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六巢城市群

城市群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逐步最佳化組合的產物,每個城市群一般以一個或兩個經濟比較發達、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中心城市為核心,由若干個空間距離較近、經濟聯繫密切、功能互補、等級有序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

城市群

原因

發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自身的發展。建設城市群已成為我國帶動區域發展的一個重大巨觀戰略,也是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一條主幹途徑。

構建合肥旅遊協作圈

安徽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打造“省會經濟圈”的發展戰略,是基於對全省發展的總體思考,將會對我省經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合肥旅遊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建設旅遊中心城市是安徽旅遊發展的必然選擇? 安徽大地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但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形成南熱、中溫、北冷的格局。黃山、九華山旅遊發展並沒有帶動安徽旅遊的全面發展。沒有中心城市的連結和帶動,就不能實現到安徽境內遊客的互動,因此,王金山省長在全省旅遊發展大會上指出,安徽旅遊之所以難以形成規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批發功能不強。?
二、合肥可以也應該成為安徽旅遊中心城市? 合肥是安徽省會和交通樞紐,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只有合肥才能承擔安徽旅遊集散中心的功能,才能將黃山、九華山的遊客吸引到皖中和皖北,才能將全國廣大北方地區的遊客從安徽腹地中轉去黃山、九華山。?
三、合肥正在成為全省旅遊中心城市? 2006年,合肥市國內旅遊人數805.84萬人次,居全省第一位;入境旅遊人數8.3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8.42億元,均居全省第二位。雖然合肥的旅遊資源在全省並不領先,但合肥的旅遊企業和旅遊人才在全省處於第一位;加上合肥和在肥的中央、省屬、部屬新聞媒體的優勢,使得合肥成為省內各市旅遊發展重要的平台。省內大部分旅遊景點,都是先從合肥熱起來的,都有合肥的旅行社和新聞媒體發揮作用。為此可採取如下措施: 一、依託合肥,加快合肥旅遊協作圈建設? 以打造省會經濟圈為契機,明確提出合肥旅遊協作圈建設。突破行政區域,將合肥的周邊城市旅遊景區、旅遊企業聯合起來,建立合肥周邊城市旅遊聯席會議制度。幾個城市的分管市長每年召開一次會議,研究確定旅遊合作的內容、計畫、政策等方面的問題。旅遊局長每年召開2—3次會議,商量旅遊合作具體事宜。合肥旅遊協作圈城市共同制定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共同設計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共同開展旅遊產品宣傳,策劃旅遊活動。共同支持區域內旅遊企業發展壯大,實行統一的政策。二、聯手巢六,打造合巢六旅遊緊密圈? 省會經濟圈目前的範圍為合肥、巢湖、六安三市,因此,合肥旅遊協作區要構築合巢六旅遊緊密圈。三市共同營造合肥旅遊協作圈的良好氛圈,加強引導,形成共識,凝聚合力,擴大合肥旅遊協作圈的社會影響,增強協作圈的發展活力。圍繞核心城市合肥的對外輻射,以及巢湖、六安融入省會經濟圈,在旅遊項目規劃開發、基礎設施對接等方面全面加強合作。三、向外拓展,形成二小時旅遊圈? 在合巢六旅遊緊密圈的基礎上,吸收安慶、蚌埠、淮南、滁州等市,將這些城市的主要景點連線成旅遊線路,把以合肥為中心的“泛巢湖”國家級旅遊區打造成長三角觀光休閒度假基地和全國有影響的旅遊目的地。旅遊協作圈城市聯手打造一些特色性強、文化內涵豐富的旅遊精品線路,如合肥—三河鎮—天柱山,合肥—銅陵—九華山,合肥—銅鑼寨—天堂寨,合肥—琅琊山。四、東向發展,爭取泛巢湖旅遊區集體融入長三角旅遊協作圈隨著寧西鐵路、滬漢蓉快速鐵路的通車,合肥旅遊協作區與長三角地區的旅遊合作越來越緊密。我們要根據長三角客源市場的需求特徵,有針對性地加強合肥市的旅遊目的地建設,爭取更多的長三角遊客經停合肥,再分流至省內各旅遊區,不斷提升合肥市在長三角旅遊城市中的地位和形象。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旅遊產品開發合作,整合跨省區旅遊資源,共同打造旅遊線路,聯合對外宣傳促銷。積極發展合肥的休閒度假旅遊,與上海、南京旅遊產品形成一定的互補,把合肥市建設成為長三角休閒度假的後花園。與長三角地區共同開發市場,相互宣傳對方旅遊產品,互為客源地和目的地。積極參加長三角地區各種類型的旅遊交易會,舉辦區域性的旅遊洽談會、展銷會、博覽會。省委、省政府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打造省會經濟圈,必將加快合肥市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步伐。努力建設合肥市旅遊協作圈,加快合肥、巢湖、六安旅遊發展,必將推動省會經濟圈建設。

