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熱學

古代熱學

古代熱學是指中國古代研究物質處於熱狀態時的有關性質和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它起源於人類對冷熱現象的探索。人類生存在季節交替、氣候變幻的自然界中,冷熱現象是他們最早觀察和認識的自然現象之一。

簡介

我國古代的熱學知識大部分是生活和生產經驗的總結。至今所知的古籍中對熱的研究記載較少,還有待於進一步發掘。 火的利用和控制,使人類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使人類文明大大前進了一步,同時,它也是古人對熱現象認識的開端。我國山西省芮城西侯度舊石器的遺址,說明大約180萬年前人類已經開始使用火。 對冷熱的認識。約在公元前2000年,我國已有氣溫反常的記載,在兩周初期,人們開始掌握降溫術高溫術

詳細信息

據《周禮》記載,當時已設專人司貯冰事,冬季鑿冰加以貯藏,到春、夏季用以冷藏食物和保存屍體。說明當時已利用天然冰來降溫。我國冶煉業的發展較早,高溫技術也很早被人們掌握。江蘇省曾出土春秋晚期的一塊鐵,經科學分析,它是一塊生鐵,生鐵的冶煉溫度比熟鐵高,需達攝氏千度以上。生鐵的出土,說明在那時的高溫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溫度計還沒有發明以前,古人在冶鍊金屬的實踐中,創造了通過觀察火候和火色來判別溫度高低的方法。據《考工記》記載,在鑄銅與錫時,隨溫度的升高,火焰的顏色先後變為暗紅色、橙色、黃色、白色、青色,然後才可以澆鑄。這種方法同樣也套用於制陶工業。從現代科學分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汽化點,因此從火焰的顏色可以判斷所汽化的物質,從而判斷溫度的高低。對同一種物質,隨著溫度的升高,其顏色也先後有所變化。“火候”(包括火色)成了我國古代熱工藝中一個內容豐富的特有概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