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古 風,男,1957年生,陝西延長人,漢族。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揚州大學旅遊學院旅遊管理學碩士點兼職導師。揚州大學新世紀學術帶頭人。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個人履歷

1、1975年,在陝西省延長縣南河溝公社工作,負責文化宣傳和新聞報導。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古風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古風

2、1976-1977年,在延長縣委宣傳部通訊組工作。

3、1978-1982年,在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77級)讀書。

4、1982.9-1983.1,在西北大學中文系進修。

5、1986.9-1988.1,在復旦大學中文系美學研究生班讀書。

6、1982.2-1999.2,在延安大學中文系任教,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文藝學學科帶頭人。

7、1999年3月至今在揚州大學文學院任教。

8、1987年晉升講師。

9、1993年晉升副教授。

10、1997年晉升教授。

社會身份

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會員,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論學會會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員。國際美學協會會員。

學術職務

揚州市地方專家諮詢組成員、揚州市美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學科專家庫成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育部社科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中國古代文論學會理事,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論學會理事。

主講課程

1、本科生課程:文學理論,美學概論,當前文學研究的新問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中國古典美學等。

2、碩士生課程:中西比較文論研究,東方美學研究。

3、博士生課程:中國古代文論學術史研究,域外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研究方向

1、中國現代文論和美學。

2、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

3、比較文論和東方美學。

主要貢獻

課題項目

1、完成省教育廳課題3項。

2、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2005)。

3、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2009)。

(另完成市、校級項目多項)

學術成果

A、學術專著:

1、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9年再版。

2、當代文藝美學的多維思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版。

(另有參著、譯著、編著5種)

B、代表論文:

1、意境理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2、以錦喻文與中國文學審美批評,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3、絲織錦繡與文學審美關係初探,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

4、劉勰對於“錦繡模子”的具體運用,文學評論,2008年第4期;

5、從關鍵字看我國現代文論的發展,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

6、意境的泛化和淨化,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

7、山與中國文化,復旦學報,1990年第3期;

8、關於當前意境研究的幾個問題,復旦學報,2004年第5期;

9、從“詩言志”看古代文論經典的形成,復旦學報,2006年第6期;

10、意境的“語象符號”闡釋,學術月刊,1997年第7期;

11、20世紀我國文論教材主流話語論析,學術月刊,2002年第7期;

12、中國古代原初審美觀念初探,學術月刊,2008年第5期;

13、1949年以來文學觀念的演變與文學發展,學術月刊,2010年第3期;

14、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的十大熱點,文史哲,1995年第2期;

15、蔡元培美育思想與新時期文化建設,高校社會科學,1989年第5期;

16、解放區文藝是真正的人民文藝,文藝理論與批評,1990年第5期;

17、走向二十一世紀(筆談),文藝理論與批評,1991年第6期;

18、王俊生其人其詩,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6期;

19、“詩言志”的歷史魅力與現代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2期;

20、現代意境研究述評,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第2期;

21、試論中國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人文雜誌,1986年第4期;

22、傳統意識·當代意識·世界意識,人文雜誌,1987年第6期;

23、《詩經》的潛美學思想,人文雜誌,1988年第5期;

24、莊子論美與審美的思想,人文雜誌,1989年第6期;

25、玩偶:女性難以走出的魔圈,人文雜誌,1991年第2期;

26、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題,人文雜誌,1994年第2期;

27、意境與當代審美,思想戰線,2001年第6期;

28、21世紀意境研究的基本走向,貴州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29、關於“文學理論學”及其他,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30、話語、中國話語與文學理論的創新,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31、從副詞的歸屬談詞類劃分問題,陝西師大學報,1983年第2期;

32、藝術本質新探,陝西師大學報,1989年第4期;

33、文藝審美形態世界的重構,陝西師大學報,1993年第1期;

34、“詩言志”的轉換與當代文論建設,陝西師大學報,2007年第2期;

35、簡論文藝中的人道主義問題,西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36、劉小波的《隸書〈文心雕龍〉》審美解讀,美與時代,2008年第9期;

37、填補上古美學史研究空白的力作,美與時代,2010年第3期;

38、現代意境研究的學科建構,光明日報,2002年3月20日B2版;

39、古老美學思想的再發現,光明日報,2002年8月15日C3版。

40、中西文化對話中的意境本質,外國美學,第15輯,1997年;

41、毛澤東文藝理論的核心和體系,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6輯,1991年;

42、古代中國文藝理論的“味”,東方叢刊,第2輯,1992年;

43、21世紀:比較美學的世紀,中外文化與文論,創刊號,1996年;

44、《文心雕龍》新探三題,文心雕龍學刊,第6輯,1992年;

45、建構“詩言志”的理論體系,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8輯,1997年;

46、20世紀中國美學研究方法反思,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6輯,2008年;

47、羊女為美:對“美”的另一種解讀,中國美學研究,創刊號,2006年;

48、我國早期繪畫美學思想簡論,中國美學,創刊號,2010年;

49、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同題書名,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50、再論中國古代文論的民族特色,古典文學新論,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

(另有其他報刊發表論文120多篇)

學術反響

A、專著類:

(一)《意境探微》的學術反響:

1、《揚州大學報》、《中國文化報》、《中華讀書報》學術報導,共3次;

2、《揚大研究生》、《揚州晚報》、《文藝報》、《社會科學報》、《中國文化報》、《中華讀書報》、《徐州師大學報》、《東方叢刊》、《江海學刊》、《書品》發表書評文章共10篇;

