯特羅波維奇組成了三重奏團

1952年 被莫斯科音樂學院聘為教授

1955年 在卡內基音樂廳成功地舉辦了美國首演音樂會,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1961年 獲得列寧勳章

1966年 第二次獲得列寧勳章

1967年 獲得巴黎文化藝術功勳勳章

1968年 獲得利奧波德勳章,開始在每年的9-10月間從事國際性演出。

1969年 RCA錄製了他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獨奏音樂會的唱片

1972年 6月12-17日 為DG公司錄製勃拉姆斯第一、二鋼琴協奏曲(與指揮大師Eugen Jochum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

1985年 8-9月間最後錄製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Op 110 ,10月14日在莫斯科去世

演奏風格

吉列爾斯錄製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CD封面吉列爾斯錄製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CD封面

俄羅斯鋼琴學派以炫目的技巧和濃烈的情感色彩而聞名,吉列爾斯曾在涅高茲首下學藝三年,深得真傳。因此,無論是磅礴大器、輝煌華麗的柴科夫斯基還是氣勢恢弘、汪洋恣肆的貝多芬都無不打上了鮮明“俄式”烙印,但他那激情中不失理性、忠實原著而不失靈性的演奏則不僅彰顯出其獨特的個人風格,也令人對他的演奏心悅誠服,相信這就是吉列爾斯最迷人的魅力。

對另一位鋼琴大師魯賓斯坦來說,吉列爾斯的天資不同於那些“普通的”國際獨奏家,他是非常幸運的藝術家之一;應該說,吉列爾斯的天資是不可逾越的。許多年前,在BBC的一場廣播音樂會上,魯賓斯坦曾談到一些鋼琴家,無論他們的國籍、受訓情況和氣質有多么的不同,他們都是一流的。這個名單不長,也是可以預料的。其中有他自己、霍洛維茨、米凱蘭傑利、李帕蒂、吉澤金、李希特和吉列爾斯。當然還會有其他的著名鋼琴家,儘管這些名字能夠寫到一起,但他們的個性大不相同。

魯賓斯坦認為,在這些藝術家與其他人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他曾回憶起1931年在俄羅斯音樂會巡演中間,他被邀請聆聽一個15歲名叫吉列爾斯少年的演奏。“我還記得他的演奏,好像就發生在昨天……我無法描述他的表現,我只能說,如果他去了美國,我只好捲鋪蓋走人。”吉列爾斯在那次幸運的場合演奏的是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和拉威爾的“水之遊戲”。

魯賓斯坦不愧是個很好的預言家,他的預言在25年之後有了結果。在50年代,這個神童就已經成為羽翼豐滿的藝術家。蘇聯鋼琴家埃米爾.吉列爾斯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他與奧曼蒂、隨後與伯恩斯坦合作,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被《芝加哥論壇》評論員Claudia Cassidy生動地描述成“令人陶醉的俄羅斯原汁原味風格……像飛彈發射般令人驚異,如燃燒的火炬般熾熱。”

勛伯格發現吉列爾斯是一位“強壯而有條理、相當真實的演奏家”。事實上,吉列爾斯也像所有的大藝術家一樣,擁有許多的東西。他可能有些固執,常常是很忙亂的,易走極端。但他那卓越的演奏技巧令觀眾心動不已,給人留下了鎮定和內向的印象,他的音樂處理相當富有魅力。

在正式大賽上屢屢獲獎的那些年中,蘇聯鋼琴家埃米爾.吉列爾斯演奏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浪漫派作曲家蕭邦、舒曼和李斯特,以及柴克夫斯基、斯克里亞賓和拉赫馬尼諾夫身上。除了他後來從維也納古典大師的作品中吸取精華以外,他從沒有喪失對那些技巧艱深而令人心悸的藝術佳作的熱愛,他定期演奏諸如斯美塔納的“波爾卡”、蕭邦的“變奏曲”、李斯特的“費加羅幻想曲”以及普朗克的“田園音樂會”等作品,所有的演奏都是充滿熱情,令不少鋼琴家落下激動的眼淚。

人物軼事

青年時期的吉列爾斯青年時期的吉列爾斯

把蘇聯鋼琴家吉列爾斯與他的同胞斯里赫特相提並論只是為了增加趣味性,而沒有寫傳記的責任。

吉列爾斯在音樂方面很誠實,他很謙虛,認為應該“把掌聲留給里希特”,他把里希特稱作“鋼琴家警察”,覺得自己的國際聲譽永遠趕不上里希特。他也知道,他的老師HeinrichNeuhaus極偏愛里希特;如同霍洛維茨與魯賓斯坦也是競爭對手一樣,吉列爾斯與里希特是完全不同的藝術家,但他們兩位都值得人們深深的敬重;里希特在音樂表現方面常常由突然的狂熱而進入朦朧世界,他在速度上的瘋狂或是在慢樂章中的冗長沉悶,對吉列爾斯來說都是相當奇異的。從這個方面來說,吉列爾斯是比較正統的演奏家,但他絕不是中間人。音樂上的真誠就是他的特色。他沒有為了迎合觀眾的心理而視演奏如兒戲。