合肥概況

合肥,安徽省省會,位於中國中部(北緯32°、東經117°),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

合肥歷史

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素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海內外。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
“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駐合肥市。

合肥概況

合肥市轄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區和肥東、肥西、長豐3縣,並賦予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新站綜合試驗區市級管理許可權。全市行政轄區總面積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積233.4平方公里;市區總面積838.52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積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崗鎮面積91.95平方公里,新增煙墩鄉面積106.7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為224平方公里。
合肥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氣溫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個小時。
經合肥市九屆八次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廣玉蘭為合肥市市樹,桂花和石榴花為合肥市市花。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459.5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9.3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1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0.6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34.48萬人,增長了8.11%;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了0.14萬人。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大發展、大建設、大環境”這個主題,真抓實幹,開拓進取,經濟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事業邁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和諧社會建設收到新成效,全面和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初步測算,全市生產總值(GDP)突破千億大關,達1073.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5%,創近10年來最高水平。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4.80億元,比上年增長66.5%;全年完成財政收入167.77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增幅創近10年新高。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9.40億元,增長37.8%;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8.76億美元,增長16.6%,其中,出口34.07億美元,增長22.0%;進口14.69億美元,增長5.7%。人均GDP突破兩萬元,達到23205元(按戶籍人口計算),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增長15.1%。

