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驗

中國先秦哲學的術語,韓非用以檢驗認識正確性的一種方法。

基本信息

由來

中國先秦哲學的術語,韓非用以檢驗認識正確性的一種方法。"參"是比較,"驗"是驗證。"參驗"是通過考查比較,對認識進行驗證。

在韓非以前,"參驗"一詞已經出現。《莊子·天下》篇提出"以參為驗",《楚辭·惜往昔》篇說 "弗參驗以考實, 遠遷臣而弗思",認為參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實,去偽而存真。

觀點

韓非主張"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他認為判斷一種意見、言論是否正確,應通過"參驗"的方法去考察。"參驗"即"參伍之驗",就是把各種情況進行排列、分類,加以比較、研究,進行分析、驗證。他說:"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顯學》)。他要求在"參驗"的過程中採取客觀態度,要"虛心",要"言會眾端",以綜合天、地、人、物等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比較、考核,而不可偏聽偏信。為了判明是非真假,最可靠的方法還是要通過實際的檢驗。韓非比喻說,判斷刀劍是否鋒利,就要用刀劍去宰殺動物;挑選馬匹,就要將馬駕上車跑一次。

評價

韓非的"參驗"之說重視認識和事實的一致性,但還沒有明確提出以社會實踐去檢驗人們的認識。他的"參驗"說,對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韓非

(約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戰國晚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新鄭是鄭韓故城),韓王室諸公子之一,戰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

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餘言。 韓非的書流傳到秦國,為秦王政所賞識,秦王以派兵攻打韓國相威脅,迫使韓王讓韓非到秦國為其效力。韓非在秦國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賈在秦王面前誣陷韓非,終因他是韓國宗室,未得信任,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自殺。

韓非自殺於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