里赫特與吉列爾斯同出自偉大鋼琴教育家涅高茨門下,里赫特比吉列爾斯大一歲,但壽命比吉列爾斯長多了,里赫特是1915年生,去世於1997年;吉列爾斯生於1916年,卒於上1985年。

吉列爾斯成名很早,而且先於里赫特名揚西方世界。里赫特成名很晚,而且蘇聯政府批准里赫特出國演出是上世紀50年代末期的時候。早年當里赫特還是第一屆全蘇鋼琴大賽的參賽選手時,吉列爾斯已經是作為這屆大賽的評審了,而且吉列爾斯還比里赫特小一歲。由此可以看出吉列爾斯比里赫特成名早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這屆全蘇鋼琴演奏大賽里赫特拿了冠軍。偉大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也是這屆鋼琴比賽的評審之一,蕭士塔高維奇對里赫特的演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早年,吉列爾斯對於里赫特給予了他所能給予的最高評價,當吉列爾斯第一次去美國演出時,全美國聽眾都為吉列爾斯的演奏藝術瘋狂。當時著名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聽了吉列爾斯的演奏後甚至說:“吉列爾斯來演奏,我恐怕是混不到飯吃了,還是老老實實打典行李回家算了!”(阿圖爾·魯賓斯坦聽到利帕第的演奏後也有類似評價,魯賓斯坦怎么這么喜歡打典行李回家呢?)可是吉列爾斯在演奏會後接受採訪時卻語出驚人:“我的演奏不算什麼,我們國家還有位偉大鋼琴家叫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他比我強10倍,你們等著聽里赫特的演出吧!”。

終於,上世紀60年代初,里赫特來到美國進行了一系列巡迴演出,大獲成功。全美聽眾都瘋狂了!大家都沉浸在里赫特的鋼琴演奏藝術之中。就連大名鼎鼎的霍洛維茲也坐不住了,揚言要復出,生怕里赫特搶了自己的風頭(當時的霍洛維茲已經閉關達12年之久,在這12年裡霍洛維茲沒有舉辦過任何演奏會)。

70年代開始,里赫特與吉列爾斯的關係不斷惡化,以致兩人對對方都不聞不問。而且,這時吉列爾斯的演奏風格與曲目範圍發生了一些變化。他開始避免演奏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專攻德奧作曲家的作品,我們從吉列爾斯留下的錄音也可以看出這點。吉列爾斯留下最著名的錄音是在DG錄製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勃拉姆斯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和幻想曲,莫扎特鋼琴第27協奏曲以及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我們很難想像一位正宗的俄系鋼琴家,一個涅高茨的高徒竟然避免演奏俄系作曲家的作品,這在俄系鋼琴家中是十分罕見的,或許是絕無僅有的(其他的俄系鋼琴家基本上都十分擅長演奏本國作曲家作品而且都留下了大量本國作曲家作品的優秀錄音)。而此時的里赫特,依然以他那寬廣的曲目範圍以及無敵、全能的演奏名揚世界樂壇。

涅高茨寫過大量評論里赫特與吉列爾斯的文章。在涅高茨看來,里赫特是他所見過的最偉大的鋼琴家,是最完美的鋼琴家。涅高茨一談到里赫特就充滿了讚美之辭,而且涅高茨從來都沒有指出過里赫特演奏的缺點,在涅高茨看來,里赫特的演奏是沒有任何缺點的(雖然涅高茨曾一兩次說里赫特也有些小缺點,但顯然是被迫無奈才說的,而且指出里赫特的小缺點之後會立即補充說里赫特已經完全克服了這些缺點)。涅高茨是位經歷豐富的鋼琴家,他聽過了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各大鋼琴家的現場演出與唱片,並對他們的演奏風格了如指掌(比如布索尼、帕德雷夫斯基、索弗朗斯基、里赫特,霍洛維茲巴克豪斯、吉澤金、費舍爾、顧倫·古爾德、米凱朗傑利、吉列爾斯等),在這么多著名鋼琴家中,涅高茨最推崇的是里赫特。而涅高茨對吉列爾斯的評價,卻是褒貶參半。這引起了吉列爾斯的極大不滿。

