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功能不全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功能不全

下肢沉重、小腿隱痛、易疲倦、水腫和出血,以及症狀與站立、行動和臥床休息的有關。

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功能不全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功能不全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功能不全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症狀體徵

下肢沉重小腿隱痛易疲倦水腫出血,以及症狀與站立、行動和臥床休息的有關

診斷檢查

1.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常與股隱靜脈瓣功能不全同時存在,二者都因下肢靜脈高壓和淤血,釀成了一系列臨床表現(見下肢靜脈曲張)。本病在足靴區皮膚可發生營養性變化,如脫屑變薄變硬粗糙色素沉著及潰瘍形成等方面較單純股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為重。
2.作足背淺靜脈壓測定,可間接了解瓣膜功能,下肢深靜脈順行造影和逆行造影結合Valsalva技術,可進一步測定深靜脈瓣膜功能。根據Kistner標準,瓣膜功能的分級如下:
(1)瓣膜功能健全(0級):平靜呼吸時,無造影劑通過瓣膜向遠側泄漏。
(2)輕度瓣膜功能不全(Ⅰ級):有少許造影劑通過股淺靜脈最高一對瓣膜而向遠側泄漏,但不超過大腿近段。
(3)中度瓣膜功能不全(Ⅱ~Ⅲ級):有多量的造影劑通過深靜脈瓣膜而倒流,直達小腿。這一級的瓣膜功能不全可分為中度輕(Ⅱ級)和中度重(Ⅲ級)兩類,前者造影劑倒流終至止於胭窩平面,後者超過胭窩平面。
(4)重度瓣膜功能不全(Ⅳ級):造影劑向遠側倒流,直達踝部。
3.注意與深靜脈血栓形成後遺症、原發性大隱靜脈曲張和Klippel-Trenaunay綜合徵等相鑑別。

治療方案

一、治療
1.中度以上倒流的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療,應控制深靜脈血液倒流。現有的手術方法包括瓣膜修補術、半腱肌-股二頭肌腱袢膕靜脈瓣膜代替術和帶瓣靜脈段移植術。
2.對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伴有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除選擇上述控制深靜脈血液倒流的手術外,應同時作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曲張靜脈剝脫和筋膜上或筋膜下交通支靜脈結紮術
二、術前準備
1.按手術前一般準備常規。

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功能不全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功能不全

2.按下肢靜脈曲張術前準備(見下肢靜脈曲張)。
三、麻醉要求
一般用蛛網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四、術中注意點
1.瓣膜修復時,使游離緣處於弧形的半挺直狀態,既不過緊,也不太松,如以生理鹽水沖洗,可見二瓣葉的游離緣有彈性的對直、拉緊,合攏後呈弧形。
2.半腱肌-股二頭肌袢成形術,應注意形成的肌袢有足夠的長度(距切口5cm),不可過短,以免術後持續壓迫胭靜脈回流。
3.如同時行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曲張靜脈剝脫和交通支靜脈結紮術,術中注意點見下肢靜脈曲張手術。
4.腹股溝區切口中的細小管道應仔細結紮,以防術後發生淋巴瘺而影響切口癒合。
五、術後處理
1.按下肢靜脈曲張術後護理。
2.瓣膜修復成形術後應予肝素抗凝1周,此後過渡到華法令口服抗凝,至少持續半年。
六、出院標準及隨訪
切口癒合能行走,無併發症,即可出院。3個月及半年後複查治療效果,注意有無復發。

用藥安全

術後處理:
患肢抬高,鼓勵病人在麻醉作用消失後,作患肢足跖背伸運動,早期下床活動。術後3~5天靜脈點滴低分子右鏇糖酐500ml加複方丹參注射液18ml,每日1次。口服腸溶阿斯匹林片30mg,每日1次,共1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