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符釜山

黃帝戰蚩尤的歷史記錄。

概述

《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戰蚩尤與炎帝之後,四方征戰,以消除戰爭隱患。爾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軒轅黃帝傳》也做了描述:黃帝與榆罔爭天下,榆罔恃神農之後,故爭之。黃帝以雕、鶚、鷹、為旗幟,以熊、羆、貔、貅、虎為前軀,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帝又北逐葷粥,諸侯有不從者,帝皆率而征之,凡五十二戰,天下大定。
首先說說“合符”。符,即兵符。《文心雕龍》曰:“符者,孚也。徵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玉瑞,漢世金竹。宋代從省,代以書翰矣”。古代兵符,製作用材有:竹、木、金、銅、玉等,大小各異,刻為龍、虎之狀,一體分為兩半。一半由帝、王、將、帥交予守關者和掌管糧秣、軍械、兵馬者,另一半留在帝、王、將、帥等統領全軍者手中,待發出號令之際交給征將、通關送牒之類具體執行任務者手中,作為執行任務者的受命憑據。屆時合符相驗以防真偽:凡兩半相合後,大小、材質、外形、紋飾渾然一體,天衣無縫者為真,兵可調,糧可發,關可通。否則為偽、為詐,就會被阻、被捕。待任務完成後,或戰役結束後,回朝復命時舉行一個儀式,由執行任務者,掌管糧草、兵馬、軍械者交回兵符,經驗相合後,交給最高統帥者收管、以備再用。這就是“合符”的基本用途和過程。
對於一個具體的戰役而言,合符儀式就相當於慶功會。軒轅黃帝在戰蚩尤、戰炎帝之後,黃帝採取了大規模的“以戰去戰”行動,面對周圍四方大小部落方國中的不從者進行了征伐,這其中當然不像戰蚩尤、炎帝那樣親自率隊,而是委派其他大將去完成,這就涉及到兵符問題。按史書說“凡五十二戰,天下大定”。這期間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時間有長有短,戰地有遠有近,待征戰全部結束後,才能擇日擇地舉行儀式。因為,這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一個盛大的慶典。就在炎帝戰敗後不久,北方葷粥又打到涿鹿附近,黃帝派兵到筆架山下,分別以赤、白、青、黃為旗幟號令,按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布兵,白天以令旗為號,夜間點彩燈發令,輪番上陣,一鼓作氣打敗了葷粥。同時,派到東、西、南、北四方征戰的將士陸續凱旋而歸,向黃帝交符復命。於是,黃帝擇日在釜山舉行合符儀式隆重慶賀,標誌著“區宇已寧,天下大定”。所以說,合符釜山委實是我中華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個開國大典和極其盛大的閱兵式。
再說釜山。《括地誌》云:“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三里”。這是一條考求釜山所在的重要依據。《舊唐書·地理志》媯州懷戎縣條下記:“後漢潘縣、屬上谷郡,……媯水經其中,媯州所治也”。
這裡所記的媯州懷戎縣就是今天的保岱村,她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舜時名寶帶,漢為潘縣,北齊為北燕郡。隋初為懷戎縣。唐長安二年改媯州。遼為可汗州。清時名舜鄉堡。北大教授王北辰在《潘城、媯州城、釜山考》一文中指出;既已斷定了保岱村的西古城就是唐媯州城,那么釜山就必然是保岱村北三里的某山了。關於釜山的位置,本文前面舉出了兩條資料,一是《水經注》引《魏土地記》云:“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二是《括地誌》記“釜山”,《後魏輿地圖風土記》曰:“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廟,瞽叟祠存焉”。可知歷山即覆釜山,即釜山。魏書記山在潘城三里,唐書記山在媯州城西北三里,基本一致。就其位在古媯州城西北三里余而論,認為它即釜山也是可以的。
