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公祖師

明.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初,椿樹梢發光,周進宗孫孟士等取史雲濟骸骨塑佛像,尊為“史公祖師”,祀於永安岩。

傳說傳說簡介

明.天順年間(一四五七~一四六四年),晉江籍出家青年儒土史雲濟,法號妙應,遊歷九仙山,下榻荇菜處。因荇菜地處九仙山南麓,密林幽篁,小澗飛流,空林霖色,史雲濟遂選定此處為出家居地。史雲濟與銘愛村周進隆、周進宗兄弟一見如故,結盟換貼。

明.天順八年(一四六四年)六月十四日,史雲濟在荇菜小澗大岩石上圓寂,遺囑其徒曰:“吾大劫未盡,火化後懸吾骸於大椿杪(樹今尚存),六十年後則永安於此。”周進宗遵囑,將其火化後骨骸掛在銘山周氏祖宇旁的大椿樹梢。

明.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年),周進宗侄兒周瓊六捐獻山場,籌建寺廟,按史雲濟“六十年後永安於此”之遺言,取名“永安岩”;同時捐田租千擔作寺田,故後來便有“九仙銀、荇菜谷”之稱。

傳說

相傳,晉江縣史厝有一個書生叫做常青,從小就很聰明,詩書過眼不再讀,是一個很有抱負的青年人。當他要赴京趕考前,在泉州城對眾人說:“此次京城應考,定要奪取一甲,給皇后娘娘簪花,見不到皇后娘娘誓不回泉州。”豈料天不從人願,考試結束只中二甲進士。史常青一時感到很失望,日日在京城大寺廟遊玩。有一日遇上一位高僧,高僧見史常青很失志,便近前問明內中情由,寬慰常青說,要見皇后並不難,皇后常到本寺進香,你可夾在眾僧中迎駕,就可見到皇后娘娘了。

一日,皇帝與皇后娘娘到該寺行香,史常青身穿袈裟,夾在眾和尚中接駕。皇后隨皇帝步行入寺,史常青窺見皇后果然天姿國色。皇帝見他眉青目秀,一表人才,使喚史常青近前見駕,手撫他的頭頂,史常青的帽突然落下地上,露出滿頭烏髮。皇帝一時大怒,欲問欺君之罪。高僧趕緊跪下叩頭說:“此人是我寺新收進的僧徒,要等良辰吉日給他剃度。”皇帝準奏,史常青叩謝聖恩,舉旨剃光頭做和尚了。從此,他不叫史常青,和尚名叫史雲濟,法號妙應。

史雲濟在京城名寺出家,清心寡欲,專心致意研究佛經和佛學,聲望一天天增高。朝鐘暮鼓,青燈伴佛的日子過了數年,忽然想起江南名山和家鄉父老,就離開京城,雲遊天下,逢寺講經說佛,過鄉過里遊學說經。有一日路過德化雙翰石獅岐,看見對面九仙山山巒聳秀,綠林翠竹,就隨步觀賞。時在九仙山麓荇菜修煉的蛇氏,因飼養豬母生豬崽,做“三旦”時(生豬子三日)點上一支燭,史雲濟扼腕嘆氣說:“對面若是貧僧修煉成正果勝地,再點上一支燭火。”蛇氏果然點上第二支燭火。史雲濟非常歡喜,就轉路經大班、登地(今大銘村),寄居林氏三姆家裡。林氏盛情接待,史雲濟拜她為契母。次日離別時,史雲濟問林氏三姆有何要求,她說:只求一株茶樹、一口清水泉、一株無核柿,做柿餅配茶就心滿意足。史雲濟施法術,就在門口階下變一口清甜的泉水,厝後變一株茶樹和一株無核柿樹。

史雲濟到九仙的荇菜結識了蛇氏。蛇氏是千年修煉成人的精,到了半夜現出原形要咬史雲濟,因他是二甲進士出身,蛇氏咬他的頭像咬鐵,咬腳像咬銅,怎么也咬不動。蛇氏知道史雲濟不是一般人物,便和他談佛經,共商在荇菜修成正果的事。

時九仙山荇菜四周的山場是銘山周家進宗進隆兄弟的業產。史雲濟與蛇氏就到銘山找周進宗、進隆做檀樾主。周家兄弟家財萬金又很好客,史雲濟就與他們結拜為異姓兄弟,並在銘山設館教周氏子弟讀書。有一天,史雲濟與周進宗說:“吾將成正果,但劫數未盡,化身後將我的骨懸掛於樁樹梢上,六十年後則永安於此。”並交代說:“我與周家你興我興,日月同明。今後周家所生的男孩子都要認吾為義父,周家有災難用黃紙寫黑字投告,我就會給周家化險為夷。”同時給周家留下兩首詩,其一:錦袍玉版擲寒汀,雲襪蒲團寄小銘,雙履從今無覓處,永安明月在滄溟。其二:法水流心昧,片雲濟四周,鐵牛流西嶺,石女笑東樓。明天順八年(1464年),周進宗叫侄兒周瓊六備千松柴片一百擔,在“法水流香”的盤石上疊柴塔,同年六月十四日,史雲濟坐在松柴塔上,乘熊熊大火歸西天佛國去了。

周進宗遵史雲濟的囑咐,把它燒化後的遺骸收拾放在布袋裡掛於樁樹梢上,後恐荇菜山野荒漠,照顧不好,又遷徒到銘山周氏開基祖宇右邊的大樁樹梢上。過後,進宗之侄兒周瓊六捐山場創建岩宇,取名永安岩,並捐田租千擔充作岩租。六十年後是明朝嘉靖年間,周氏家廟邊的樁樹梢上,發出閃閃的光圈,鑼鼓齊鳴,進宗的孫周孟十取史雲濟的遺骸塑“史公祖師”及“蛇岳尊王”的塑像,檀樾主周進宗、周瓊六的塑像和神主牌,一起奉祀於永安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