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泮泉

古泮泉

古泮泉位於鎮江東門坡的宋元年間雙井欄“古泮泉”,如今已經被市文物管理部門作了保護性封閉。北宋元祐年間,潤州郡府林希鑿井挖土時發現鐫刻有“泮泉”二字的石刻,府學教官楊邁便於泉處建亭保護,並用“泮泉”石刻為亭上橫匾。

基本信息

簡介

位於鎮江東門坡的宋元年間雙井欄“古泮泉”,如今已經被市文物管理部門作了保護性封閉。北宋元祐年間,潤州郡府林希鑿井挖土時發現鐫刻有“泮泉”二字的石刻,府學教官楊邁便於泉處建亭保護,並用“泮泉”石刻為亭上橫匾。到了明代景泰年間,府學又遷至北面定波門西部(今解放軍三五九醫院地段),古泮泉遂入民間。至明萬曆二十六年,由丹徒知縣龐時雍題書“古泮泉”三字勒石泉旁,以資紀念。1987年,市政府公布該泉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由來

為何此泉以“古泮”冠名?經查考文獻,早在西周時,諸侯之學有泮宮。此後說經者皆以泮宮為學宮,科舉時代稱生員入學為入泮,故縣學、府學等學宮內之泉井常以“泮”字冠名。若學宮前有水池,即稱“泮水”。原鎮江實驗國小前曾有半月形漢白玉欄桿圍護的“泮水池”,系宋代府學遺蹟,惜今無存。

特殊建式

古泮泉古泮泉
泮泉有一雙泉欄,呈南北向並列,俗稱“雙井”。泉欄外表呈等邊八角形,右泉欄為青石質地,左泉欄為白大理石質地,兩泉欄相距不足一尺,五、六個人可同時在泉欄邊汲水作業。泉欄內圈布滿了汲水時繩索磨損的道道痕跡,右泉欄邊略有破損。
古泮泉一雙泉欄,共用一眼井穴,這種“雙欄一穴”的古泉建式在鎮江鑿泉史上並不多見。泉穴呈圓形,內壁用青磚疊砌而成,上部直徑1.8米,比通常泉井大約一倍,向下延伸直徑逐漸加大,底部直徑足有一丈,似喇叭狀,泉穴四壁布滿青苔。由於古泮泉位於東門坡,地勢頗高,民間常說,即使水漫金山,也淹不到東門坡。因此,古泮泉穴較深,約三丈有餘,居民用吊桶取水,需備足長長的繩索,一旦繩索斷了,吊桶落入井中,是很難用水鉤撈取的。
古泮泉自鑿泉穴、設泉欄,歷經宋、元、明、清至近現代,沿用已有近千年歷史,經歷了若干次乾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泉井從未乾涸、坍塌,至今水質清澈透底,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尋找水源鑿泉定居、生活選位的智慧以及建築泉井的精湛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