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間吸鰍

台灣間吸鰍

吻褶分3葉。唇具乳突。口角須2對。背鰭起點顯著在腹鰭起點之後,胸腹鰭不分枝鰭條為11—12和4—5,胸鰭末端顯著超過腹鰭起點。鰓裂擴展到頭腹面。為生活在山溪流水中的小型底棲魚類。常見體長50—60mm。分布於台灣大甲溪、濁水溪等水系。

基本信息

台灣間吸鰍(學名:Hemimyzonformosanum),又稱台灣間爬岩鰍,俗名為石貼仔,為輻鰭魚綱鯉形目平鰭鰍科的一種。

分布

本魚僅分布於台灣大甲溪濁水溪等水系,一般棲息于山溪,為特有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中部。[1]

深度

水深0-10米。

特徵

本魚體縱扁延長呈圓筒狀,腹部扁平。眼小,口下位,具3對須。體色變化大,一般為淺橄欖綠或黑綠色,具不規則的深色斑塊,鱗片細小。胸鰭極寬大,平展幾乎達腹鰭前緣;尾鰭凹形,體長可達10厘米

生態

本魚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溪流中、上游水勢湍急的高溶氧區。為底棲性魚類,平時平貼於石頭上,屬雜食性,以岩石附生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

經濟利用

不具食用性,但因花紋及生態特殊,可做為觀賞魚

參考文獻

1. ^1.01.1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台灣間吸鰍.《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4-11].
2.FishBase
3.魚類圖鑑.遠流出版社.2003年.
4.台灣魚類資料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