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藏寺

卻藏寺

位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鄉。原名“塔蘭木寨沙朗”。寺院坐北朝南始建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清雍正元年因羅卜藏丹津事件被毀。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賜名“廣濟寺”。同治末年因民族糾紛,部分建築再次被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卻藏活佛重建,遂改今名。1985年以前設有顯宗、時輪僧學院。有大小經堂、佛殿及活佛府邸共九座建築。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卻藏寺卻藏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青海省

卻藏寺VI-806

簡介

卻藏寺位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城北約20公里處,在今南門峽鄉政府所在的本朗扎西灘(亦稱卻藏灘)。

..

寺院東西有二山環抱,右如盤龍繞臥,左似鳳凰展翅,山上松柏蒼翠,寺前良田千畝,一片翠綠。海東地區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鄉人民政府駐地。位於縣境西北部。以寺名命名。“卻藏”藏語意為“水好”。1994年人口700餘,有漢、土、藏3個民族,漢族居多。居民以農為主,主要種青稞。鄉境有鐵、白雲岩等礦藏。通公路。遊覽地有南門峽水庫公園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卡約文化、唐汪式祁家莊古遺址。 2006年05月25日,卻藏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卻藏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西北四大寺院之一。藏語原稱"卻藏具喜不變洲"後易名"佛教宏揚洲"。第九世卻藏是卻藏南傑班覺於清順治四年在本隆扎喜塘地方修建卻藏寺,因九世卻藏活佛是西藏拉薩卻藏堆壠人,故取名卻藏寺,以示紀念(藏語"尕丹圖丹拉傑森")。經十、十一世卻藏活佛繼續擴建了大、小經堂、護法、彌勒、龍王、靈塔祀殿等殿堂樓閣,活佛府邸及僧舍

..

等,頗具規模的建築群。鼎盛時,僧人達千餘人。寺內有法相、時輪、哲理學院及總領全寺的大經堂。建立講聞經院、顯宗、密宗、修辭學院、天文、歷算等學科系統。 清雍正元年(1723年)羅卜藏丹津反叛清延事件中部分建築毀於兵燹。雍正十年(1723年)章嘉國師呈請清廷敕令重建。道光十年(1830年)是修建規模最大一次,所建千佛殿(金龍殿)、九龍壁(磚雕)最聞名。包括宮式山門1座;廊房108間,銅製經輪400餘件;以及拉木桑佛堂、通天四柱經堂、宣康佛宮、小經堂、囊所(佛府)僧舍等310處。建築布局、院堂、樓閣、廂房等藏漢式風格融為一體。整個寺院占地達800餘畝。

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北回民反清時,除九龍壁、千佛殿、章嘉和卻藏囊倖存外,其他建築再遭焚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三世卻藏和章嘉國師再次重修。1958年宗教改革中喇嘛還俗回家,文革中部分建築再次被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重新開放該寺,恢復宗教活動,先後對部分建築進行維修。1998年1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卻藏寺由一世卻藏南傑班覺(1578-1651)始建於清順治六年(1649)。清雍正元年因羅卜藏丹津事件被毀,

..

以後重建。乾隆三十年(1765),清廷賜“廣教寺”(亦云廣濟寺)匾額,許建九龍壁1座,不久再賜“祥輪永護”匾額。清同治年間,再次毀於兵燹。光緒十三年(1887),五世卻藏羅桑圖登雪珠尼瑪(1859-1913)重建,僧侶人數曾達270餘人。1958年前,常住寺僧150餘人,有大經堂、小經堂和千佛殿,並有卻藏、章嘉、賽赤、歸化、蓮花、丹斗、阿群、麻乾、夏日等活佛的拉讓(府邸)和吉哇昂,建築宏偉。

全寺設有顯宗、時輪學院,採用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下轄有花隆縣的夏瓊寺、湟源縣的扎藏寺、海南州貴德縣的白馬寺、海西州烏蘭縣的都蘭寺和新疆焉耆縣哈拉沙的卻藏木寺、和靖縣的夏日蘇木寺等眾多屬寺,在我省海東、海西、海北藏、土、蒙古族中很有影響。寺院所在的南門峽、海北門源縣的黃城、蘇吉灘,剛察縣及海西都蘭等地的藏族、蒙古族、土族民眾為其主要信仰者。寺主卻藏活佛,是清朝在青海宗教界最早敕封的呼圖克圖之一。其第一世南傑班覺(西藏堆壠人,為哲蚌寺高僧),二世羅桑丹貝堅贊(1652-1723),三世阿旺圖登昂秀(1725-1796),四世羅桑圖登熱吉(1797-1858)五世羅桑圖登雪珠卻吉尼瑪(1859-1913),六世羅桑丹貝昂秀(1914年生,現任省佛協副會長、佛學院副院長等職)。卻藏寺除卻藏昂和章嘉昂的一部分外,其他建築於1958年拆毀。1980年6月批准開放,現重建經堂1座,僧舍24間。近年又仿照原卻藏拉讓的4柱經堂重修千佛殿(覺康)該殿系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共42間,在青海東部新建諸寺中堪與循化縣文都寺大經堂媲美。全寺現有寺僧29人(其中完德17人),由韓成列任寺管會主任。

..