吉列爾斯的這種不滿情緒,是里赫特與吉列爾斯關係惡化的導火索。

關於里赫特與吉列爾斯的關係惡化,兩位當事者一直閉口不談,外界也一直不知原因。直到上世紀90年代,在一次採訪中,里赫特才打開話匣子講述了他與吉列爾斯的關係(當時吉列爾斯已去世):“喔,吉列爾斯,他死的真是突然。那時我們兩個都將展開巡迴演出,在演出之前,先進醫院做健康檢查。所以那時我們就住在同一所醫院裡面,是莫斯科專為一些要人設立的醫院。吉列爾斯突然發病,醫生雖然給他打了一些針,可是吉列爾斯沒有幾分鐘就死了。他原本並沒有什麼健康上的大問題,之所以死的這么早,這么快,都是嫉妒和多疑害了他。音樂帶給他的不是歡樂,不是寬容,竟是仇恨。這真是太悲慘了。

有一回吉列爾斯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大廳里遇到一位女士,那女士看見他之後,回頭跟一個小女孩說:‘看,前面來了我國最偉大的鋼琴家’,小女孩興奮地大喊 ‘里赫特!’。吉列爾斯砰的一聲把門重重甩上…唉,只是一個小女孩罷了。他完全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包括善意的忠言。涅高茨講了些吉列爾斯的意見,吉列爾斯竟然在報紙上寫文章否認自己是涅高茨的學生。他還不只在報紙寫,還專門寫了一封信給涅高茨,不承認做過涅高茨的學生。在俄國誰不知道我和吉列爾斯還有許多人都是涅高茨的學生呢?涅高茨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身體又不好,幾個月之後就死了。我從此和吉列爾斯遂不通信。”

唱片集錦

埃米爾.吉列爾斯錄製的唱片非常廣泛,現存的,脫銷的,再版的,簡直不計其數。特別要感謝Philips公司,在“20世紀大鋼琴家”系列中選擇了吉列爾斯的最佳作品。

在這裡你能夠發現巴赫的《G大調法國組曲》,拉威爾精緻的《托卡塔》,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被吉列爾斯擴展成5個樂章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斯卡》是Kniga的唱片(MK417072,4/93)。

Music& Art 也是值得稱道的公司,其錄製技巧和事業心都很好。他們的兩張唱片的內容是吉列爾斯在50年代事業頂峰時期在莫斯科舉辦音樂會的現場錄音,展示出演奏家獨特的藝術魅力。

除了吉列爾斯,還沒有哪位演奏家能夠把舒曼的極少被演奏的Op32的終曲段落作為音樂會中間的插曲,他演奏的拉赫馬尼諾夫《降B大調前奏曲》中,每個音符都非常清晰。

聖桑的《第二協奏曲》和拉赫馬尼諾夫的《第三協奏曲》(由Testament再版)是那些把西方世界的注意力引向吉列爾斯的唱片之一,還有DG公司錄製的布拉姆斯Op116的現場演奏錄音,堪與錄音棚的沉著冷靜相媲美。

吉列爾斯音樂迷們能夠欣賞到他為RCA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協奏曲》和布拉姆斯的《第二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儘管不是最重要的錄音,但很有趣味。舒伯特的《D大調奏鳴曲》D850(RCA)也是被稱作“權威演奏”的第一批在美國錄製的作品之一,展現出吉列爾斯高超的技藝。

Olympia再版的卡巴列夫斯基的《第三協奏曲》極富技巧性段落,吉列爾斯的演奏融才智與魅力與一體。

吉列爾斯晚期的錄音包括大部分的貝多芬奏鳴曲(他去世時沒有完成全部作品的錄製),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他的情緒非常平和,有時接近清醒。總之,他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最著名的是《楔槌琴奏鳴曲》的演奏,他的天資與能力使他有機會攀登鋼琴的珠穆朗瑪峰,那就是他在皇家節日大廳舉辦的獨奏音樂會。

吉列爾斯為DG公司錄製的格里格的《抒情小品》表現出他對“新世界的親切感受”,為DG錄製的蕭邦的《第三奏鳴曲》中的第二主題展示了兩個鏇律間的衝突與和諧,蕭士塔高維奇《第二奏鳴曲》(RCA)與《前奏曲與賦格》的選曲(Testament)也包括在他最優秀的錄音之列。近期BBC發行了1959年吉列爾斯演奏舒曼《第一奏鳴曲》的廣播錄音,這樣的曲目還有不少。

Music& Art 也是值得稱道的公司,其錄製技巧和事業心都很好。他們的兩張唱片的內容是吉列爾斯在50年代事業頂峰時期在莫斯科舉辦音樂會的現場錄音,展示出演奏家獨特的藝術魅力。

除了吉列爾斯,還沒有哪位演奏家能夠把舒曼的極少被演奏的Op32的終曲段落作為音樂會中間的插曲,他演奏的拉赫馬尼諾夫《降B大調前奏曲》中,每個音符都非常清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