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白塔

各地白塔

白塔為樓閣式磚塔,高39.56米。 塔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 塔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年),為須彌式,分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四部分。

白塔戰役

各地白塔各地白塔
白 塔(一地名)
所在地:江蘇省北部,連雲港飛機場所在地.
  歷史事件:白塔戰役.
1947年1月底,國民黨軍集中23個整編師計53個旅31萬人,由隴海、膠濟兩鐵路南北對進,進攻山東解放區,企圖在臨沂地區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決戰。華東野戰軍為調動、分散其南線主要進攻集團,創造戰機,令第2縱隊進攻位於江蘇省東海縣白塔埠地區的國民黨軍第42集團軍。該集團軍總司令郝鵬舉曾任日偽淮海省省長、國民黨軍第6路軍總司令,1946年1月率部起義。此次國民黨軍進攻臨沂時又叛變投敵,被改編為第42集團軍,郝鵬舉為總司令,下轄4個師(相當於整編旅)共1萬餘人,分駐白塔埠、小埠子、鮑莊、蔡塘等地,兵力分散,便於圍殲。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韋國清指揮所部並在山東軍區所屬濱海軍分區地方武裝配合下,採取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部署,於2月6日晚突然包圍攻擊駐小埠子的集團軍總部、第4師和駐馬小埠的第2師。7日下午,郝部全線撤退,第2縱隊猛烈追擊,突入白塔埠鎮內與守軍進行巷戰。至黃昏,殲其集團軍總部及第2、第4師共5000餘人,俘郝鵬舉。

萬部華言經塔

白 塔(萬部華言經塔)

所在地方,是遼金元三代的豐州城址,由於多年的人為損壞和自然侵蝕,現在僅存粗狀的塔身,其殘高為43米。釋迦如來舍利塔所在地方,是遼代慶州城的西北部,建於1049年。該塔創建至今已有930餘年,但仍基本保存完整。在陽光照射下金光燦爛,與白堊土粉飾的塔身相輝映,更顯得瑰麗多彩,令遊人神怡。為保護好這一古建築,內蒙古自治區和呼市有關單位,邀請了考古、歷史、建築專家,對呼市東郊白塔進行了考證,確定了修繕方案。自1985年--1987年用三年時間分三期工程進行徹底修繕。今天,宏偉的遼代白塔,正以它古老而嶄新的面貌,重現在國內外遊客面前。

2.白塔-藏傳喇嘛塔 位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  建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 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 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時,發現塔內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藏有兩"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於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這種象徵神權的建築物--白塔和永安寺,設定於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君權神授"的封建思 想,此是帝王宮苑的一大特色

南充宋代白塔

又名“無量寶塔”,位於高坪區城西鶴鳴山上。
據《新修南充縣誌》記載:“白塔晨鐘,在鶴鳴山,其塔為宋太祖時建。”“為南充八景之一”。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為樓閣式磚塔,高39.56米。石砌台基為須彌座,四周雕龍麟圖案。塔身共十三級,第一級有拱門可出入。一至十級均有小龕,每龕嵌神像一尊,共有小龕九十三個。門十道,窗九眼。塔身四周全裱糊白灰,柱、枋及斗拱全施土黃色染料,在陽光照耀下尤為鮮艷奪目。塔項系用鐵鑄成的磨盤式鐵件,外圓中空,既可防止雷擊,又可使用人們從空間登上塔頂,眺覽南充城區風光。“登臨環顧千峰秀,鐘聲散入五雲端”,為南充又一景觀。

遼陽白塔

各地白塔各地白塔
遼陽白塔是全國76 座古塔之一,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遼陽白塔是北方古塔中的佼佼者,它雄渾古樸,巍然屹立在古城的北隅的白塔公園。建於遼金時期。經歷代補修,仍保持初建時期風貌。
據1922年發現的塔銘和“金史”后妃列傳上記載,為金大定年間(1161~1173)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李氏所建。後雖經歷代補修,仍保持原有風貌,為現存遼金時期磚塔中的精品之一。 1963、1972和1982年對基座曾進行 3次維修。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為磚築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高71米,分塔基、 塔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塔基兩層。塔座下部迭澀上 收,上部為兩層矮束腰須彌座,刻仰蓮、斗□、伎樂人 和欄板等。塔身下部各角砌雕半圓形倚柱,每面中間砌 一道突出的橫格,下部正中砌眉拱龕,內雕坐佛。龕外 兩側立二脅侍,上刻小寶蓋、飛天。橫格上部正中為一 垂綬大寶蓋,左右上角各雕有飛天寶蓋。塔身每面均嵌 有銅鏡。塔身上部密檐由下而上逐層內收。檐上覆瓦,角 脊置獸,飛檐上懸風鐸。塔剎由磚雕剎座和鎏金剎桿構 成。剎座下段為八角形重瓣仰蓮狀,上段為一覆缽。剎桿上串置鎏金銅寶珠和相輪。

興城白塔

位於興城白塔鄉北4公里九龍山下,東南距興城縣城14公里,俗稱玲瓏塔。是遼代佛教聖地覺華島(今菊花島)海雲寺的墳山。塔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年),為須彌式,分基座、塔身、塔檐、塔頂四部分。是八面四佛四碑,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高43米,青磚砌築,塔身八角各有角柱。上刻八大靈塔塔銘。塔下中央12米深處有一座青砂岩砌成八角形地宮,石板上刻有密宗經文,其中八大靈塔塔銘、佛語與塔上所刻相同。從地宮中所得古物、碑文等均具考古價值,197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