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灶糖

吃灶糖

吃灶糖是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吃灶糖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的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

吃灶糖吃灶糖
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的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遍查各地均有關於祭灶習俗的記載,祭灶人多跪於灶前,口中念念有詞:“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了天,見玉皇,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見吉祥。”這表達了人民希望灶君能降吉祥於人間的願望,祭畢,敞開房門將灶君舊像連同早已扎就的灶馬一起燒掉。

簡介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

吃灶糖過小年 吃灶糖
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灶糖做法

用料:黃米穀子

吃灶糖吃灶糖

調料:蜂蜜(其實老一輩的做法沒什麼配料)
小年吃灶糖做法:把幾斤黃米穀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濕,遮光放好了,讓它發芽;四五天后,穀子長出了半寸長的白芽;把發芽的穀子連水磨碎了,這些連汁帶水的碎穀子,就是製作灶糖的“酶”。把二十幾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等不太燙手後,放入製作得了的那種酶,拌和均勻了放起來,經過一段類似“發酵”的時間,黃米飯里的澱粉便轉化為飴糖,即灶糖了;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里煎熬成半乾漿糊狀,取出後,晾一會兒不燙手了,就把它搓成條狀;把半乾的灶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為天氣嚴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巴脆

小貼士:
還有一種做法,把熬好的糖糊攤放在案板上,撒上花生仁或者芝麻仁兒,像擀麵條似的擀成片片,再用刀切成一條一條的,叫花生糖或者芝麻糖。
製作其基本原理,就是把澱粉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