六安概況

六安市位於安徽西部,大別山北麓,俗稱“皖西”,是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現轄金安、裕安兩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縣,以及省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全市159個鄉鎮、8個街道、85個城市社區、2846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7976平方公里。總人口686.73萬人。有29個民族,以漢族人口為主,少數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63.34億元,其中一產93.2億元、二產125.14億元、三產145.0億元;財政收入25.1億元。
遠在新石器時代,六安就有人類活動。上古時,這裡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 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三國時由魏控制。兩晉時,分屬豫周的安豐郡,揚州的淮南郡、廬江郡。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和廬州,其間置舒城縣和盛唐縣。兩宋時,大致與唐相當。元末,始設六安州。明時,北屬壽州、南屬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轄的壽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為江蘇、安徽兩省後,屬安徽省鳳潁六泗道的六安州。中華民國初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淮泗道,其餘縣區屬安徽省安慶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縣一部分)和英山、羅田、商城五縣成立工農民主政權,曾稱“五星縣”。1940年,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併為安徽省。此後,廬江縣一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巢湖專區;肥西縣曾兩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併,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
六安歷史上是戰略要地。古詩讚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發生在這裡的不少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戰國後期,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使壽春成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公元383年10月,東晉迎戰前秦,在壽陽(今壽縣)淝水取得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勝利,改變了北強南弱的局面,開始了南北朝對峙。辛亥革命時期,壽州崛起的淮上軍,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支勁旅,先後光復了六安、霍邱、潁上、阜陽等23個州縣,推動了江淮地區的革命發展,在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六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建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皖西成為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裡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空前的大勝利。抗戰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於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裡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重大轉折。
古往今來,這塊土地英才輩出。上古有輔佐舜禹而勞卒的皋陶,漢有“開巴蜀教化之風”的文翁,三國有“雄姿英發”的名將周瑜,宋有名冠“宋畫第一”的國畫巨擘李公麟,明有我國獸醫學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有一代帝師孫家鼐。近代有辛亥名傑柏文蔚、張匯滔,抗日名將方振武、孫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蔣光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湧現了以許繼慎為代表的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在五六十年代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中,皖西籍就有108名,占全省130位的85%。全國9個將軍縣,六安就占2個(金寨縣、原六安縣),被譽為“將軍之鄉”。
六安依山襟淮,承東接西,區位優越。東與省會合肥市相連,南與安慶市接壤,西與信陽市毗鄰,北接淮南市、阜陽市。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是大別山沿淮經濟區的中心城市。312、206、105國道、寧西高速公路、合九鐵路、寧西鐵路、淠淮航道縱橫全境,六安至合肥駱崗機場僅需1小時,交通十分便捷。
六安資源豐富而獨特。這裡水源充沛,水質優良。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99.9億立方米,境內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條主要河流。新中國建立後,先後建成了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龍河口五大水庫。以五大水庫為依託興建的淠史杭綜合利用工程,是我國最大的人工灌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區之一。灌區控制面積覆蓋皖豫兩省1.3萬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00萬畝。境內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種,各類水陸棲生脊椎動物500多種。盛產110多種名特優稀農副產品和1400餘種中藥材,糧、油、棉、麻、茶、繭、板栗、肉禽、羽絨、水產等產量多數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皖西白鵝及其羽絨、霍山石斛等稱甲全國。境內已探明礦藏30多種,鐵、金、鉛、鋅、石英石、花崗石、水泥灰岩等儲量甚豐。
境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眾多,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堂寨,有南嶽山、銅鑼寨、萬佛山、八公山等風景名勝區,奇松怪石,珍禽異獸,盡顯造化之神韻。有萬佛湖、安豐塘、水門塘等休閒度假區,水天一色,碧波萬頃,盡享自然之美妙。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壽縣,保存著全國唯一完整、宏偉壯觀的宋代古城牆,以及歷史悠久的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文化積澱深厚,給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還有多處省級以上重點保護的革命紀念地,真實地記載著革命戰爭以來,皖西地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新中國建立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先後視察六安o 1991年,六安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江澤民、李鵬等親 臨災區,慰問災民。六安還是全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之一。早在1978年,為鼓勵抗旱秋種,肥西縣山南、官亭(時屬六安地區)和六安縣三十鋪等地,民眾自發搞起了包產到戶,並由點到面在全地區推開。改革開放以來,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2001年,農業總產值71.8億元(90年不變價),規模工業總產值195.7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21.56倍和39.7倍;三產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4%提升到32.4%;旅遊經濟、個私經濟、開放型經濟蓬勃發展,正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8.2%提升到19.8%。農村面貌大為改觀。村村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85%的農戶住上了新瓦房,95%的村通了公路。民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多年來,全市認真落實和完善扶貧優惠政策,著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實施科教扶貧、開發式扶貧、勞務輸出扶貧,271萬人口擺脫了貧困。2006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78.3億元,工業實現增加值91.1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20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3250元。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實現了教育“兩基”目標,創辦了皖西學院、六安職業技術學院,發展了廣播電視,繁榮了地方文化,改善了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全市進入了總體脫貧致富、邁向小康的歷史新階段。
六安市是革命老區,是資源富市、農業大市、旅遊新市,是一方後發優勢很大的希望之地。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帶領全市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一步弘揚“艱苦奮鬥,樂於奉獻,務實創新,敢於爭先”的六安精神,以“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科教興市、大開放和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六安新勝利而努力奮鬥。