3、《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文學前沿》2003年第7輯、《中國美學年鑑》2003年評論共3次。

(二)《當代文藝美學的多維思考》的學術反響:

1、《揚州大學報》、《社會科學報》、《中國文化報》學術報導共3次;

2、《文藝報》、《澳門日報》發表書評文章共2篇。

B、論文類(共轉載97篇次,含重複論文):

(一)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2篇:

1、《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0篇;

2、《文藝理論》6篇;

3、《美學》1篇;

4、《文學研究文摘》1篇;

5、《文化研究》2篇;

6、《語言文字學》1篇;

7、《中學語文教與學》1篇。

(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7篇。

(三)《新華文摘》轉摘5篇:

1、全文轉載1篇;

2、觀點摘要4篇。

(四)其他報刊全文轉載16篇:

1、《讀者》(1997年第1期) 1篇;

2、《詩刊》(1997年第10期) 1篇;

3、《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陝西師大主辦) 6篇;

4、《比較文學報》(四川大學主辦) 2篇;

5、《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年鑑》(2006) 1篇;

6、《中學語文》(2003年第3期教師版) 1篇;

7、江蘇省美學學會編:《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1篇;

8、忽培元主編:《新延安文藝叢書》(文藝理論卷),1篇,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9、白燁選編:《2001中國年度文論選》,1篇,灕江出版社2002年版;

10、葛紅兵主編:《20世紀中國文藝思想史論》(第二卷),1篇,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五)網路轉載47篇次(含重複論文):

1、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辦:《文藝學新周刊》(網刊),4篇;

2、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辦:文藝學網《教授文集》(古風卷),24篇;

3、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辦:美學網,5篇;

4、全國美學研究網:6篇;

5、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網,文學類,6篇;

6、學術中國網:2篇。

C、學術爭鳴:

1、遠鋒文,《中國教育報》1989年11月21日第3版,商榷“靈感思維”問題;

2、王振復文,《復旦學報》2004年第5期,商榷“意境”問題。

D、學術評價:

1、吳慧潔、黃慧薇文,人大複印資料《美學》1999年第9期,評論意境研究,被譽為意境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2、黃維梁文,《海南師院學報》2006年第3期,評論意境研究。

3、童慶炳文,《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第8頁,評論意境研究。

4、董學文著:《文學理論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339頁,評論和引用“文學理論關鍵字”研究。

5、毛慶耆、董學文等:《中國文藝理論百年教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頁,評價“文學理論關鍵字”研究。

6、董學文、金永兵等:《中國當代文學理論(1978-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4、97頁,評價和引用“文學理論關鍵字”研究等。

7、曾繁仁主編:《中國新時期文藝學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4、111、112、314頁,評價和引用關於“話語”、“關鍵字”等論文3篇。

作品

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論和美學與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的教學研究,近年來又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在中外比較文論和東方美學等方面有所研究。學術視野比較開闊,在“貫通古今,融合中外”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理路。共發表學術論文170多篇,其中代表性論文50篇;各類刊物和網路全文轉載97篇次。在學界有一定的影響,被譽為意境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文藝報》2004年2月5日第3版有專文介紹。個人傳記被收入《中國作家詞典》、《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和韓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辭典》(韓文版)等10多部辭書。古風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中國古典美學的教學研究,近年來又擴展學術視野,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在中外比較文論和東方美學方面有較多的研究。因此,他在“貫通古今,融合中外”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理路,其代表作有專著《意境探微》(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和論著《當代文藝美學的多維思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版)等。他還參編了《文學人物鑑賞辭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寫作藝術大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和《遼金元詩話全編》(全四冊,鳳凰出版社2006年版)等書,主持翻譯了《跨越中國》(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一書。他還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北京大學學報》、《復旦學報》、《文史哲》、《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外國美學》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文心雕龍學刊》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其中有50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詩刊》、《讀者》、《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轉載。還有些論文被選入《經典叢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年度文論選》(灕江出版社2002年版)、《文藝學新周刊》第7輯(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和《20世紀中國文藝思想史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等書中。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網的“教授文集”重點選入20篇論文,點擊率頗高。其《意境探微》一書受到學界的廣泛好評,《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華讀書報》、《社會科學報》、《江海學刊》和《東方叢刊》等各大報刊發表書評10多篇,《中國美學年鑑》、《文學前沿》、《復旦學報》和《山東大學學報》曾發表文章評論和商榷,被譽為“全國意境研究的帶頭人”。
古風教授曾主持和完成省教育廳課題2項,揚州市課題1項。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211重點建設項目”子課題1項。古風教授在學界有一定的影響,《文藝報》2004年2月5日第3版發文作了專題介紹,他的個人傳記被收入《中國當代作家詞典》、《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和韓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辭典》(韓文版)等10多部辭書。

獲獎記錄

1、1996年獲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優秀論文獎。

2、2001年獲《文學評論》全國文藝學優秀論文提名獎。

3、2004年獲第二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優秀論文獎。

4、1998年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1999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6、2003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7、2010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8、1996年獲陝西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9、1997年獲陝西省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0、2008年獲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另獲市、校級科研優秀成果獎8項)

曾獲優秀科研成果獎16次,其中獲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獎1項,第二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優秀論文獎1項,《文學評論》2001年度全國文藝學優秀論文提名獎1項,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校級科研優秀成果獎5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