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班症

厭班症

一些工作單位的職場新人在畢業一兩年後仍未從心理上真正“畢業”,他們懷念大學時代的美好生活,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對職業前景焦躁不安,專家指出,面對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角色轉換,職場新人應積極調整心態,擺脫“厭班症”。

釋義

人群

不少高校畢業生領到了正式工作後的第一筆薪水,但由於薪情看跌、生存壓力大導致焦慮等心理問題頻襲職場新人。工作僅一個月,不少職場新人就患上了“厭班症”。

心理醫生認為,每個新人剛剛上班都會有一段“孤獨期”,適應快的人,一個月就能過去;適應慢的人,或許需要半年才能過去。但是,也有一些新人,在經過“孤獨期”的時候,受到來自心靈的阻礙和創傷,產生“厭班症”或其他不良心理。

原因

如果就此進行隨機調查,向身邊的隨便哪個人提問:“你討厭過自己的工作嗎?”相信說“不”的只有極少數,而這些人也不過是打算隱藏一些沮喪的情緒。

為什麼說厭班症的根源是沮喪?在現代主流價值觀中,工作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之一,這其中包含著個人能力的證明。人們對工作產生厭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作不順,得不到上司的肯定、拿不到可觀的薪水、與同事的關係糟糕甚至被排擠、滿腔抱負難以獲得施展等。而那些看似工作順利的一群,長此以往地執行內容相同的工作,卻很久沒有創新與突破,他們的內在也會變得機械麻木,並心生倦怠。

接著,急功近利、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大多數要么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自怨自艾,要么通通推給他人責怪命運不公,但最終都會對工作充滿牴觸,內心夾雜著焦躁、煩悶。

後果

可嚴峻的就業形勢,令人們為了生計不得不強打精神去上班,此時從精神分析角度,暫時性使人處於一種理想狀態的“保護性應激反應”勢必粉墨登場,如不及時干預這種形同逃避的假象,“應激反應”將動員我們的神經、內分泌、代謝能力透支身體資源,不僅會對機體帶來負面影響,還會帶來心理上更大的負面衝擊。

心理專家們已經證實,“厭班症”是一種慢性心理疾病,幾乎潛藏在每個職業人的神經系統里。再剛強的人,也會出現厭倦工作的時候,一旦發作,則會強烈地刺激渾身的神經末梢,出現各種職場倦怠症狀。

比如面對工作時總是精神萎頓、思維混沌、抑鬱焦慮,極度排斥工作之餘,又不得不考慮生計,在公司不敢輕易發作,回到家中就負面情緒大爆發,導致家庭關係緊張。被這些過重的精神負擔困擾,勢必會引發身體不適,經常心悸乏力、頭昏腦漲、肌肉疼痛,甚至連累免疫力下降及消化系統失調,如有其他如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還可能危害其病變惡化。

解決

首先肯定職場人都有“厭班”的權利

當我們總是處於一種狀態一成不變,自然會對另一種狀態心生羨慕。那些閒得太久的自由職業者,又何嘗不是患上了“厭閒症”,對上班族羨慕得要死?與其去注意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生存,不如去注意我們沒了什麼就無法生存。不妨放慢腳步,簡化生活,回應自身內在的呼喚——那個能引導我們走向幸福的聲音。

厭班導致一時的工作效率低下,並不是罪無可恕的事,長此以往才會屢屢被失敗感包圍,產生身心不適甚至自我厭棄。因而我們不妨放鬆點,做個深呼吸,告訴自己問題遠不如想像中嚴重,找對方式進行自我調整,那么“厭班症”就只不過是提醒我們對工作、乃至家庭和個人狀態進行審視的契機而已,我們有能量將壞事變好事。

正視工作的重壓會令人厭煩、允許自己有“厭班症”,就能正視罷工和玩耍是應有的權利,特別是當厭班情緒爆發時。這就好比一直被繃緊的彈簧,需要放鬆才能重新恢復活力。但還是那句話,玩耍,也得選對時機。同時,我們還可以試試做這些有益身心的事:

1.思考 想想為什麼而工作,為了實現個人價值?那么就得審視自己的工作是否使人感覺有趣,是否是自己所擅長,是否有足夠的耐性去積累經驗。如僅為了找個工作能養活自己,那厭班則說明不能妥協的事情太多,得好好想清楚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2.規劃 如果感覺工作量太大,先別著急開工,拿出白紙把要做的逐條寫下,按迫切程度進行先後排列,然後從第一個做起。並對自己許諾,做完這些後給自己放個假。

3.溝通 得不到上司的讚許,多半是工作方向出了問題,及時的溝通比一個人想破頭好得多。和同事多聊天,哪怕是與工作無關的八卦,當人際關係更親密後,我們才會對人對事產生需要與被需要的歸屬感。

4.審視 在工作中,自己最容易因為哪些事不開心?寫下來,再得出在這些事上要如何才會令自己開心的結論。放心,結論大部分都是荒謬的,但這會令人豁然開朗地會心一笑。

5.放鬆 儘量在工作時間內完成工作,休息時間就徹底放空。縱容自己通宵K歌、睡個昏天暗地、看本勵志書、請朋友吃飯一吐心中不快……總之一切喜歡的自寵方式。

6.控制 不對厭班情緒放任自流,除了非常私人化地審視工作、調整心態外,還得注意不把壞情緒帶給他人,特別是重要家人。時刻謹記,永遠無條件支持我們的,只有家人。

然後是著手去改變

改變這種局面首先要從自身入手,用自己的工作激情感染同事,主動而不急於求成,積極而不咄咄逼人。即使平日總是面臨不感興趣的工作時,也要努力去做好,因為沒有人能夠一開始找到“十全十美”的工作。如果是因為對事情不了解而沒有興趣,可以在工作中培養自己的興趣。比如當深入處理枯燥的報表數據時,可能會對相應的電子表格軟體產生興趣。如果手頭的工作實在提不起自己的興趣,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那么不妨換個方式給自己以鼓勵。可以安排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放在自己厭煩的事情之後,你就有做好手頭事情的動力了。

心理諮詢師認建議,職場新人面對生存壓力,一定得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經常給自己做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例如,“自己能在大上海立足,已經很了不起了!”“比起找不到工作的人,我已經好很多了!”否則,負面情緒增多最終會引發抑鬱症。只有擁有樂觀的心態,才能爭取獲得更多的加薪晉級的機會。

資深職業諮詢師認為,眼前的壓力是好事,可以幫助剛從象牙塔走出來的學子了解職場,適應職場。學生離開學校,步入職場,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適應環境,如何職業化,從無意識職業人成為有意識職業人,不能只關注眼前的一份薪資,而要注重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