巢湖市概況

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環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現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全市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總人口453.06萬。
巢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距今30-40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和距今5000多年的含山凌家灘文化遺址聞名遐邇。范增、周瑜、丁汝昌、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戴安瀾、林散之等名人燦若辰星。
在民國以前,巢湖地區分別為廬江郡、廬州府、和州、無為州轄地。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六月,皖北行署設立巢湖專員公署,駐巢縣,轄巢縣、無為縣、廬江縣、肥東縣肥西縣、含山縣、和縣、三河市、巢湖水上公安局。
1950年3月,三河市併入肥西縣。1952年1月,巢湖、宣城兩專員公署合併成立蕪湖專員公署,巢縣、無為縣、廬江縣、和縣、含山縣劃歸蕪湖專署。1958年7月,廬江縣劃屬六安專員公署;8月,巢縣劃歸合肥市。11月,和縣、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12月,和縣、含山兩縣合併為和含縣。次年4月,和含縣再劃歸蕪湖專署。5月,和含縣重又分為和縣、含山兩縣。1961年4月,巢縣由合肥市劃出,仍歸蕪湖專署。1965年5月,經國務院批覆,巢湖專員公署於同年7月25日恢復建置,署治巢縣城關,轄巢縣、無為縣、廬江縣、肥東縣、和縣、含山縣 6縣。1971年3月,巢湖專員公署改稱巢湖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肥東縣劃歸合肥市建置。1984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巢縣撤縣改市稱巢湖市(縣級),仍屬巢湖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99年7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 8月5日省政府批覆撤銷巢湖地區及縣級巢湖市,設立地級巢湖市,地級巢湖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居巢區青年路。原縣級巢湖市改為居巢區,以原縣級巢湖市的行政區域為居巢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東風路。巢湖市轄原巢湖地區的無為縣、廬江縣、含山縣、和縣和新設立的居巢區,實行市領導縣、區體制。
1999年12月29日,中國共產黨巢湖市第一次代表大會閉幕,中共巢湖市委員會產生。2000年1月19日,巢湖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閉幕,第一屆市級國家政權機構產生。2000年1月 20日,地級巢湖市在居巢區青年路舉行揭牌儀式,中共巢湖市委、巢湖市人大常委會、巢湖市人民政府、政協巢湖市委員會、中共巢湖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揭牌。
巢湖風景秀麗,以水見長。800平方公里的巢湖,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湖中的姥山島四面環水、風景秀美。市內由東向西分布著香泉、半湯、湯池三大溫泉,富含30多種礦物質。還有太湖山、冶父山、天井山、雞籠山四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和五個天然溶洞。
巢湖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周邊與南京、合肥、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相鄰。淮南、合九鐵路及合寧、滬蓉、合巢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長江流經巢湖市182公里,蕪湖—巢湖公鐵兩用大橋和銅陵—巢湖公路大橋橫跨長江天塹。依託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和南京、合肥兩個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藏有34種,其中磁鐵礦、硫鐵礦、明礬石、石灰石和石膏礦等儲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產品,“巢湖三珍”(銀魚、白米蝦、螃蟹)享有盛譽。巢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觀130多處,江、湖、山、泉並存,以水見長,湖光、溫泉、山色是“巢湖風景三絕”。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巢湖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五個縣(區)均被列入全國糧棉生產大縣,並先後進入全國糧、油百強縣行列。“兩水一菜”(即水產、水禽、蔬菜)發展迅速,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種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個較大規模的養殖小區:蔬菜面積100萬畝,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建材、機械、紡織、醫藥、食品等支柱產業,擁有一批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並在省內外同行業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幹企業。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業54戶,有皖維高新、巢東股份、新力藥業、華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遊業快速發展。建成了褒禪山、華陽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個國家森林公園及半湯、湯池、香泉等溫泉度假區。城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綜合配套功能明顯增強,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稱號。
撤地設市以來,巢湖連續6年開展解放思想,最佳化環境活動,連續4年開展對外開放年活動,積極實行鼓勵外來投資政策,建立了市、縣(區)行政服務中心,市縣鄉三級行政服務網路,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投資審批手續。營造了良好的政務環境、創業環境和人居環境。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巢湖市以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立足區位、資源等優勢,加快“四個基地、一個後花園”建設,即建成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和資金外溢承接基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高素質勞務輸出基地,周邊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和周邊城市旅遊的“後花園”。巢湖正在向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城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湖濱城市目標邁進。
巢湖是一片開放的熱土,巢湖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投資興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