“合符釜山”既是開國大典又是各路諸侯封官受勛、委派新職的重要事件。也就是說,“涿鹿奮戰,區宇已寧”之後,可謂天下大定。軒轅黃帝定都於涿鹿,然而,這就牽涉到設官職監萬國的問題。通過戰蚩尤、戰炎帝以及征戰四方之後,磨練出各種天下良才、四海賢士和八方俊傑。正逢盛世用人之際,所以軒轅黃帝在“合符釜山”這盛大儀式上,讓他們各顯其能。除封萬國侯司治各地外,還對專業人才委以重任。他們分別是:“羲和占曰,尚儀占月,東區占星,隸首定數,孔甲為史,伶倫造律,大撓做甲子,容成做蓋天,稷為田正,寧封為陶正,赤將為木正,馬師皇為牧正,夷牟造矢,揮作弓,岐伯作鼓,胡曹作冕,伯余作衣裳,於則作扉屨,臣胲服牛,倉頡造字,豎亥通道路,風后割萬里。俞附、雷公、巫桐君處方,岐伯論經脈,西陵氏勸蠶稼,共鼓化狐作舟車,伶倫造磬,素女鼓瑟,榮成鑄鐘……”。在整個“合符”儀式上,鼓瑟齊鳴,百鳥飛翔,彩雲祥瑞紫氣升騰。從此,結束了相互掠奪的地域之爭,結束了黃帝部落“遷徙往為無常處”的遊牧或半遊牧的歷史,進入了“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的定居農耕、馴養家畜的時代,恩格斯說:“階級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黃帝部落聯盟自釜山會盟之後,由遊牧過渡到農耕,促進了社會分工,發展了生產力,為歷史的腳步邁向階級社會,奠定了基礎。所以說,合符釜山不只是一種勝利的凱旋,而是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象徵,是江山社稷統一的象徵,是氏族制度衰落、王權政治興起的象徵,是中華民族誕生、古老中國成立的象徵。
總之,“合符釜山”是黃帝以“盟主”身份與各部落聯盟首領之會,是古氏族進入融合的結果,它標誌著作為漢民族前身華夏族的基礎已奠定,一個融合了遠古各方先民及其文化的華夏族,即將出現於歷史舞台。這就是歷史上“合符釜山”的重大事件。
可是《史記》記載的“合符釜山”到底在哪裡?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史籍中記錄的釜山有多處,包括:河南靈寶的“釜山”,山西高平的“釜山”,河北涿鹿的“釜山”,淶水的“釜山”和徐水的“釜山”。
徐水釜山
河北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經過查閱歷史文獻典籍、開展實地調查,並邀請專家座談論證,初步認為《史記》記載的黃帝“合符釜山”很可能發生於徐水釜山。2008年10月,為深化研究,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並編撰了《炎黃之始釜山考》一書。這本書從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等諸多方面論證徐水釜山為合符之地。
徐水釜山是位於太行山東麓的一座孤山,在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因山形如一口倒扣的鍋而得名。史料中對徐水釜山有不少記載。《資治通鑑》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徐水舊時又稱安肅,據清《安肅縣誌》、民國《徐水縣新志》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
徐水縣境內發現的多達46處的古文化遺存,也在一定程度為合符釜山發生於此提供了佐證。1986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李伯謙帶領考古隊在徐水釜山正東的南莊頭遺址發現了大批文物,有石磨盤、石磨棒、骨錐、骨針和少量的夾砂深灰陶、夾砂紅褐陶片、石片。“發現的第一塊陶片的時候,我不記得那一天是幾號,但是我知道是十點十五分。”回憶起20年前的情景,年過七旬的李伯謙依然很激動:“那時候的興奮簡直是難以言表,因為那是當時我們華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一塊陶片。”
經過測定,南莊頭遺址是我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10500年—9700年左右。在徐水釜山周邊還發現了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在這些遺址中發現的陶釜、陶盆、陶缽以及三足陶鬲等器具,展示出了一個從炎黃時代歷經夏商周直至春秋戰國長達數千年的演進過程。
此外,在徐水縣還長期流傳著大量有關黃帝的民間傳說,如釜山山頂以及山頂附近的黃帝合符台、軒轅黃帝廟、黃帝崖等等,都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