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壤

台灣土壤,中國台灣地區的土壤情況及相關的分類。

物質名稱

台灣的土壤

形成原理

台灣地區的土壤受母岩、氣候地形、水文、生物、人為及時間等因子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可分為十種類型,石質土和灰化土多分布在海拔 1,000 公尺 以上的山區,紅黃色灰化土、棕色森林土及黃棕色壤多分布於海拔 1,000~ 100 公尺 之丘陵區,台地及海拔 100 公尺 以下的平原區則為紅棕壤、沖積土、鹽土、擬盤層土與砂性土分布區。

土壤分類

 一、石質土
泛指土體含碎石太多,剖面層次不明顯的弱育土,因台灣山地面積廣大,地形起伏變化大,加上母岩節理縱橫,且多暴雨,使這種土型在台灣分布特別廣,凡海拔 500 公尺 以上丘陵山區,即見石質土混雜其它土之間,海拔 1000 公尺 以上的區則以石質土為主。
二、灰化
泛指在溫濕氣候森林及矮灌叢植被下,經灰化作用過程而化育成的一種定域土,主要分布位在海拔 1000 公尺 以上,包括灰壤、棕色灰化土和灰棕壤。
三、紅黃色灰化土
泛指在熱帶或副熱帶闊葉林下,由富含矽質的母岩風化生成的一類,色成黃紅的酸性土壤,其垂直分布高度約 100 至 1000 公尺間,主要在中央山脈西側山麓丘陵區,間有在地勢略低台地上而與紅棕壤雜存。
四、棕色森林土
在闊葉林覆蓋較佳的山麓丘陵區,雜於紅黃色灰化土間,大面積的分布見於台南及高雄縣東部山地丘陵區。
五、黃棕壤
為磚紅化土壤之一,分布面積廣泛,主要在海拔 100 到 500 公尺 的丘陵區,及中央山脈北側、西側、西南側及南側區域為主,偶與台地群與紅棕壤混雜存在。
六、紅棕壤
為磚紅化土壤之一,分布區可說與台灣之台地及階地形一致,一般認為台灣磚紅壤系生成於洪積統時代,故有老紅壤之稱。
七、沖積土
拔 100 公尺 以下低平地區最常見的土壤型,分布面積僅次于山區的石質土,由於台灣河流短促湍急,不斷夾帶新的風化侵蝕物質沖積於較低平地區,故沖積土一般均屬於成土不久的幼年土,正因為不斷有直接源於山區新鮮且矽質多的碎土塊,其沃力較高,為台灣最重要且完全利用的農業土壤,部分沖積土已經由長期灌溉利用轉變為黏土類的水稻土。
八、鹽土
成土過程是因為漬而成,所以僅見於具顯著乾季的濁水溪以南西南平原的濱海低地區,屬粘壤土類,肥度不高。
九、擬盤層土
又名老沖積土,指具一粘實底層較老的沖積土,發現於嘉南平原及高雄平原內部,因其底層有較多的堅硬碟層,故排水不太良好,空氣不流通,且植物根部伸展受阻礙,農作物生長較差,俗稱看天田(台灣黏土)。
十、砂性土
母質多屬近代砂丘,主為沿海多風區域的風積物,其範圍較小,主分布在濱海地帶,如宜蘭羅東沿海、新竹和苗栗海濱山麓之緩坡,以及台南與高雄間,一般砂性土屬於砂土類,肥力不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