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

厥陰病

病名。六經病之一。從證候分析,屬於六經病陰陽勝復、寒熱錯雜的證情。治宜清上溫下,烏梅丸為治療厥陰病的代表方劑。厥陰病發厥者,當辨析其寒熱以決定治法。厥陰病之厥,由陰陽氣不相承接所致。如熱邪傳入厥陰,症見煩滿消渴,舌卷囊縮,譫語便秘,手足乍溫乍涼,脈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氣湯急下之。

基本信息

治則方藥

厥陰病為里虛而寒熱錯雜之症,其治法:上熱下寒者,治宜寒熱並用,厥陰寒證則宜溫里寒,厥陰熱證則宜清下熱,厥多熱少治宜溫陽。厥少熱多自愈。

厥陰病證治法

厥陰病厥陰病

(1)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熱錯雜證,治療也當寒溫並施,烏梅丸是厥陰病寒熱錯雜證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證與厥陰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氣味酸臭渾濁。本證也是上熱下寒,證情比較複雜,故也寒熱並投。上熱宜清,下寒宜溫,正虛宜補,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藥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邪熱當清,寒邪當溫,正虛當補,郁陽當宣,寒熱雜呈,故用藥也當溫涼補散兼施,用麻黃升麻湯。

(4)利下粘膩膿血,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口渴,脈數有力,是熱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頭翁湯治之,有很高的療效。

(5)血虛受寒,正氣被郁,手足厥冷,脈細欲絕,當歸四逆湯最為適用。

(6)乾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用吳茱萸湯。

厥陰病變證治法

(1)嘔而發熱,是病邪由陰轉陽的佳兆;法當因勢利導,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2)下利譫語是實熱下利,厥陰邪熱外出,與腸胃之熱相合,因燥實尚未結鞭,故只宜小承氣湯緩攻之。

厥逆證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絕,陰盛陽微,陽氣有外脫之象,為寒厥證,急當扶陽抑陰,用四逆湯。

(2)口乾、舌燥、煩渴引飲、小便黃赤,屬熱厥證,用石膏湯。

(3)膚冷、時靜時煩、得食嘔吐、常自吐蛔、為蛔厥,烏梅丸具有降逆止嘔,溫胃安蛔,故為蛔厥主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