卻藏寺全年的主要經事和學經活動有農曆正月初四日至十七日舉行的正月祈願法會。其間,初八日、十四日有曬佛、跳欠活動,十五日展出酥油花。二月初十日至三月初十日為春季學經期,舉行辯經活動。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十二日為時輪金剛修供會。其間,初七日和十四日分別稱“薩嘎”、“喬嘎”,為觀經日。四月初一日至十四日為大威德金剛修供會,會上有開光、護摩活動。四月十五日至五月十五日為夏季學經期。五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為集密金剛修供會。六月初二日至初十日舉行六月祈願法會。其間,初三日辯經考試,初四和初八兩日為觀經會,內容同正月。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住夏學經。八月初一日至十四日為勝樂金剛修供會。九月初一日至三十日為秋季學經期。其間有為期7天的法王鐵城修供活動。

十月十五日至月底為五供節誦經會。十一月全月為冬季學經期。臘月,由28僧做酥油花14天,一般有5個花架,於正月十五日在千佛殿前展出。屆時周圍及湟源、湟中一帶民眾紛紛趕會拜佛,熱鬧異常。現在,這種民眾性的宗教活動逐漸成為兼具民族貿易和文娛活動的廟會,其他經事活動也有所簡化。2006年05月25日,卻藏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北方四大名寺之四——卻藏寺

在青海東部,有四座格魯派寺院曾經具有深遠的社會歷史影響,藏族佛學家、歷史學家通稱它們為北方四大名寺,分別是:夏瓊寺、佑寧寺、光惠寺、卻藏寺。卻藏寺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夏鎮。

..

卻藏寺位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南門峽鎮卻藏灘。由十世卻藏南傑辦覺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建,取名卻藏寺。後經十一、十二世繼續擴建大,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建築群,後歷經重建。道光十年(1830年)是修建規模最大的一次,所建千佛殿(金龍殿)、九龍壁(磚雕)最聞名。包括宮式山門1座,廊房108間,銅製經輪400餘件,以及拉木桑佛堂、通天四柱經堂、宣康佛宮、小經堂、囊所(佛府)僧舍等310處。建築布局是院、樓閣、廂房等藏漢式風格融為一體。整個寺院占地800餘畝。千佛殿中藏有高一尺五寸銅質鍍金佛像一千零五尊,寺中另有清代唐卡、佛像、金銀質佛塔、經卷等眾多珍貴文物。1998年公布為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價值

卻藏寺始建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迄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雍正元年,在羅布藏丹津反清事件中焚毀,後屢毀屢建。在鼎盛時期有僧侶800多人。在寺院建築中以千佛殿最為莊嚴華麗,在藏傳佛教中獨具特色,遐邇聞名。

千佛殿高三層,共九十九間,上覆鎏金銅瓦,金光燦爛,殿脊的六條金龍,張牙舞爪,勢欲騰空。千佛殿頂層供有宗喀巴像,正殿中央供高八尺銅質鍍金釋迦牟尼佛像,其外罩法衣據說是宗喀巴生前披過的斗篷,十分珍貴。佛堂內還陳列著高一尺五寸的銅如來像一千另五尊,故稱千佛殿。

千佛殿周圍有廊房108間,裝有經輪400多個,在信徒的推動下,輪轉不息。廊房內的大幅壁畫,展示著佛本生和各種宗教故事,色澤鮮艷,金碧輝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保護內容

自籌資金0.5萬元,修建寺院東圍牆。

“九五”以來省文化廳投資0.5萬元對卻藏寺小過庭進行了維修。自籌資金4.5萬元對小經堂、小過庭頂棚進行了維修,2002年自籌0.7萬元,對卻藏廂房進行了維修,自籌2.2萬對章加進行了維修。自籌資金700元,購置滅火器具4個。自籌1000元,對寺院電器線路進行了更換。

..

現存主要問題
寺院周圍道路不暢,其他建築雜亂,嚴重影響寺院容貌,亟待維修。

44間房屋已成危房,牆基下沉,牆體傾斜裂縫,屋面漏雨,其中卻藏大過庭已倒、亟待維修。因地處偏僻,消防設施不完善。安全防範措施差,現有的設備已有的過期老化,技術落後,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寺藏文物安全無保障,無法達到消防安全要求。

“十一五”期間主要保護內容
整修周邊道路,拆除影響寺院容貌的其他建築,修建公共廁所。

“十一五”期間,主要維修項目有:活佛的藏經樓。山門。東西廂房、大過庭、卻藏山門維修。修建文物庫房;安裝庫房安全報警系統。周界報警系統。安裝防盜、防火探測系統。購置消防器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