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翅果菊

台灣翅果菊

台灣翅果菊隸屬於菊科、翅果菊屬。一年生草本,高0.5-1.5米。主要分布在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等地。有清熱解毒,祛風活血的功效。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種中文名:台灣翅果菊
種拉丁名:Pterocypselaformosana(Maxim.)Shih
種別名:台灣山苦蕒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翅果菊屬
屬拉丁名:Pterocypsela
中國植物志:80(1):232

植物簡介

台灣翅果菊台灣山苦蕒(台灣植物志)
Pterocypselaformosana(Maxim.)ShihinAct.Phytotax.Sin.26:389,1988;安徽植物志4:637,1991.——LactucaformosanaMaxim.inBull.Acad.Sc.St.Petersb.19:525.1874.etinMel.Biol.9:353,1874;ForbesetHemsl.inJourn.Linn.Soc.Bot.23:482.1888;DielsinBot,Jahr.Engler29:631.1901;LinginContr.Inst:Bot.Nat.Acad.Peiping3:188.1935;MasamuneinTrans.Nat.Hist.Soc.Formos.28:300.1938;Kitam.inMem.Coll.Sci.KyotoUniv.Ser.B.23:141.1956;裴鑒等,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809-1307,1959;S.Y.HuinQuart.Journ.TaiwanMus.20(1-2):20.1967H.L.Li,Fl.Taiwan4:895.1978.——LactucamornHayata,Icon.Pl.Formos.8:75.1919.

形態特徵

台灣翅果菊台灣翅果菊
一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分枝常成蘿蔔狀。莖直立,單生,基部直徑達7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分枝長或短,上部莖枝有稠密或稀疏的長剛毛或脫毛而至無毛。下部及中部莖葉全形橢圓形、長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羽狀深裂或幾全裂,有長達5厘米的翼柄,柄基稍擴大抱莖,頂裂片長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或三角形,側裂片2-5對,對生、偏斜或互生,橢圓形或寬鐮刀狀,上方側裂片較大,下方側裂片較小,全部裂片邊緣有鋸齒;上部莖葉與中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或不裂而為披針形,邊緣全緣,基部圓耳狀擴大半抱莖;全部葉兩面粗糙,下面沿脈有小刺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長1.5厘米,寬8毫米;總苞片4-5層,最外層寬卵形,長2毫米,寬1毫米,頂端長漸尖,外層橢圓形,長7毫米,寬1.8毫米,頂端漸尖,中內層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達1.5厘米,寬1-2毫米或過之,頂端漸尖。舌狀小花約21枚,黃色。瘦果橢圓形,長4毫米,寬2毫米,壓扁,棕黑色,邊緣有寬翅,頂端急尖成長2.8毫米的細絲狀喙,每面有1條高起的細脈紋。冠毛白色,幾為單毛狀,長約8毫米。花期4-11月。

分布習性

分布陝西(佛坪、華陽、眉縣、西疇)、江蘇(南京)、安徽(桐廬、休寧)、浙江(杭州)、江西(武寧)、福建(長汀、雲崗)、台灣(台北、淡水、花蓮)、河南(登封、嵩縣、信陽)、湖北(房縣、武漢、宜昌)、湖南(長沙、雪峰山)、廣東(蕉嶺)、廣西(臨桂)、雲南(昆明)。生於山坡草地及田間、路旁,海拔140-2000米。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功能用途

分類:醫藥
全草(八楞麻)根(丁蘿蔔):苦,涼。有小毒。清熱解毒,祛風活血。用於疥癬,療瘡癰腫,蛇咬傷。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翅果菊屬和粉苞菊屬植物

翅果菊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本屬約7種,分布東亞。粉苞菊屬,多年生草本,少二年生草本,自基部或自上部分枝。約30種,主要分布中亞、北亞和歐洲。我國有9種,主要分布新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