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物窮理

中國宋明理學中的認識論觀點,指接觸事物而窮究其理。源於《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

基本信息

即物窮理

正文

中國宋明理學中的認識論觀點,指接觸事物而窮究其理。 源出於《禮記·大學》的 "致知在格物"。二程釋格物時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若曰窮其理云爾。" 以為格物便是窮理。是二程哲學的最高範疇,被視為世界的本原。因此,窮理即是對本體理的體認。朱熹闡發二程的思想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有接觸事物而窮盡事物之理的意思。 他說:"推極我所知, 須要就那事物上理會。" 要人就事物上窮盡其理。 朱熹認為理派生萬物,天下萬物又體現著理,有一事物便有一理。因而,窮理便是窮究事事物物中的理,從而體認本體的理,他又說:"格物不說窮理,卻言格物,蓋言理則無可捉摸,物有時而離;言物則理自在,自是離不得。"其中含有認識事物規律的合理因素。陸九淵也講格物窮理,以為格物的下手處是"研究物理"。他認為心即是理,窮理只是明心而已。王夫之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的思想,賦予格物以新的內涵,他說:"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質測之學是指方以智所講的實驗科科。王夫之把質測之學作為即物窮理的重要途徑。他所說的即物就是對客觀事物的考察,窮理就是對事物規律的認識。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