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腔

台灣腔

台灣腔,就是台灣地區發音特點的方言。台灣腔是國語與閩南語結合的產物,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形成於1945年之後。主要特點是語氣詞豐富、天然萌、發音位置比較靠前。

由來

台灣腔台灣腔
對於台灣人而言,國語是外來語言。即使同為漢語,但也屬於不同的音韻系統。而所謂的“台灣腔”,主要是1945年台灣回歸後,大陸國語與台灣閩南話產生語言接觸後所形成的。

在早期,不論是廣播還是電視新聞,基本上台灣的主播們都是一口接近北京標準音的國語,字正腔圓堪比新聞聯播

但是隨著國語與台灣本土方言的融合越來越深入,“台灣腔”也就漸漸發展壯大起來了。而“台灣腔”與正宗國語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語音上的差異,另一個則是辭彙、句法上的差異。

特點

正確開啟“台灣腔”模式:
首先,說話語調儘量放慢,語氣詞豐富,多以“喔,哩,咧,ho,了啦”結尾,例如:是喔,對ho,屁咧,好了啦。

其次,句首發語詞多以“阿”開頭,例:阿不然咧,阿你說什麼,阿你覺得怎樣。

最後,將變AAB句式為ABB,就像把“吃吃看”,“試試看”,變成吃看看,試看看,眼神最好再帶點小清新的天然,那台灣腔新技能就馬上get到了。

但是,有幾點一定要切記。輕聲、兒化韻這些赤裸裸的北京腔一定要去掉。捲舌、翹舌音可以發,但一定要發得特別靠前,聽感上必須像舌叶音甚至平舌音,最終目的就是達到男聲女氣,女聲嗲氣的酥麻效果。

差異

由於不同的政治社會背景,加上兩岸長期隔絕缺乏交流,台灣國語與國語之間的辭彙產生了一些差異。

同義異形

台灣腔台灣腔
比如台灣人把“太空人”稱為“太空人”,把“捷運、輕軌”稱為“捷運”,把“戰友”稱為“同袍”。而“鳳梨”則叫“鳳梨”,“創可貼”則叫“OK繃”。這屬於詞義相同,而詞形完全不同的情況。

還有一些只是詞形部分不同,比如“幼稚園”=“幼稚園”,“網路”=“網路”,“軟體”=“軟體”。還有,“滑鼠”可不是什麼老鼠的品種,而是“滑鼠”;“公車”可不是公務用車,而是“公車”。

同形異義

如果聽到有人管“花生”叫“土豆”,可別以為那是在“豆”你玩,人家的“土豆”叫“洋芋”;而“簡訊”也不是指新聞稿,而是“簡訊”。他們說的“窩心”可不是指“窩火”,恰恰相反,那是“貼心”的意思。
要是有人跟你說“貓熊”,可別問“那是什麼鬼”,它指的就是咱的國寶大熊貓了(據說台灣人覺得熊貓是長得像貓的熊)。像這樣詞義相同,詞序相反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夜宵”、“質素”、“模楷”、“離脫”、“慌恐”、“良善”等。
是不是突然間有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還是已經哭倒在廁所。的確,雖然台灣國語也是國語,但是對有些物品的表述台灣與大陸並不相同,如果不漲點知識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說不定哪天還真會“雞同鴨講”,鬧出尷尬和笑話。

影響

台灣偶像劇不僅是尋常百姓的家居必備產品,也讓許多明星為之著迷,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明星在長期的耳濡目染後,竟也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舌頭調到了靠近台灣地區的波段,張嘴“我粑粑”,閉嘴“醬紫”,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們不去評價是非,只是帶大家看看有多少明星的嘴受到了台劇的傳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