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小萌

司馬小萌

司馬小萌,1945年生於廣州,漢族,無黨派。北京晚報高級記者,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十屆北京市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中國晚報攝影學會會長,北京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朝陽區攝影家協會顧問。196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70年至1971年在張家口日報擔任攝影記者;1972年至1979年在北京日報擔任攝影記者;1980年至今,先後擔任北京晚報攝影記者、美術攝影部副主任、攝影部主任、家庭生活部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在承擔和主持新聞攝影工作的28年間,她跑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用大量精彩的新聞照片謳歌真、善、美,抨擊假、惡、醜,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人民記者的正義形象,在京城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1980年,她抓拍於京城大街小巷的組照《十字街頭》,榮獲首屆全國好新聞獎,也成為全國新聞記者中第一個以批評性圖片報導獲得全國大獎的。該組照片被著名的新聞攝影理論家蔣齊生稱之為“中國最早的社會問題新聞照片”,“對運用新聞攝影報導社會問題具有探索意義”。同時,她在新聞採訪中不斷探索如何把圖片的新聞性和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

司馬小萌 司馬小萌

1988年,她的一組優美的文藝新聞圖片《多次曝光的魅力》,榮獲全國晚報攝影記者作品聯展金牌。其中一幅1980年採用二次曝光手法拍攝的新聞圖片《神秘的法國電子合成器演奏家雅爾》,被收入中國攝影四十年精品集,成為八十年代中國攝影界改革開放的代表性佳作之一。在1980年中國還沒有數碼甚至沒有電腦的年代,這幅作品是國內正式發表的第一幅多次曝光攝影作品,也是第一幅立體主義(現代主義的一個流派)人像藝術攝影作品。她採用多次曝光的攝影技法,將立體主義提倡的表現方式(即把左、右、上、下、前、後、內、外幾種角度觀察所發現的視覺效果融入一個平面空間),演繹得恰到好處,是後現代和現代主義風格向國內藝術攝影發起的第一個衝擊波,是百花齊放的重要標誌。她在北京晚報開闢的現場抓拍的專題新聞圖片專欄《司馬小萌驅車走京城》,歷時多年,多次獲獎,在讀者中有極好的口碑。先後多次獲全國好新聞獎、北京好新聞獎、全國晚報好新聞獎。1994年,曾獲得第二屆“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

人物成就

自1999年擔任北京晚報家庭生活部主任,從事文字編輯工作以來,她 “乾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勝一行”。創辦了《萌姐支招》欄目,致力於為廣大讀者解決情感困惑,處理心理危機,吸引眼球無數,共撰寫了“萌姐支招”文章四百多篇,出版了兩本書,成為京城報業的一個知名品牌。

作為北京新聞界的代表人物,自擔任北京市政協委員以來,她始終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參政議政,為首都的經濟建設與人文建設獻計獻策。身上肩負著多種身份和社會責任,北京市政協的新聞顧問、社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北京觀察》編委、首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監督小組成員、北京市高級法院監督員。共撰寫幾十個提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取締街頭非法張貼物,非下大力氣不可》、《廢品收購站不該成為銷贓的地方》、《噩須規範寵物市場》、《保護京密引水渠》、《青少年近視率猛增,今人堪憂》、《二環路該修了》、《建議領養綠地》、《把美容美髮業打假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狠剎居民住宅樓里開公司之風》、《北京應設立110簡訊報警平台》、《北京應全面推行地下管線綜合管廊,並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北京在動物保護方面應與國際接軌》、《取締樓宇窗戶廣告,清潔市容,消除視覺公害》、《修改藍天指標,加強北京空氣品質治理》、《及時並妥善處理流浪動物》、《限制大排量汽車》等,其中有些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

2012年11月16日下午,中國晚報攝影學會會長、著名攝影記者司馬小萌,在韓國牙山市召開的韓國科學技術全國大會上,領取了2012年度韓國“蔣英實國際科學文化獎”——科學文化交流金獎。此獎為韓國科技文化界最高榮譽之一,每年獎給一位在科學文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外國著名人士。

中國著名攝影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